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书推荐】如果书籍存在的理由纯粹是承载文本,它们的消亡指日可待

界面新闻   2019-10-07 09:00
作者:陈佳靖 ·

记者 | 陈佳靖

编辑 | 黄月

《告别的仪式》

[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  孙凯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09

一个人步入晚年时,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痛苦、疾病和死亡?当他站在生命的边缘时,又会选择以何种方式与生命告别?1970年,65岁的萨特依然活跃在法国文化界,但身体上累积的种种病痛已使他无法忽视死亡的迫近。随着视力不断下降,几近失明,萨特感到人生的许多乐趣正在一点点被死亡剥夺,“我再没有一种十分清晰的形成一个单独的我的综合性思想,它消散在一大堆活动和微不足道的小事中。”

作为萨特在生活和思想上最为亲密的伴侣,波伏瓦决定帮助萨特完成书写一部自传的心愿。1974年的8月和9月,二人围绕文学、哲学、阅读、写作、音乐、绘画、平等、金钱、时间、自由、生命等诸多话题展开了一系列深度对谈,同时回顾了萨特的家庭、童年和求学经历。波伏娃用磁带录下这些谈话,再将录音整理成文字,最后形成了这本《告别的仪式》。

本书包含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波伏瓦撰写的萨特最后十年岁月的回忆录,后半部分则是两人最后的对谈,两部分共同展现了这位存在主义思想先驱在人生最后的一段旅程。可贵的是,波伏瓦与萨特在对谈时完全抛开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以真诚又平等的姿态进行着思想上的交锋。这些对话为我们再现了萨特在晚年的真实形象,读者可以从中“找到萨特百转千回的思想历程,听到他活灵活现的声音”。

《两个人的车站:布拉金斯基、梁赞诺夫名作集

[俄] 埃·韦·布拉金斯基 埃·亚·梁赞诺夫 著  刘溪 童道明 译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09

梁赞诺夫是享誉世界的电影导演,被誉为俄罗斯的“喜剧教父”。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他与编剧搭档布拉金斯基展开合作,首部作品是《看好你的车》。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里,二人共同创作了一批高水平的喜剧片,大部分都在苏联和俄罗斯的经典电影之列。这些电影被改编成话剧在国际舞台上演出,成为了几代人的银幕记忆,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爱情三部曲”《命运的捉弄》《办公室的故事》和《两个人的车站》,这也是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几部作品。本书收录了这三部作品的剧本小说以及另一部剧本《车库》,可看作是两位喜剧大师在七八十年代创作黄金期的集中呈现。

戏剧评论家、翻译家童道明在译后记中指出,布拉金斯基—梁赞诺夫式的喜剧与过去喜剧大师莫里哀的《吝啬鬼》、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等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运用“笑”的武器,主要不是为了攻击人的弱点,揭露人的隐私,让观众嘲笑和蔑视他们笔下的人物,而是为了揭示出喜剧表层下的真实人性与生存境况,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很多影片都被冠以“抒情伦理喜剧”的标签。对于中国当下流行的以滑稽搞笑来“讨喜”的电影和小品,布拉金斯基所秉持的喜剧理念值得创作者们借鉴——“幽默是通向观众心灵的一条最为简捷的途径。”

《漫长的战败:日本的文化创伤、记忆与认同》

[日] 桥本明子 著  李鹏程 译
理想国丨上海三联书店 2019-07

战争有始有终,但当事人对于战争的记忆却不会凭空消失。对于日本而言,二战就如同一份令人不安的遗产,在战争结束70年后的今天,有关战败的负面记忆依然影响深远。通过“记忆的叙述”,这种创伤不仅以国家历史,还以家族历史的形式传递到战后一代人的身上,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创伤。

在本书中,日本学者桥本明子通过调查在家庭、大众媒体和学校中流传的战争叙事,重新检视了日本战败创伤记忆的建构与形塑过程,并深入探究了这些“历史问题”对当前东亚地区的争端和不断升级的摩擦的影响。书中的讨论聚焦于1985年到2015年,因为正是在这段时期,日本的战败文化跨越国界,成为全球性话题。

桥本明子认为,战败文化不仅涉及战争的责任,还有国家归属感、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以及生者与死者的关系,因此,战败方往往要利用叙事手段来解释惨痛的国家失败,悼念亡者、转嫁责任,以便从耻辱与罪责的重担中恢复正常。正如作者所言,“记忆叙事是一种交流载体,揭示的是叙述者在解决自我认同时的依赖和焦虑,”这种现象并非日本独有。在全球文化下审视日本的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战败记忆对于日本人今天的生活赋予的特殊意义。

《法律的颜色:一段被遗忘的美国政府种族隔离史》

[美] 理查德·罗斯坦 著  王志欣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07

1968年,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引发了非裔美国人和反种族隔离群体的激烈反抗,并最终迫使政府通过了《公平住房法案》。这则法案规定在住房的销售、租赁、资金支持等环节,禁止基于种族、肤色、宗教、亲属关系和国籍的歧视。然而,直至半世纪后的今天,即便法律已将住房方面的种族歧视列入禁止范围之内,大都会地区的种族居住隔离现象依旧严峻。对于近年来在这些地区发生的暴力和犯罪事件,人们倾向于将其归为私人行为的结果——个人歧视、白人群飞、房地产中介的引导、银行的贷款歧视、收入差异及自我隔离——而不是由于法律的效力或政府的决策导致的。

