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不止中国有,美国、德国、日本“抢人”更专业

美国和德国明确表达了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人才的偏爱。同时,拥有重商传统的美国对高净值人士也青眼有加,老龄化严重的德国和日本近年来向更多没有高学历、但拥有一技之长的“蓝领”人士打开大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崔璞玉

“年薪100万,45万的个税政府帮交30万”,深圳市的这道“求贤令”将中国各地方兴未艾的“抢人大战”推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事实上,不仅在中国,全球各国对于人才的争夺都非常激烈。无论是美国、德国,还是日本都非常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吸纳。所不同的是,我国大部分城市在招揽人才方面只简单地将学历作为硬性标准,且吸引人才的手段大多围绕落户以及落户相关的购房资格展开,而发达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更加细化。

比如,美国和德国明确表达了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人才的偏爱,同时,拥有重商传统的美国对高净值人士也青眼有加,而老龄化严重的德国和日本近年来向更多没有高学历、但拥有一技之长的“蓝领”人士打开大门。

美国:“STEM”人士更受青睐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就开始致力于从海外尤其是欧洲吸纳优秀人才。二战期间,美国吸纳了一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这使得美国科技和军事实力空前强大。二战后,尝到了甜头的美国人开始主动利用其移民政策,吸引国外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人才中,从事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人才尤其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早在2006年,时任美国总统的乔治·布什就在《美国竞争力计划》中提出,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是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布什政府宣布为该计划投资1360亿美元,支持美国科技与教育的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对持有STEM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推出一项特别优惠,将他们的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实习工作期由12个月延长至29个月,帮助他们寻找到合意的工作。而普通专业的外国留学生OPT期限只有12个月。2016年,持有STEM学位的外国留学生OPT期限被进一步延长至36个月。

此外,专业人士,包括律师、会计、医生和工程师等,更容易获得美国的移民许可。比如,拥有学士学位及五年相关工作经验的外籍专业人才,若能得到美国雇主的背书,可以向美国政府申请“优秀人才移民签证”。满足“杰出”标准的外籍人士,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申请“杰出人才移民签证”。“杰出人才”主要包括三种:一是在科学、艺术、教育、商业、或体育五大领域取得很高成就,并享有国家级或国际性声誉的杰出人才;二是在特定学术领域取得国家级或国际性声誉,并至少执教或从事研究工作三年以上的杰出教授或研究人员;三是被跨国公司调任到美国、并获得美国公司永久聘任的跨国公司经理或总裁。

除了专业人才,高净值人士也是美国重点招揽的对象。

高净值人士能带来巨额财富,对于历来重视商业和金融的美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资源。相比欧洲发达国家,美国对富人更为友好。美国的富人和中产阶级不需要缴纳高额的税费来补贴穷人。比如,目前美国个人收入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为37%,英国和法国的这一税率均为45%,法国在1995年至2018年间的平均最高边际税率甚至高达51.9%。

和技术移民相比,投资移民的申请条件较为宽松,而且从申请到入籍的过程也比较快。申请人只需在美投资100万美元,或者在高失业率地区的商业项目中投资50万美元,同时在2年内创造10个全职岗位,投资者及其家属就可获得美国有条件居民身份,并在两年后变成永久居民。这在最大程度上对海外高净值人士打开了大门。

根据财富研究机构新世界财富(New World Wealth)发布的最新“全球财富迁移报告”,2018年,全世界大约有10万多位财富超过100万美元的高净值人群从他们的母国移民海外。其中,有约10000名富豪前往美国。

不过,自从唐纳德·特朗普当上总统后,美国的移民政策有不断收紧之势,包括修建“隔离墙”来应对南部边境的非法移民,宣布终止向多国公民提供“临时保护身份”等。

5月,特朗普还宣布了一项新的移民政策,计划改革现有移民制度,采用积分制“择优”向申请者发放工作签证或绿卡。但分析人士认为,该法案由于未照顾到民主党人关注的利益,在国会通过并成为法案的前景并不乐观。

德国:学历不再是硬性规定

提起德国,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德国的汽车、机械设备及其强大的工业,“德国制造”已经成为顶级技术和质量的代名词。这一切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德国政府重视技术和技术人才息息相关。

2012年,也就是德国政府正式提出“工业4.0”战略的前一年,德国推出了旨在吸引高技术移民的欧盟“蓝卡”。该蓝卡通常发放给非欧盟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申请者须已在欧盟国家找到工作,年收入达5.36万欧元的水平。不过,数学、信息技术、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学生只需年收入达到4.18万欧元便可提出申请。

