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商名人堂主编毕亚军
8岁随父母从台湾移民美国的王嘉廉,是全球第一个把软件公司做到10亿美金年营收的人,也曾经是比尔・盖茨在软件业仰望的对象。
与毕业于麻省、斯坦福,靠技术走上科技创业道路的硅谷明星不同,王嘉廉毕业于一所普通的大学:纽约皇后学院,而且也不是成绩好的学生。
成绩不好的一个原因是,他还要同时做邮递员、餐馆侍应生、客车装卸工、收银员,并在杂货铺工作过,经常连32美分一顿的午饭都吃不上。
另一个原因是,他讨厌传统教育,“尤其是背结果。得到结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与求解,才是重要的。”因此,相比读书,他花更多心思到那些兼职的工作上,“生活的内容超过读书,这些工作辛苦,但让我看到了生活是什么样子,懂得如何去生活与工作,这比学习好更重要。”他说。
告别皇后学院时,王嘉廉看到《纽约时报》整整两页半都在招聘电脑程序员,认为这个行业将来大有前途,于是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电子研究实验室边工作边学程序开发。再之后,他进入到一家电脑公司工作,并被一个机会激发创业梦想:瑞士CA软件公司正在美国寻找销售代理,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这个事情。
靠预支信用卡的400美元,王嘉廉在艰难中开始了这门生意。“这张卡到期后就再申请一张新卡,用新卡还掉旧卡,然后再从旧卡预支”他在接受华商名人堂采访时回忆。也因为这样的经历,当他后来被问道,你觉得自己和盖茨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时,他回答:“比尔不知道饥饿的滋味,我比他更注重实效。”
▲王嘉廉接受华商名人堂专访
注重实效让王嘉廉找到在软件业建立竞争力的方向,当时软件业一味追求技术但不接地气,必须从客户那里拿到订单才能生存的王嘉廉看见其中的弊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客户的需求上,并率先提出“技术必须服务于商业”的理念。
这一讨巧的策略非常奏效,令他很快在市场站稳脚跟。再加上他从生活中学到的灵活处事方针,和带着饥饿感加倍的努力,几年时间,他就将美国做成CA最大的市场,继而还买下CA公司。
之后,被鼓舞了信心的王嘉廉又看到一个巨大的商机:商业软件需求与日俱增,众多新兴软件公司孤立发展,势单力薄,存在巨大并购整合的空间。于是,他邀请毕业于耶鲁,已是成功律师的哥哥加入公司,把CA上市,并启动收购策略不断以强并弱,快速做成了世界级企业。
1989年,CA成为第一家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独立软件厂商。王嘉廉也成为全球软件业的巅峰人物,包括比尔盖茨在内,都只能仰慕其不可思议的发展速度,自叹不如。当时,微软才上市3年,还在努力推销刚刚发明出的Word for Windows。
10年之后的1999年,王嘉廉更以6.65亿美元的高额薪水,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CEO。而这一纪录,到今天,依然没有华人可超越。
自己白手起家的经历,让王嘉廉对依赖风险投资起家的创业家,持不完全欣赏的态度,“起码应该用自己的钱先做一个生意,哪怕很小。这样,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生意和不安。而没有这些,是一种损失。”他说。
王嘉廉说,追求成功应该具有一些优秀品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学习,自我激励,不怕失败。“不要等别人来告诉你,应该学什么,做什么。也不要等别人来鼓励自己,而应该自己给自己目标,竭尽所能去实现。如果遇到困难,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从失败中学习。这些也是CA最重要的哲学”。
自称至今开车不看倒车镜的王嘉廉,是一直朝前看,敢于冒险的人。他说,如果不敢冒险,瞻前顾后,也许能成为不错的专业人士,但绝不可能成为企业家。而且,他充满斗志,身上流淌着专治各种不服的基因,“我就是喜欢做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这最能引发我的兴趣与雄心。”
一定要打破常规,是王嘉廉的另一个成功秘诀。“我经常告诉我的员工,一定要独立思考,问为什么并且找到更好的答案,而不是人云亦云。如果我们两个人意见一样,一定有一个人是多余的,而那个多余的人,一定不是我。”
王嘉廉以强势管理作风闻名于华尔街和美国科技界,他的强势是首先对自己狠。他说,“我从来没有说过要做最大的软件公司,我要的是最好的软件公司,要做到最好就必须要效率、品质、纪律。”
