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为何医疗剧的“风口”还没来?

在为数不多的医疗剧片名中搜索关键词,急诊、儿科、妇产科,外科等占据了绝大比例,聚焦领域趋于同质化,在主角人设上,“海归精英”则遍布多数剧集,新意欠缺。

文|镜像娱乐 梁嘉

编辑|于华东

疫情蔓延,让医疗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掀起了医疗作品热。

但是,近期得到高推荐度的多是海外医疗剧《实习医生格蕾》《豪斯医生》《良医》等,国产医疗剧仅有《外科风云》。

不过,国产医疗纪录片倒是热度持续上升,豆瓣一周华语口碑剧集榜中,纪录片《中国医生》热度超越热播的《想见你》,位列第一,这部2019年便已播出的作品,因为近期上线爱奇艺,又收获了一波热度。

值得注意的是,纪录片这种相对小众的艺术形式受到的关注度一直较低,但近几年,《人间世》《生门》《中国医生》等高分作品的问世,反而让医疗纪录片成为了国内医疗作品的代名词,而同时期的国产医疗剧,佳作则寥寥无几!

谈起中国医疗剧,观众的槽点也很集中:专业度不足,谈恋爱倒是很用力,社会问题讨论不明白,本质上还是穿着马甲的情感剧,更别提中国医生形象的树立了。所以,疫情虽掀起了医疗作品热,但国产医疗剧的“风口”,还远。

近几年,国产医疗纪录片达到一个比较顶峰的状态,医疗剧想要实现突破,不仅可以参考海外医疗剧的创作思路,还可以从视点、切入角度、主题,以及内核和创作态度上向纪录片学习,虽说电视剧和纪录片属于不同艺术形式,但观众对优质医疗作品的需求是相同的。

发散思维,走出舒适圈

国产医疗纪录片的前行步伐比医疗剧快得多,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2000年以来,国产医疗剧数量并未超过30部,在为数不多的医疗剧片名中搜索关键词,急诊、儿科、妇产科,外科等占据了绝大比例,聚焦领域趋于同质化,在主角人设上,“海归精英”则遍布多数剧集,新意欠缺。

但近几年医疗纪录片的视野却在逐渐放宽。从大环境来看,医疗纪录片佳作频出下迎来了一个顶峰阶段,这也让创作者的压力开始增大,不仅要避免内容的同质化,也要紧跟行业变化,就如《生命缘》制片人邵晶所言,每一年的热点都不同,从医患关系、医疗技术到医疗资源、道德伦理等不断变化。因此,近几年的医疗纪录片创作越来越细分化。

如中国第一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从解剖学发展、麻醉消毒止血、攻入头颅、打开心脏等多个细分单元展现了手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记录的则是上海“流动急诊室”内外的故事。前者这种纵向科学观察的角度或许不适合医疗剧借鉴,但后者聚焦的群体却值得医疗剧关注。

从视点而言,除了讲述医院的故事,海外纪录片《医生日记》跟随七名医生,从1987年他们第一天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开始记录他们成长的点滴,这种成长向的视角很是新颖。国内目前虽无这样的作品,但网络文学中,《大医凌然》讲述的便是主角从医学院学生成长为名医的故事,是影视化的不错选择。

从主题而言,除了单一医患关系的呈现,也可以考虑医疗行业与社会其他行业深层内在联系的呈现。香港医疗剧《白色强人》主线虽为医疗改革和医院斗争,但加入了对媒体与医疗关系的观察。如今,医患关系社会舆论的严重,离不开新闻媒体对医患间误解、医疗纠纷等的报道,但多数报道难以将医疗、医患的内核极致呈现,如果有医疗剧能深入探讨这个主题,观众必是喜闻乐见的。

从人设而言,国产医疗剧清一色的“海归”人设久之很难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在人设创新上,国产医疗剧可以借鉴美剧《豪斯医生》和《良医》,这两部剧背后的创作团队很擅长塑造另类主角,如专解疑难杂症却脾气怪异、性格孤僻,因“医人不医己”一直处于痛苦挣扎中的豪斯,可谓海外医疗剧中观众最喜欢的角色,《良医》中患有自闭症的天才外科医师墨菲也很受欢迎。这种典型性角色的创作,是国产医疗剧值得借鉴的。

从宏观层面来看,国产医疗剧的视野不够宽广,辨识度也远远不够。因此,发散思维,从更多维度和切入点去探讨医疗行业,是国产医疗剧目前的迫切任务。不过,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依赖于整个医疗剧的发展,就如纪录片一样,佳作频出下激烈的竞争环境或许更易倒逼出创新的优质作品。

向严肃化过度,以人文关怀取胜

近两年,国产医疗剧和国产医疗纪录片创作风格似乎处于两个极端。一方面,医疗纪录片一直延续严肃化创作风格,不论是近年来大热的《生门》《人间世》,还是近期爱奇艺上线的《中国医生》,都在真实记录医院发生的故事,不再是传统医疗纪录片科普的姿态,而是通过医疗行业来表达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

另一方面,国产医疗剧在2013年以前创作尚严肃化,也诞生了《无限生机》《心术》《医者仁心》等佳作,但2013年以后开始向娱乐化过度,多数作品都在套皮医疗行业,偶像气息浓厚,专业错误频出,对现实问题的探讨浮于表面,没有呈现出医疗行业的信念感,也没有拍出真正的中国医生。对比医疗纪录片,难以戳中痛点成了如今医疗剧屡屡失败的主因。

