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的碧昂丝 随她去吧!

界面新闻   2015-09-10 17:12
作者:Sara Boboltz ·

八月,《纽约时报》发布了一篇文章,名为《看碧昂丝,而非听》。《VOGUE》九月刊封面挑着眉的碧昂丝在是近五年来首位在拍摄封面照时未接受采访的《VOGUE》封面女郎。封面故事也没有什么新鲜事,也没有透露关于碧昂丝工作和生活的细节,不过只是普利策奖得主Margo Jefferson的一篇高谈阔论。

《泰晤士报》的Matthew Schneier抱怨道:“在2013年到2014年的某个时间,碧昂丝开始拒绝接受面对面的采访。”

碧昂丝Ins贴图,2015年8月13日上午11:30(太平洋夏季时间)发布

但是碧昂丝为何有如此改变?她的沉默自然无法满足记者们对劲爆报道的渴望。现年34岁、已经出道18年的碧昂丝已经在流行音乐届取得了王子般的地位,她既是一个偶像歌手,又是一个总是拒绝采访的人,这一点人尽皆知。然而,王子或是其他男艺人若因不想表现得“愚蠢”(Schneier描述碧昂丝的用词)而拒绝采访,记者们也不会因此去苛责他们。

大家都知道,碧昂丝对自己的作品有种控制强迫症,当然对她自己也一样。2011年有一期《Dazed And Confused》杂志曾说碧昂丝是“一个‘自认的’控制狂”。去年,她的创意总监告诉《OUT》杂志记者,碧昂丝“无止境地追求完美主义”。

碧昂丝成立了碧昂丝公司,她称其为“疯狂的档案馆”。2013年有一期《GQ》杂志采访曾去了她在曼哈顿的办公室,Amy Wallace看了一眼,这间房间是“含有碧昂丝几乎每张现存照片的温控数码存储器,从1990年代真命天女组合时期的第一张照片开始,到碧昂丝接受的每次采访,到她出席过的每一个节目的录影,再到她看着笔记本电脑时写下的每一篇日记”。

Wallce写道,2005年起,碧昂丝所有(或几乎所有)清醒的时刻都有记录。早期《VOGUE》某篇文章中指出,彩排后碧昂丝的化妆间都有摄像机。这些影像资料也保存在了那个“疯狂的档案馆”。

碧昂丝的电子策划师Lauren Wirtzer-Seawood告诉《Musically》记者:“你在公众场合能看到的任何事物都经过了她的批准,每一件都是。”碧昂丝让粉丝们进入她的世界——通过精心编辑的文字和视频。(碧昂丝本人担任了她的纪录片《人生如梦》的制作人和导演,她2013年发布专辑被誉为一次技艺高超的公关。) 

碧昂丝Ins贴图,2015年1月8日下午4:23(太平洋标准时间)发布

碧昂丝的团队运营了一个网站,更新上传巡回演唱会的日程、新闻报道之类的东西,同时还会有类似于脸书页面的更新。她并不使用推特——2013年8月19日,她发布了最后8条推文。现在这一代明星热衷于分享,比如霉霉、麻辣鸡和卡戴珊姐妹等,碧昂丝与他们最接近的一点就是:她精心策划的Ins账号,发布照片凸显她魅力无穷的生活。 

2013年8月19日碧昂丝发布的一条推文,表示她用跑步的方式去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女孩教育

所有这些都能够并且似乎已经惹恼了记者们。

Jason Gay在他2013年的一篇文章中说“约碧昂丝见个面就像约教皇打网球赛一样艰难”,《OUT》只能通过邮件进行采访。《VOGUE》英国版前专题编辑Jo Ellison在邮件中向《赫芬顿邮报》透露,她追着碧昂丝一年,才争取到她来拍封面《纽约时报》另一作者Courtney Rubin费尽心思才获得碧昂丝对22 Days Nutrition(她与丈夫Jay-Z共同经营的一家素食产品配送公司)的评价。碧昂丝“一个多月前就答应”接受电话采访,最后Rubin不得不恼火地接受了一封电子邮件的回复。

但碧昂丝对媒体也没什么义务,她对自我形象的控制完全靠自己。这是她能力的标志,而且她是音乐节最努力的歌手之一使她获得了现在的社会地位。她喜欢拍写真,所以她同意拍写真;她也喜欢自由地编辑她对问题的回应,所以她就这么做。

碧昂丝Ins贴图,2015年5月17日早上7:31(太平洋夏季时间)发布

想要生活平静、保有隐私,是很正常的,即使你选择生活在全球的聚光灯下也不例外。这就是人的本性。为什么碧昂丝不能通过控制她的声音、照片、采访、日记控制自我形象呢?何况那些东西正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我们需要想一想,如果碧昂丝的名字不是碧昂丝,而是王子、或是乔治·克鲁尼、甚至是Jay-Z,我们会对她不一样吗?

也许我们很难想象名人有能力去控制他们的形象,而且他们愿意为此付出努力。碧昂丝无疑是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

她告诉Wallace:“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年轻时我非常努力,才能在30岁的时候随心所欲。”

碧昂丝,生日快乐!

 

翻译:郭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