因为自己不是高学历,王嘉廉建立团队时并不看重学历这回事。他对有自发精神、不畏挑战又善于因地制宜的人厚爱有加。找到合适的人,他注重以高回报激赏,执掌CA期间,他们的员工薪金比当时的头号公司IBM还高出三分之一。
“你必须给予他们报偿,而且重重地报偿他们。当你找到一个全心投入的工作者时,付他两倍的代价,因为他可以顶三个人的工作。”是他的人力资源法则。
王嘉廉个性突出,精力旺盛,杀伐决断,雷厉风行,并且心直口快,不装腔做调拿捏架子。他讨厌官僚主义,视其为腐蚀人心、摧毁企业的罪魁祸首。
1982年,CA并购了一家公司后,他要求该公司迅速编制一个新软件,对方说需要9个程序员、6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得到消极回应后,他一声不吭,苦战一个通宵,拿出了一个虽然粗糙但是能用的软件。
从此,该公司的人再也不敢讨价还价,干不了的只能自行辞职另找出路。
但这并不意味着王嘉廉是个无趣的工作狂。相反,他说自己不像人们想象中的有很大的工作压力。“我不像别人想象中的那样拼命工作。我将工作当成游戏,纯粹为了快乐才工作,我认为自己是在‘努力游戏’,热爱并乐在其中。”
与乔布斯强调找自己喜欢的事去做不同,务实而且从一开始就没有太多选择的王嘉廉,强调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并追求成功感,享受工作的过程,哪怕是苦中作乐。“但不要为钱而工作,那样会让你失去生命中很多重要的东西。”他自己的一句人生格言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富有但无趣,成功却不快乐。
王嘉廉说,为人工作,一定要问是否满足这三条:第一,雇主必须让你意识到,无论是做什么,你的工作都是重要的;第二,应该有很好的收入。第三,大多数公司缺少一点,要从工作中找到乐趣。
成功后的王嘉廉致力于帮助更多人的事业,在全球展开以医疗、儿童救助、教育和沟通中美文化为主的公益慈善活动。
▲王嘉廉与微笑列车中国患者聚会
1998年,他出巨资和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等合作创立“微笑列车”,目前该机构已是全球最大的唇腭裂医疗慈善机构,在近百个国家资助免费唇腭裂修复手术近100万例。光在中国就累计捐款15亿元,培训超过1.2万人次医护工作者,资助了近30万名患者免费救治,让数十万个家庭重现欢笑。
慈善捐助中,王嘉廉有意把重心向中国侧重。他对孩子们说:“我们是美国人,这毫无疑问。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与中国息息相关,这一点对我们很重要。”
1999年,他在中国6所高等美术院校设立“王嘉廉美术奖学金”,为数以千计的青年画家提供了奖学金资助。2000年5月,他向父亲的母校苏州大学(原东吴大学)捐资1000万美金,支持其法学院的建设发展。
他还斥资2300万美元在美国购置兴建了纽约长岛平原中文学校,大力推广中文教育,投资4000万美元创建“亚美文化中心”,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引入“孔子学院”于其中。
王嘉廉注重用科学的方法发展慈善事业,他说:“写支票很容易,但我要了解这个慈善项目到底怎么运营的,是否有效率,是否真正帮助到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众所周知,企业家擅长制造产品、营销以及管理,同时也擅长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整合资源,如果把商业运营上的能力运用在慈善项目上,就可以大大提高项目运营的效率。这对他们来说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慈善不但需要经营,而且应该不断创新,这是王嘉廉的理念。因此,他在慈善事业中延续商场上的铁腕手法,把一些工作不力的慈善项目经理人换掉,并且努力将创新科技运用到慈善项目中。
一个例子是,赞助美国“全国失踪和受虐儿童中心”后,他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善其运营系统,让走失后儿童的找回率从60%提高到了94%。
王嘉廉于2002年11月18日,辞去CA公司主席及董事会成员职务。之后,他先后投资创建了网络高清电视播出平台麒麟电视,高端职业体育联赛新媒体运营平台Neulion,并且将其打造成世界性技术和资讯平台。
王嘉廉喜欢体育。他是北美唯一拥有职业体育队的华人,在体育产业投资巨大。包括,先后收购了NHL(北美职业冰球联盟)大联盟旗下的纽约岛人队、康涅狄格州声音虎冰球队以及纽约龙美式室内橄榄球队三支职业体育对,以及纽约长岛最大体育场和体育馆:纳苏郡体育场和体育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