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抗“疫”护士:手脚冻僵、面部压伤,疫情当前从不缺席

上海护士队伍不断壮大,并向专业化发展,全国医疗救治队员为疫情防控做出重要贡献,李晓静、陈贞、冯升、陈莉谈自己的援鄂故事与感悟。

图片来源:unsplash

“无论是非典、汶川地震还是新冠疫情,虽然任务不一样,但在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护士从不缺席。”在回答界面新闻记者提问此次援鄂与其他几次有什么不同时,李晓静如此回答。

她是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护理部主任,曾在2003年进驻小汤山抗击非典,2008年去汶川救灾。作为上海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今年大年初三深夜,她带领50名护士出征,在武汉金银谭医院奋战65天,这也是上海援鄂医疗队中唯一一支由护士组成的团队。

“在武汉的隔离病房里,是医护人员和患者一起面对病毒,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相互鼓励。”她说。

谈到援鄂工作初期最大的困难,李晓静说主要是人员分散、难以管理,队员来自上海40家医院,出发前都不认识,到了武汉后被分在11个科室,且环境不熟,队员防护工作不清楚,防控压力非常大。

针对这个情况,她想了很多办法。 

队伍的保障十分重要,需要第一时间落实防护物资保质保量到位。当时物资紧缺,为节约防护服,常规4小时一班轮换的医务人员咬牙延长至6-7个小时一班,有时甚至超过10小时。上海援鄂医疗队及时组织协调、及时提供防护用品,并想办法缓解医务人员口罩压痕问题。 

她对援鄂护士们事无巨细做好指导,要求他们尽可能做好防护,一天不下100遍地强调防护。每天上班,她都看着护士们穿防护服,最大程度确保医务人员的防护安全。

李晓静自己冲在了最前面。她说,在隔离病房,护士长冲在前面,护士妹妹心里才踏实。

在武汉,除了做好护理工作,他们还开发了“援鄂天使团”公众号,为大众做健康知识科普,他们与患者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收到了患者写给他们的感谢信。

一位患者在出院时说,从此,她又多了几个亲人。今天,这位患者还打来电话祝援鄂护士们节日快乐。“这是一种力量,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仅有一次,我们为此付出的任何辛苦和汗水都是值得的。”李晓静认为。

图片来源:东方网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上海市举行疫情防控系列新闻发布会护士节专场,请来了多位疫情防控一线的优秀护士出席。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郑锦向全市广大护士致以节日祝贺。

在上海市援鄂医疗队员中,护士有1041名,占援鄂医务人员总数的63.13%。其中,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55岁。在援鄂护士中,“90后”已占44%,成为援鄂护理队伍的主力。

小年夜,华东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陈贞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大年夜,她接到出发的命令,3个小时内准备好行李到机场集合,到达武汉已是凌晨2点。她是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这也是全国第一支到达武汉的医疗队。

图片来源:东方网

陈贞已从事护理工作27年,有18年的重症护理经验。在她的队伍中有93名护士,来自上海50多家医院,但绝大部分都没有烈性传染病护理经验。到武汉的第二天,一完成培训,他们就全盘接手了金银潭医院的两个病区。

陈贞所在的北三病区是一个简单改建后的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都是危重症患者。30位患者有20位使用呼吸机,剩余的也都需要高流量吸氧。

工作初期,由于护理力量配置不足,护士只能延长工作时间。因寒冷而手脚冻僵、因长时间佩戴口罩而面部压伤、搬运氧气瓶、垃圾清理、清扫厕所、疏通下水道等等,他们长时间经受着体力、毅力的考验。

《查医生援鄂日记》曾提及,有一天,陈贞与队员们正在抢救一名危重患者。当时为患者进行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对危重患者来说,所有的治疗都是争分夺秒。一般她会做好预案,把所有可能用到的物品都提前准备好,放在最顺手的位置。“我们和医生配合好,就可以为患者多争取一些时间和希望。”

这次武汉的工作经历,也让她有机会重新审视这份职业。“虽然护理工作很辛苦、有委屈,也有危险,但是它很伟大、很值得。想要做好这份工作,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份愿意去帮助别人的善心。”她说。作为一名护士,她很自豪。

据郑锦介绍,近年来,上海护士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拥有护士9.71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45.5%,近5年来护士人数增加28.8%。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7.76%;男护士约占2.1%;35岁以下人员占59.64%。

在上海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救治中,全市20多家医院400多名护士奋战在各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交通道口、隔离观察点等一线,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来源:东方网

作为男护士代表的冯升,主要负责重症儿童医疗护理工作。他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监护室PICU工作了13年。

他认为,男护士既是职业奶爸,也是专业能手,护理是以女性为主体的专业,因为男性的加入,专业内涵更加丰富。“临床上,男护士的角色做了很好的弥补,我们不仅能承担喂奶、换尿布、沐浴等照护性工作,更擅长在复杂多变的重症医疗体系中,做出高效决策。与此同时,男护士操作仪器设备能力更强,能够操作复杂的仪器设备。”

在他看来,护理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护理人的视角是全程全人的关怀照顾。“作为一名儿科男护士,我很感恩能与专业共同前行,也坚信自己可以做好监护室里的护士哥哥、奶爸、男丁格尔!” 

陈莉则是一名90后护士,疫情爆发后,她申请进入一线参加抗疫工作。抗疫期间,她曾三次进入上海市公卫中心A3危重症病房工作。

图片来源:东方网

陈莉记得,有个180多斤重的危重病人,她和同事协作,为病人一遍遍翻身、一遍遍擦洗、换床单。每次翻身都犹如打仗,翻完一身汗闷在防护服里。每次翻好之后,她和同事像打仗一样,全身都是汗,闷在防护服里。

“9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很多人质疑90后过分自我,没有责任心。但我们也会长大、也会成熟。目前在院里参与应急救治工作的很大一部分主力就是90后。”陈莉用行动为90后“正名”。“今天在场很多老师也是我的前辈,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今后我要扎根传染病护理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南丁格尔精神。”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