《人间世》导演范士广曾言:“这个社会的进步和价值的普及不是单纯靠美的东西去推进,有些情况下还需要去刺痛公众的神经。”除了创作者先驱意识的引导,观众如今也在追求内容深度,对医疗剧的要求偏向专业化和深度化。其实,不仅是国产医疗剧,观众观看海外高分医疗剧时也不太喜欢过多的感情戏,如《实习医生格蕾》后几季和《良医》第三季都被广泛吐槽感情戏太多。

严肃化的本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观众需要在医疗作品中看到人文关怀与深度思辨。这种需求首先是社会层面的,《人间世》第二季从单纯的医患关系中抽离了出来,转向对生命本身的思考,《生门》的镜头虽聚焦产房里的中国女人,但涉及代沟、生育观念、孝道、性教育等众多社会议题,这些“广角镜头”下的浮世绘,是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的基础。

其次便是对中国医生的形象塑造层面,近几年,《人间世》《生门》《中国医生》等医疗纪录片都在努力呈现医生与患者间的信息对等,让大众从冰冷的新闻报道中走出,去客观看待中国医生,感受他们的敬业、心酸、抉择、无奈等等,让大众看到医患双方都是有血有肉的,都在尽最大努力争取生命,这对医患信任关系的缓解起到了一定推进作用。

《中国医生》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桥段,59岁的老刘因煤气爆炸导致全身95%烧伤,治疗费用保守估计在100万,徐晔医生努力向基金会申请援助,为患者争取到了2万元,但已经花光了积蓄的患者家人选择了放弃治疗,徐晔得知病人偷偷离院后一人在空荡荡的病房伫立良久,最终只能无奈拍了拍栏杆,继续回到了岗位。

此次疫情中的逆行者和李文亮医生的不幸遭遇,让国人对“黑暗中的抱薪者”前所未有的关心,也更希望去了解他们。对国产医疗剧而言,如果能像医疗纪录片这样真诚展现医生这份职业,用细节的表达代入观众共鸣,从真实医疗事件中深度探讨行业、人性、社会,相信必会得到观众认可。

主观艺术创作,医疗剧的独特优势

诚然,纪录片和电视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纪录片纯写实的镜头语言和冷静的客观视角,更能带给观众仿佛置身医院的沉浸感,更具专业性和真实性的震撼。如《生门》提倡的“摄像机是趴在墙上的苍蝇”这种拍摄手法,很容易让医患双方习惯镜头甚至忽略镜头,呈现出最真实的样子。

电视剧自然很难具备这种真实性,但专业性却不受类型限制。《新京报》曾报道,国内热播医疗剧至少85%存在专业性差错,这本质上还是因为不少医疗剧“重娱乐,轻专业”,但这属于可以解决的范畴。

2005年播出,在豆瓣拿到9.2分的《无限生机》当年开机前数月,导演徐庆东就带领主演和主创分别到北京120急救中心、友谊医院、朝阳医院等现场实习,拍完后还特地请医学专家轮流看了3遍,专门挑错修改。可见在专业性的问题上,国产医疗剧差的只是初心的回归。

但是,纪录片也有自身的劣势。《人间世》第二季第一集《烟花》,讲述了罹患骨肉瘤的孩子们的故事,其中有个片段展现的是孩子们的梦境,梦境中他们变成了动漫人物,最终打败病魔获得了重生,这一集播出后受到了很多观众的批判,认为其失去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这就是纪录片,一旦有了创作者主观意识的干预,就破坏了灵魂。

相比之下,电视剧作品为主创留出了足够的艺术创作空间,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倾向融入镜头语言,《烟花》中出现的梦境桥段在电视剧中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升华的点睛所在。孩子们对生的渴望、被病魔折磨的心酸、旁观者的无奈,都汇集在了这个小小的梦境中。通过这种艺术创作,医疗剧可以在故事之外带来更多温暖和力量。

其实,观众也需要温情。近几年,《人间世》《生门》等医疗纪录片无疑得到了绝大多数观众的认可,但不少观众也直言直面抉择和死亡让人看得压抑。这并不奇怪,不少医疗纪录片的主创团队也难过心理关,面对残酷场景时,有的摄像师手抖到连摄像机都拿不稳,拍摄结束后,很多导演长时间都无法从沉重的生活状态中脱离。因此,医疗剧在艺术创作下对“残酷与温情”的平衡,也是观众所需的。

从整个娱乐市场来看,电视剧其实比纪录片更容易走进市场和大众。《生门》纪录片制作完成后,曾经联系过四大卫视,最终只有东方卫视抛出了橄榄枝,虽然播出后取得了高口碑,但最终电影版票房仅160万。由此可见,医疗纪录片虽在近几年达到了一个比较顶峰的状态,但影响力和受众群体依然有限,市场需要优质的医疗剧和医疗纪录片共行。

国产医疗剧要崛起,也必须正视自身的创作态度。为了拍摄“尘肺病人”,《人间世》的摄制组曾在无锡市人民医院肺移植中心蹲守拍摄了234天,全片拍摄了1000+小时,最终浓缩成了8小时的精华,这便是匠心,也是国产医疗剧需要的匠心。

其实,如今疫情当下,不是医疗剧的“风口”没来,而是风口一直在,只是国产医疗剧还没有准备好罢了。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