在这本书中,美国历史学家、住房政策领域专家理查德·罗斯坦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通过长达十年的调查和研究,他发现,美国住房方面的种族隔离实际上是一项由20世纪联邦政府主导的全国性项目开启的,这一项目是政府蓄意策划实施的。大量明确具有种族隔离色彩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行为合力打造了全国范围内的城市聚居区(ghetto)体系,造成了非裔美国人长期遭受排挤,甚至到如今仍难以摆脱落后的境地。通过列举丰富的史料和数据,罗斯坦证实了这一结论,并为读者梳理了美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种族隔离史。书中的内容对于处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种族问题都有借鉴意义。

《符号侦探:解密人类最古老的象征符号》

[加] 吉纳维芙·冯·佩金格尔 著  朱宁雁 译
未读·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2019-10

很多人会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当属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人及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换句话说,尽管20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出现,人类的文明却仅有几千年的历史。但随着古人类学家的不断探索,这些看似无可争议的“事实”或许会有动摇的空间。

本书中所讨论的象征符号来自距今约4万到1万年前冰河世纪早期的岩画遗址,作者吉纳维芙是加拿大古人类学家和岩画研究专家,她在两年的时间里探访了欧洲400多处史前人类文明遗址,从远古洞穴中收集了5000多个岩画符号,并建立起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数据库。她发现,这些符号并不像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的那样,是涂鸦之作或是单纯出于装饰之用;它们在众多不同的遗址里反复出现,并且存在更替情况,这些线索都暗示着人类祖先是有意识地在运用符号表达特定含义。

2015年,吉纳维芙发表了关于这一发现的TED演讲,迄今为止已收获超过600万次的点击,她本人也被评选为美国《国家地理》“新晋探险家”。这本《符号侦探》详细记录了吉纳维芙透过符号追寻人类认知能力起源的经历,它既是一本研究古人类进化历史的科普读物,也是作家自己的历险游记。

《改变阅读的设计》

刘晓翔 著
浦睿文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9-10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普及,纸质书已经不再是阅读文本的唯一媒介。很多读者认为,假如纸质书提供的只是和电子书同样的文本内容,那么选择价格低廉又方便携带的电子书显然是更为可取的做法。对于今天的书籍出版商和设计师而言,这一现状也就意味着,想要打造出吸引读者的纸质书变得更难了。但正如英国知名书史学者大卫·皮尔森在《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中所言,书籍不只是文本的载体,还是人类的文化历史工艺品,“如果书籍存在的理由纯粹是承载文本,那么它们的消亡指日可待。”

本书所展示的便是通过书籍设计改变阅读的范例。书中呈现的书籍装帧作品和相关的创作谈来自42位国内专业设计师,包括11位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成员、 9位出生于1960年代后的中坚设计师,以及22位出生于1980年代后的新锐设计师。在书中,他们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设计思路,并用实际作品向读者证明,好的设计可以为文本增添阅读价值,提升阅读质感。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探讨书籍设计与阅读的艺术图文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设计意识,书中的内容没有遵从常规的线性逻辑,而是借鉴了电影中“闪回”和“片段”的叙事方式,这也是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的一大亮点。

《鸟的智慧:插图鸟类学史》

[英] 蒂姆·伯克黑德 著  任晴 译
商务印书馆 2019-07

人类对鸟类的兴趣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早期有关鸟类的著作中,鸟类往往与民间传说密切相关,富有神话色彩。直至17世纪中期,鸟类学才正式成为一门科学。当时,英国博物学家约翰·雷(John Ray)第一个提出要对物种进行分类,他与学生弗朗西斯·威路比(Francis Willughby)走遍欧洲西部地区,采集了大量动植物标本,其中就包含鸟类。在重新评估古代思想时,他们摒弃了植物学和动物学著作中常见的虚构素材,而将对物种的分类建立在精确的观察和辨认之上。二人的研究成果为日后现代鸟类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也是欧洲科学革命的一部分。

在这本被英国《每日电讯》称为“最有趣、丰富和热忱的鸟类学史著作”中,作者伯克黑德试图将自科学革命以来人们做出的观察放在当代视角下来检视。在书中,他梳理了鸟类学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并结合100多幅精美的鸟类插图,为读者全面解析了有关鸟类的知识,包括鸟类的孵化、繁殖、迁徙、鸣唱、领域行为、性别特征、伴侣关系和生存策略等。除了探究鸟类的行为、生理和演化意义之外,本书也格外关注鸟类学观念的起源,即人们是如何克服偏见和未经验证的“常识”获取鸟类学知识的。此外,伯克黑德的另一部鸟类科普读物《鸟类的感官》已于2016年在国内译介出版,可作为本书的延伸阅读。

《女生呵护指南》

六层楼 著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7

每位女性都注定要面临月经的问题。从科学角度看,月经是女性在具有生育能力阶段,每个月因子宫内膜增厚并脱落而发生的周期性阴道排血现象,但对于有着切身体会的女生们来说,月经是难缠的“大姨妈”,是“来事儿”,是“倒霉”。除了月经不调和痛经之外,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担心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阴道炎、怀孕、同房问题、常见的妇科疾病、HPV感染等。然而,许多妇科常识因为避讳提及而被人们长期忽视,更有不少人一直采取错误的方式对待疾病,造成了诸多健康隐患。

这本《女生呵护指南》如题所示,是一本专门针对女性的健康科普读物。作者六层楼曾在北京的三甲医院做过五年妇产科医生,之所以叫“六层楼”,是因为他第一次出门诊时的诊室是医院六楼的第十一诊室。2015年,他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第十一诊室”,正式走上了科普作者之路。相比在三甲医院中见到的各类癌症、肿瘤等疑难杂症,六层楼认为,一些普通的妇科知识更值得普及。他将这本书看做是工具书、情感书与文学书的结合,旨在为读者介绍妇科专业知识,帮助大众走出健康误区以及种种针对女性身体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