位于新奥尔良市的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在纪念美国“最伟大的一代”以及这一代人所经历的关键时刻——第二次世界大战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卓越的努力。(译者注:“最伟大的一代”是指经历了大萧条时期和二战洗礼的那一代美国人)该博物馆近期又增加了新内容:主题为“一路到东京”的太平洋战场回顾展。这些展品是现行展览计划中的最后一批展品,延续着过往的展品传统。
首席设计团队盖勒格展览设计公司(Gallagher & Associates)巧妙地将展览划分为海战和丛林战两个区域,10个展厅中的400多个展品搭配得当、错落有致。
海战区的展览从一座航空母舰上的桥开始,配以铆结钢质地的墙体和地面,以及一套控制舵机的仪表盘。随后的展览则回顾了早期太平洋战场的所有重要事件,包括日军偷袭珍珠港、杜利特尔机队轰炸东京、中途岛海战等。整个展览凸显出来的主题是:与欧洲战场相比,太平洋战场的作战环境更加恶劣。首先,太平洋战场的战线距离为欧洲战场的两倍多;其次,欧战区里巴顿将军的第三集团军可以在伦敦和巴黎进行修整,在法国瑟堡有现成的深水港,还可以通过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运送补给物资,而太平洋战区几乎所有的民用设施都需要从头修建。
在这些开场展厅中最大的人工制作的单件展品是一个有着标志性鲨鱼面孔的P-40战鹰战斗机,但真正提醒参观者们这场战争是为身边的普通男女而战的,是那些承载着个人记忆的小件展品。比如一个名叫赫尔曼∙普拉格的新奥尔良本地人留下来的潜艇操作资格证,再比如一个标有弗农∙梅因个人记号的食堂水杯。弗农∙梅因是一个从日本对菲律宾最初几次袭击中逃出来的艺术家,他和麦克阿瑟将军一起逃到了澳大利亚,但最后他随着罗伊斯空袭的战机飞回了菲律宾。这次空袭被描述为“由B-17、B-25战机执行的一系列针对日军设施的轰炸袭击”, 而空袭的地点正是梅因最初出逃的那个菲律宾海岛。
当展览从海战区切换到陆战区时,区别一目了然。茂密丛林覆盖下的小径取代了钢质甲板和蓝色天空,激光的光束则模拟出了密林中曳光弹的效果。
“绿色地狱”展厅的内容为美军在南太平洋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两栖登陆战役,美日双方的激战从1942年8月一直持续到1943年2月。三维实景模拟、武器展示、地图及相关影像资料的放映向参观者讲述了那场持续数月之久的韩德生基地(Henderson Field)战役。(译者注: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初期,美国海军陆战队成功登陆瓜达尔卡维尔岛并控制了岛上关键据点,建立了韩德生基地,即今天的霍尼亚拉国际机场。日军利用海军舰炮为掩护,企图重新夺回此地,因此爆发了这场韩德生基地战役。)同属于瓜达尔卡纳尔岛大规模海战之一的埃斯帕恩斯角海战(Battle of Cape Esperance)也在这个展厅中进行了回顾,美军在这次海战中利用轻快的PT鱼雷快艇击败了日军著名的供给舰队“东京快车”,为盟军取得了第一次海上夜战的胜利,也打破了日本海军夜战无敌的神话。
主题为“越岛作战”的展厅则是太平洋上其他战场和战役的一个模板展示:从塔拉瓦战役、硫磺岛浴血战、飞虎队空中援华到最终日本于1945年9月2日在停靠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字投降,大事件一一记录。展厅中放映的一段短片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战役被称作“越岛作战”:盟军故意跳开了日军在海上的一些要塞据点来控制航线,切断日军的物资供给,孤立日军在各据点的军队,从而避免了强攻强占那些据点而造成的人员伤亡。
在这些展厅中,私人物品仍旧是最有意思的展品,比如海军少尉康拉德∙迈耶尔(Conrad Meyer)随蒙森号驱逐舰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服役时写给妻子的信件,又或是二级军功章获得者肯尼思∙尚克(Kenneth L. Schank)在海伦娜号战舰上服役时穿过的海军制服。根据展厅中一块牌匾上的解释,海伦娜号战舰在库拉湾海战期间沉没,尚克和战舰上另外160名船员被洋流带进了日本海域,战舰最终搁浅在维拉拉维拉岛(Vella Lavella)。万分幸运的是,盟军的海岸哨兵发现了他们,并将他们救上了岸。
展览中也陈列了许多荣誉勋章、海军十字勋章和其他将士们用英勇无私赢得的嘉奖,还有战场所在地当地人民的故事。有一个名叫雅各布∙弗萨(Jacob Vouza)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人,被日军百般折磨、扔在岛上等死。他用尽力气爬到海岸线将他知道的信息传递给了盟军,时任美国海军陆战队中将、后来成为海军陆战队司令的亚历山大∙范德格里夫特(Alexander Vandegrift)因功授予雅各布∙弗萨中士军衔。
如果说这场“一路到东京”的太平洋战场回顾展有些许不足之处,那应该就是有一小部分展品将日军与美军在对待战俘时的种族歧视行为画上了等号。毫无疑问美日双方对彼此都有种族上的敌意,美国拘禁日裔美国人的行为也绝非正确,但盟军方面的任何侵犯行为与日本人用活生生的中国囚犯进行刺刀练习的罪行比起来(如展览中的照片所示),都显得苍白。展览中还提到日本从来没有签署旨在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日内瓦公约,“日军的每一次胜利几乎都伴随着新的暴行记录”。日军的残暴在战败时也丝毫不减:在他们知道马尼拉即将失守后,仍旧残忍地屠杀了10万之众的平民。
展览的尾声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展厅,对应着那场战争的尾声,内容包括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扔下的两颗原子弹。尽管关于核武器的使用仍旧存在争议,展览中却提到在盟军用燃烧弹进行袭击的日本城市中平民的死亡人数更多。仅1945年3月对东京的一场燃烧弹袭击,就造成了“影响面积达16平方英里的风暴性大火,死亡人数超过10万”。而两次原子弹袭击初始死亡人数的最高估值为13万,只是有更多的人后来死于核辐射和其他长期性影响。
简言之,能够拯救成千上万日本人和美国人的性命,在一场正当的处决性战争中扔下两颗原子弹是正确的决定。
翻译:黄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