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维基百科的“世界观”也由发达国家主导

界面新闻   2015-09-17 18:16
作者:林子人 ·

如今全球有约30亿网民,占全球总人口数的1/3以上。他们通过网络交流、获取信息、分享知识,其中维基百科是一个重要的知识共享渠道。

理论上来说,维基百科是向所有人开放的。内容由用户生成加上多语言环境的特点,意味着这个在线百科网站允许来自世界各地的网民平等地参与内容编辑、表达观点。然而,维基百科真的意味着“数字民主化”的到来吗?

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研究员Mark Graham博士和他的同事花了三年时间研究维基百科上以300多种语言书写的内容与编辑者的全球地域分布。他们发现,维基百科的话语权仍然由西方发达国家牢牢把持: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编辑者撰写了约45%的有关"地方"(places)的词条;即使是编辑总量在前十国家之外的荷兰,来自该国的编辑者撰写的词条总数仍然超过所有非洲编辑者撰写的词条总数。

“本地的声音极少能代表和定义他们自己的国家。”Graham指出。高收入国家在这个集众人之力完成的在线百科上往往能发出极大的声音,所以那些有众多维基百科编辑者的国家能够“主宰知识的生产,决定人们对小国家的认知”。

图片来源: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

Graham用一张图表来说明维基百科参与度的地域分布情况。在这张图中,每个地区由一种颜色表示:棕色是北美(NOAM),深蓝色是大洋洲(OCEA),浅蓝色是欧洲(EUR),灰色是亚洲(ASIA),黄色是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LACA),绿色是中东北非地区(MENA),红色是撒哈拉以南非洲(SSA)。竖轴代表该地区相关的词条编辑源自本地区的比例,横轴代表源自该地区的词条和本地区相关的比例。

观察竖轴,我们可以发现哪些地区能够定义自身,哪些地区则是由他人定义。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北非、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只有约25%的词条来自本地区的编辑者;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有约75%的相关词条来自本地区的编辑者;关于亚洲的词条则一半由亚洲人撰写。这说明,绝大多数有关地方的词条内容并不是由本地人写就的。

观察横轴,可以发现在欧洲和北美,约73%到80%的词条是关于本地区的;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该百分比是67%;而在大洋洲、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特别是中东北非地区,该百分比则降到了60%至36%。

Graham在研究中发现了另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中东北非地区不仅有许多由外地编辑者撰写的相关词条,而且该地区的编辑者也倾向于书写世界上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与北美等发达地区。

“即使是维基百科这个被称作网络上最公开、最具包容性的平台之一,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和经济占优势的国家相比,低收入国家发出的声音要小得多。欧洲与北美这些有较高网络普及率的地区发出的声音最响,它们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更小、更贫穷国家的世界观。”Gramham说。

“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现存的不公与力量失衡不仅仅让一些地方隐形了,还压抑了一些声音和视角。即使是那些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网民也倾向于书写那些在全球信息生产流通中突出强调的地区。”

如果我们用多样性来衡量维基百科的“民主化”程度,它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事实上,维基百科长期面临编辑者过于同质化的批评。在2011年,维基百科联合创始人Jimmy Wales将典型的维基百科编辑者形容为一个26岁左右、有博士头衔的书呆子男性;维基百科自己的研究发现,只有不到10%的编辑者是女性。

知识生产的集中化与控制并不为网络时代独有。萨义德(Edward Said)和他之后的诸多学者就曾指出,带有偏见的“东方主义”的表述方式(orientalized representations)不仅为那些在全球知识网络中占优势地位的人群创造、复制,还不断地被边缘地区群体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话语体系的一部分。

如此看来,虽然我们已经步入强调多元平等的全球化时代,争取话语权的过程仍然面临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