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又要到了,而今年的双十一节似乎来得更早一些。
众多电商举行了很多五花八门的促销活动,送礼品,送优惠券,称将“双十一”提前。但是,消费者点击进去之后却会发现,商品名称下一行灰色的字体提示:11月11日前消费者购买这款商品只能付定金,11月11日当天须将尾款支付完毕。这种做法,当然能够提升当天的销量,但却像一个黑洞一样吸收了前后的销量,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一种刷单。
刷单增加的是商家的当天的销量,对消费者来说,其实并不算大问题。不过,预定的商品需要等待,在这期间,即使不想要了也不能退,有时候却会造成不愉快的体验。
除了预售方式刷单,对消费者更重要的是价格问题。过强的渠道价格谈判能力遇上执行的监督不力,反而不是一件好事。为了达到双十一的活动效果,某些知名商家要求商家进行全场5折的让利折扣。现在生意并不好做,利润微薄,折扣要求过高,商家为了满足这个要求同时又不亏本,自然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么就提升原价再打折,搞价格欺诈,要么,降低品质,以次充好。
虽然,对这种情况严厉制止等大,某些电商平台会通过系统会抓取商品在9月15日至11月10日的成交最低价,规定双十一的价格必须是这期间成交最低价的九折,而且,11月12日至12月11日期间也不得低于双11当天售价。但是,正如俗话所说“从北京到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商家始终是有着信息优势的,要瞒过的监督并不难。
比如,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在线下大卖场看中的家电,在电商上却找不到一样的型号。这是厂家为了避免消费者比较价格,转而去网上购买,采取了所谓的“网络型号”的方式,把网络渠道与实体渠道的产品标注为不同型号,让消费者无法直接比较。同样的,商家也可以把原有的产品改头换面,甚至只改个型号,变为没有成交记录的新品,虚标高价。或者,商家也可以通过几种产品联合为套餐的方式,最后修改套餐价格,使得这期间的价格记录不变,但实际销售价格却低一些。
除了价格类的陷阱,对于3C类产品,一般来说,假货的可能性倒不大。这是因为3C类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一般小厂家没能力模仿。但是,却很可能遇到返修的产品。比如,以硬盘为例,硬盘出现问题,要维修的话,一般只能返厂维修,厂家修好之后,再发出来,这类产品被称为良品。消费者购买的硬盘,如果是在包换期内出问题,一般就只能换得这种良品,这也是所谓的更换良品政策。但是,如果商家欺诈,把这类硬盘当做全新产品卖出来,由于硬盘本身的专业性,别说一般消费者,就连比较了解电脑配件的人也没有能力识别。
实际上,双十一的种种问题,最终源于C2C的特征。也许某电商平台的优势在于上面有各种商家,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东西,也比较便宜。不过,冰箱电视机、手机单反这类3C类产品,一般消费更看重品质与保障。实际上,这正是京东能在淘宝如日中天的时候能够逆袭成功的原因。这也是符合经济学的规律的。
某种程度上,京东的3C类产品是一个典型的利基市场(niche market)。
niche在英语里,指悬崖上的石缝,人们在登山时,常常要借助这些微小的缝隙作为支点,一点点向上攀登。1980年代,美国商学院的学者们开始将这一词引入市场营销领域,指企业选定的一个很小的,被市场中的优势企业忽略了的,某个细分产品或服务领域,并集中力量进入并成为领先者,从当地市场到全国再到全球,同时建立各种壁垒,逐渐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
2007年,京东就从B2C模式开始,自建物流,在2008年确定了3C产品网购平台的形象。这个定位,正是基于某电商平台,当时较为明显的C2C的一个利基市场策略。待到某宝某猫,已是2012年了,京东的特点与某些方面的优势已经确立。
最大的优势就是京东自营。京东的规模与信誉自然与一般网店不可同日而语,可以直接与厂商合作。即使如某大型电商平台旗舰店,有时候也是代理、总代在经营,在体量与信誉上,仍然比不过京东自营。还是以硬盘为例,现在硬盘的售后,都是商家贴一个易碎贴,这个易碎贴是撕不下来的。一旦坏了,商家看到是自己的易碎贴,就收下硬盘,拿到厂家售后处去。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硬盘质保三年,有时候过了一两年,当初的收据掉了,自己也忘记是从哪里买的,而厂家售后又不会直接接待消费者。于是,硬盘明明还在质保期却没办法得到售后服务。如果是在其他电商平台,外地就的出来回运费,遇上倒闭关门了的,也没办法。再如储存卡、u盘,也是假货泛滥的,实体店、网店规模小,不敢买。这个时候,京东自营几乎就是唯一靠谱的选择。只要知道是在京东买的,售后自然没有问题,即使忘记了,输入账号就能查到。
除了自营,京东自建物流对消费者来说,也更加便利一些。仓库众多,快速的送货上门,送货员的态度也更好一些。特别是3C类大件,冰箱、洗衣机、数码相机送货上门,上门付款,不用担心丢失,刷POS机,一般快递都无法做到。这些优势堆积起来,就形成了“大件去京东”这样消费者口中简单的五个字。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创业大潮之中。令很多创业者困惑的是,他们始终要回答“BAT也要做怎么办”这样的质疑。其实,从京东的经历不难发现,利基市场始终是存在的,关键是如何找到,并在利基市场上建立自己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