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要以开放的心灵与他者互动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杜维明认为,“一个是在言说,外交意识形态讲明白。另一个是对他者的理解,这中间的很大挑战是如何了解他人。有一些学者说他者比人的主体性更重要,我们要以开放的心灵了解他者,在这个前提下了解自己。”

摄影:韩丽媛

9月10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获得者之一、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应邀出席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

世界中国学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承办,自2004年创设以来,已成为我国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截止目前已举办7届。

2010年起,论坛设立世界中国学贡献奖,2012年起,增设海外华人中国学贡献奖,以表彰在全球范围内对世界中国学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迄今已有19人获奖。

作为第五届中国学贡献奖获得者之一,杜维明长期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同时以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眼光审视儒家传统,力图通过对儒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复兴中华文化。

他开拓的“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与“世界伦理”等诸多理论领域,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杜维明首先肯定了中国学论坛的意义,并对它的发展寄予了厚望。他说道, “中国学论坛话题广泛,中国第八届中国学论坛的范围遍及全球各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议题都涉及中国,在全球的中国议题中占据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学论坛的发展前景、中国的发展前景都会是光明灿烂的。”

谈及过去9年里自己对中国学发展的贡献,杜维明谦逊地说,“这些年我主要推动‘文明对话’。尤其是儒家传统和世界中心文明的对话,包括儒学和佛教、伊斯兰等文明的交流。其次是‘文化中国’,我们不单从政治经济的角度了解中文世界,还要推动外籍人士和中国学者的交流,以及国内学术界的交流。除此之外,‘世界伦理’和‘世界启蒙’也是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很惭愧,虽然关注的视野开阔,但我的贡献仍是非常有限的。”

就外界言论对中国文化传播普遍存在曲解的现象以及中美关系问题,杜维明表示,全球化不是同质化的过程,它包括区域化、地方化,非常复杂,和我们每一个人有密切关系,和族群、信仰、所在的地方、社会阶层和出生地都有非常重要的联系。

杜维明表示,“中国和美国在进行对话,但是所处的环境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具体讨论的难度还是很大的。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需要外部对话,还要有各国的内部对话。中国文化的内部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美国也很多元化,因此双方怎样寻找求同存异的解决方式就成了燃眉之急。不仅是政府间,学术界、企业界都面临这样的难题。”

如何进行对话,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杜维明认为,首先应该把中国内部忽视的、边缘化的部分重视起来。其次要先让他者了解我们,以此认识自身的形象。“国家需要内部协同协调。这些年来,中国开展‘一带一路’政策,逐渐形成和平崛起的前提。”

如何建立伙伴关系?杜维明则觉得,“一个是在言说,外交意识形态要讲明白;另一个是对他者的理解,这中间的很大挑战是如何了解他人。有一些学者说他者比人的主体性更重要,我们要以开放的心灵了解他者,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了解自己。”

对于目前中国学的发展现状,杜维明回应界面新闻记者说,“20年前美国社会人文社会科学院,举办过一个跨文化跨学科跨区域的研讨会讨论中国,中间的历史、政治、哲学,看起来是多元多样的,但是走出去的阻力非常大,如何调节就成为了关键。这是一个知己知彼,逐渐向后推的一个方向。中国学作为一个学科,它的多样性是非常密切的。”他认为儒家文化是普世的,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如何发展自己,而不是为了外界,因此才逐渐为大多数宗教文化所接受。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