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月
好莱坞大片《火星救援》在中国上映后票房一直保持领先优势,该片截至3日晚共在我国上映9天,全国票房就已突破了4亿元。
影片中讲述了宇航员马克,在一次火星执行任务时,因一场沙尘暴而与同伴失联,最终独自留在火星。全世界都以为他殉职了,但他活了下来,并与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取得联系,随即展开自救与营救计划。
绝境逢生,近年热门的科幻片大多是这样的主题,《火星救援》在160分钟的片长里百转千回,营救方案几经波折。虽然那些物理、天文、生物等科学知识,对于非理科生而言听起来都挺玄乎,但转化为生动简化的影像画面,理解起来也不难,普通观众照样能乐在其中。
让人值得关注的是,在影片的后半段中国演员高雄、陈数以中国航天局负责人的身份出现,让影迷们一惊。中国制造的“太阳神”号飞船,也最终成为营救马克的关键。
一开始看到这两人可能有些出戏,听着好好的英语突然来了一段中文对话。虽然两人戏份不多,但是他们在影片中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简直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转折点,而随着影片继续发展,会发现接下来的衔接还是比较自然的。那么,为什么选择中国航天局来担任影片中这一重要角色?是为了打入中国市场迎合中国观众的口味?
首先,这不仅仅是导演、编剧的决定,在原作者安迪·威尔最早写作的同名小说里,中国国家航天局就已经是救援能够成立的关键因素。电影也只是参照原著,使得中国形象再次得以拔高。
《火星救援》的制片人西蒙·金伯格说,小说原作中有一句话是:“人性本善”,他认为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现实社会中,中国也一定会伸出援手的。全部影片涵盖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人性,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观念。就像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那么多人为了一个人而努力,就是做到不放弃一个人,尊重人权。
所以对于影片中中国元素的出现,就原作看来或许也是一个巧合。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不仅仅是《火星救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让中国元素担任了拯救性的重要角色,比如灾难大片《2012》中,中国制造的“诺亚方舟”最后成为全球避难所;《变形金刚4》中李冰冰饰演的首席科学家,是拯救世界的关键一环;就连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的科幻片《地心引力》,最后让女主角桑德拉·布洛克成功从宇宙返回地球的,也是中国制造的飞船“天宫一号”。而国际大片中的中国面孔更是频频出现。
这其中有太多的因素存在,中国在渐渐以一个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走向世界,也让世界听到了我们的声音,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中国作为一块巨大的电影市场,是影视巨头们争相抢夺的处女地。当然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力日益上升,在其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这些变化,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形象,也从早年刻意丑化的猥琐落后,越来越朝着“救世英雄”的正面形象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