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那一年起,好莱坞明星发现了“书呆子”的酷炫之处
——从瓦尔基尔(Val Kilmer)和默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说起
“书呆子”(Nerds)绝对是美国电影里的另类形象,但如今这种角色占据了电影和电视剧的半壁江山。这一型主人公初露头角是在1983年的电影《战争游戏》里 。1984年,“书呆子”们的戏路在《复仇》和《最后的战机》进一步扩展。到1985年,《真正的天才》、《奇异的科学》、《我的科学计划》、《探索者——地狱》等影片的上映开始让“书呆子”的荧幕地位再难以被撼动。就连当年票房最高的电影也在讲述了一个跟在实验室科学家屁股后面的小孩子的故事,那个科学家致力于研究通量电容器,“书呆子”的形象在片中深入人心。
我还记得我11岁那年夏天,大量的科技题材电影上映,这与在我的苹果IIc上播放“超越重返狼穴”几乎一样时髦。30年前, 我们可能对此无感,但国家当时却在那个夏天见证了一场文化转变。突然,了解技术、编程和数据的人不被当成是在看台观看六年级小学生舞蹈同类。(我从来没有做过这种事)然而,截至1985年,认识和理解科学成为了一种力量的源泉,即英雄主义。
回想起来,这很有意义。国家当时正处在个人电脑兴起的大潮中。1980年,140万台电脑投入使用。到1985年,也就是《时代》杂志将电脑评为“年度机器”的第二年——电脑使用数量增长了13倍,至1900万台。
国家当时经历的另一件重要事件是一场经济恐慌。这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0年到1982年则经历了双底衰退。战后的经济在制造业的重建,在40年后不幸放缓。当时人们担心,“我们的国民将会从底层收入者滑向经济贫困者的深渊”。硅谷主要人物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说,他可是最原始的书呆子直系后裔。(提示:比利·乔的艾伦镇。)
在制造业的黑暗时代里,突然闪烁出LED灯一般的明亮光芒。一群大学辍学者在美国西海岸开始创建新的代码帝国。当时,IBM已非常强大:其1985年的市值意味着公司占标普500指数的6.4%,这种主导地位是任何其他公司未曾企及的。而现在,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比尔盖茨(Bill Gates),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 的产品开拓新领域赚钱无数,足以让巴勃罗·埃斯科瓦尔Pablo Escobar脸红。
埃里森的甲骨文和盖茨的微软将加入太阳微系统公司(美国计算机公司Sun Microsystems)、Adobe、硅谷图形成为传奇的1986年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有力组成队伍。盖茨将在微软上市第一天发现他的净资产上升3.5亿美元。商业出版物(像这样的),此前满头银发的格罗顿校友总被奉若神明,他们却会把盖茨这样的学生逐出计算机协会,塞进“储物柜”,像丢弃大学里的长曲棍球一样干净利索。
问题可能的出路应该在沿着太平洋海岸的计算机实验室。因为我们对于经济的焦虑还关乎日本。“我曾经见证国民这样的忧虑”安德森(Andreessen)告诉我,“我们都在命运的鼓掌之下,而日本是突破口。“真正能让我们从牢笼中突破的是日本兴起的电子产业。从索尼随身听,松下电视,卡西欧手表,我们的时代似乎一去不返,有另外一个国家比我们更舒适享受科技的生活,也更有创新的热情。
而美国流行文化在遭遇未有境遇之时做出了最好的选择:我们开始创作有关种族的漫画中。记得1983年《十六支蜡烛》中的Long Duk Dong(剧中人物)吗?他应该是中国人,但种族问题并不那么较真。也许你还记得在1985年的《七宝奇谋》中的小孩子被人们叫做“数据”?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跨文化研究的开创性工作,1986年人们同心协力创作出了Long Duk Dong这个影视人物。
有趣的事不在于我们对种族敏感,我们一直这么敏感,问题在于我们为什么对种族区别这么敏感。一群人被描绘成难以融入社会、严格理性的科研人员?这并非一朝一夕的观点。“对亚洲人所定义的刻板印象,在许多方面,一样是对书呆子们的评价,”纽金特(Ben Nugent)说,他是《美国书呆子:我民的故事》一书的作者。在这个特殊时刻,美国似乎需要赞美我们的“书呆子”,这样他们才可以感染太平洋对岸的“书呆子”们。
真正让1985年如此重要的不仅仅是庆祝科技创新和科学家们的电影创作数量之多,而在于描绘人物的方式。可以回想1984年,在《复仇的书呆子》等影片中,游行队伍中传统书呆子的古板形象。但一年后,真正天才的创意让事情发生了变化。米歇尔(Michelle Meyrink)指出了两年不同电影中出演角色的区别:“书呆子的复仇完全给人一种刻板的印象,”她说,“但是真正的天才应该是瓦尔·基尔默(Val Kilmer),他太酷了。”
你不能低估这个事件的重要性。酷炫的瓦尔基尔墨颇有些玩世不恭,但他散发着迷人的光辉,在1985年,电影偶像必须帅气。基尔默饰演的太平洋科技高级技师克里斯骑士是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人:他那里,精通电脑和性感并不排斥。想想这个夏天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想想这几个特定的孩子:拉里•佩奇12岁,玛丽莎·迈耶10岁,安德森14岁。今天这些在硅谷叱咤风云的任务在恰好的年龄看到了这些电影。“看了《真正的天才》一片对我的影响无疑是革命性的,”安德森说。“这电影有着巨大影响,它在同类影片中是上上之作。”
计算机变得如此重要原因很多。1984年麦金塔电脑面世——这是面向我们普通人的电脑,你还记得吗?乔布斯后来让它们更实用。但1985年是个人电脑变酷的第一年。成为好的程序员或工程师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盲区,它使你站到舞台的中心。这些青少年看了《真正的天才》和其他著名电影,成为一个个划时代的名字:拉里和谢尔盖(Larry & Sergey),玛丽莎(Marissa);商业&电动汽车(Biz & Ev);最后还有Zuck,埃克森美孚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你也知道它的CEO是谁吧?
自1985年以来,计算机已经从可用变成必不可少。《真正的天才》上映十年后,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将在每个人的口袋里链接整个世界。我们现在拥有多台电脑,我们不断与它们进行交互。这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改变。现在,我们熟识电子邮件、文件共享服务、流媒体视频和GPS定位。一个大学生的梦想不再是一个高管培训项目或顶级律师事务所的OFFER,而是获得在硅谷创业的机会。
三十年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我们现在都成了“书呆子”。
翻译:高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