截至2018年底,德国共发放了逾十万份欧盟蓝卡,仅2018年就发放了27241份,比前一年增长了25%。德国居留法规定,蓝卡持有人在拿到蓝卡33个月,同时也缴纳同等时长的养老保险,并具备了德语A1水平后,就可以获得长期居留权。

另一方面,德国虽然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实力雄厚,但也是欧洲乃至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德国国内面临的劳动力缺口越来越大,许多企业遭遇了招工难。

去年3月,德国工商联会发布的一份调研称,劳动力短缺已经危及到这个国家的经济,足有160多万个空缺岗位难以填补,尤其在建筑业、酒店服务和老年护理等领域。根据德国工商联会对2.4万家企业的调查,几乎每两家企业中就有一家无法为空缺岗位找到合适的长期任职人选。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德国政府在去年底出台了《具备专业技能的工作人员移民法》草案,拟向更多没有高学历、但是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打开大门。

相比欧盟“蓝卡”,《移民法》草案没有对学历、工资水平作出硬性规定,而且还取消了针对非欧盟国家就业申请者的所谓“优先审核”限制。按照现行政策,只有被德国劳工局认为该职位无法在欧盟境内找到合适人选时,非欧盟地区的申请者才可获得工作许可。但是《移民法》草案表示,只要申请者能找到工作,就证明德国经济是需要他们的。

不仅如此,《移民法》草案还大大降低了非欧盟国家就业者进入德国寻找就业机会的门槛。有专业背景的人才或高校毕业生,可以在没有得到具体就职邀请的情况下,进入德国半年寻找工作,前提是不申领社会福利,且具备相应的德语水平。

本月早些时候,《移民法》草案已在德国联邦议院通过,接下来还需获得参议院批准和总统签字。分析人士认为,该法案的通过并无悬念,或最早于明年年初生效。

由于对移民较为友好,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一度是欧洲最欢迎的政治领导人,不过她也因此而遭到“反噬”。

随着非法移民问题在德国内部引发越来越严重的反对和分歧,默克尔所在的基民盟-基社盟在去年的地方议会选举中遭遇滑铁卢,她本人也宣布在2021年总理任期结束后不会谋求任何政治职位,持续了13年的默克尔时代即将迎来落幕。

日本:从拒绝移民到欢迎外国蓝领工人

相比德国,日本对待“移民”的态度更为保守。由于日本是个单一民族的岛国,且国土面积比较小,民众担心大量移民涌入可能会造成失业、治安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长期以来,日本政府执行相当严格的移民政策。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日益严重,日本政府近期也开始放松移民政策,扩大工作签证发放的范围。

为了振兴日本经济,2012年5月,日本政府推出了“积分制高技能外国专业人才”签证。根据学历、入职年数、收入、资格证书和日语能力等要求,对申请者进行评分,达到70分以上的人,可以获得此类签证。合格的候选人通常是高级学术研究人员、技术专家或企业高管。

同时,日本政府降低了外国人获得永久居住权(也就是成为“移民”)的门槛。过去,在日本要获得永久居住权,原则上必须连续在日本居住10年,期间至少连续工作5年。2012年上述政策推出后,如果持有高级人才签证,获得永居权的时间便由10年缩短至5年。

2017年4月,日本政府进一步放宽政策,持有高级人才签证的外籍人员在日本居住三年后就可以申请永久居留权。而且如果申请者的分数可以达到80分,则只需一年就可以申请永居权。另外,高级人才签证还允许携配偶和子女一起在日本居住,配偶甚至可以在日本全职工作。

为了鼓励更多外籍劳动力来到日本,去年12月,日本国会修订了《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根据新法案,外籍劳动者如果具备特定的职业技能和日语能力,可向日本移民管理部门申请两类签证。这也是日本政府首次允许企业雇佣外国蓝领工人。

第一类签证是“特定技能1号”,申请人在建筑、农业、医护等14个行业工作,签证有效期最长5年,不得携带配偶和子女赴日;第二类是“特定技能2号”,申请人在建筑或造船行业具备熟练技能,签证续签次数不受限,可以携配偶和子女赴日。

新法实施后,工作签证的范围首次扩大到了日本急需人手的农业、建筑、护理以及饮食行业等14个劳动力密集型领域。其中,情况最迫切的护理业拟在未来5年内引进6万人,其次是餐饮业和建筑业,各拟引进5.3万人和4万人。

不过,日本民众对开放国门的政策似乎并不“买账”。日本共同社去年12月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只有24.8%的受访者支持该法案,反对者则高达65.8%。

为了安抚民众,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得不表示,日本“只接纳具有特定技能的外国劳动者,并安排他们在真正需要的部门工作”,如此做并非要推翻之前的移民政策。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