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嘉宾:综艺的选角方法论

不是每个明星都适合参加综艺。

汪涵是《野生厨房》最合适的人选之一

作者 │ 南风

综艺节目是内容市场里的一大品类,作为决定其市场表现的关键因素,嘉宾们的表现不容忽视。综艺选角其实一点都不比影视剧容易,选对了是“极限男人帮”和“无许晴,不花少”,选错了就是“查无此综”,观众甚至都不想讨论,遑论吐槽。

相比以素人为主的节目,明星聚集的真人秀和脱口秀往往更具讨论度,而且在换人上容易引起争议,很多综N代都因为新嘉宾的加入而被老粉丝diss导致口碑下滑。资深节目制作人、原子娱乐创始人俞杭英认为,“嘉宾对于一档真人秀当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真人秀最终还是要通过嘉宾来实现节目效果,他们的状态和表现直接影响一档真人秀的成败。”

某个明星嘉宾能否参加一档综艺取决于双方意向,对节目组而言,这是一个漫长的拉锯过程,很多节目组都是提前三四个月就开始接触嘉宾,而且要沟通好几轮才能最终确认。

不过即使邀请到了自己预设的嘉宾名单,也并不意味着制作团队可以高枕无忧。真正拍摄时,嘉宾表现不及预期的情况时有发生,节目组需要想方设法进行补救。当然,节目里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宝藏”,比如黄子韬、王彦林等人。当一个明星上了很多档综艺,并经常担任常驻嘉宾时,那一定说明TA的综艺感很好。

综艺选角是一门学问,也充满着未知,但在互相选择的过程中,仍然有不少方法论可供借鉴。

契合度如何评定?

在真人秀繁荣初期,很多制作团队都不约而同在嘉宾“咖位”上使劲,力邀从不参加或极少参加综艺的大牌明星做真人秀,林青霞、周迅、吴彦祖等人纷纷出现在各大真人秀里。但经过试验后方知,咖位只能让节目在开播前受到关注,开播后观众看的还是内容好不好。

近两年,这一情况好转不少,综艺市场的嘉宾构成从追求明星大咖向契合度转移,制片人们也终于明白,并不是所有明星都适合上综艺。

综艺节目制片人Avery(化名)认为,节目组应该对自己要做的节目和嘉宾的基本构成有清晰的认知,“我这个节目是什么类型,然后嘉宾在节目里边所承载的功能是什么,包括他符不符合我们的剧本人设,会从这些的角度出发去考虑TA究竟适不适合。”

俞杭英觉得团队制作的慢综艺《野生厨房》中,汪涵便是这样的存在,包括个人气质、个性特点和节目属性的吻合度,“既能上云端、博学多才,也能接地气、放飞自我,给人极大的反差,所以当初我们会觉得他是《野生厨房》最合适的人选。”

同样的还有“极限男人帮”之于《极限挑战》,Avery表示,“像这类的节目对嘉宾的依赖程度是比较大的,节目发挥的好不好,能不能按导演的意图往下边走,很大程度上得依赖嘉宾。”

但在俞杭英看来,“中国的综艺节目中极少有这样的艺人,TA的作用几乎可以代表一档节目的气质和灵魂。”

除了嘉宾个体和节目的契合度,涉及到多个常驻嘉宾的综艺,团队配比更重要。如果每个人都各自出彩但放到一起并不搭,那节目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俞杭英将其总结为“中药理论”,“团队配比像中药配方一样,每一味药都有自己独特的功效,少一味都不行,组合在一起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是节目所要达到的目标。”

相比需要释放个性的真人秀,喜剧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对嘉宾的表演要求更高,要求也不尽相同。总导演张乐乐告诉骨朵,《吐槽大会》选嘉宾主要看中两点:要有公共认知的槽点,和比较强的表达欲。“以上两点都是必须的,没有先后,缺一不可。”

不过和其他嘉宾相比,在符合节目需求的基础上,为了播出后的热度考虑,各大节目组也会优先选择有热搜体质和正处于舆论高峰期的艺人。

潘粤明上《脱口秀大会》时正值《白夜追凶》热播期间,《吐槽大会》第二季录制时,《白夜追凶》的版权刚好被 Netflix 买下,潘粤明的热度继续保持。据张乐乐回忆,“当时关于演员演技相关的话题正在被网友广泛讨论,他本人又是多年沉寂、靠着演技重新走红的代表,所以选他是顺理成章。”

 

如何找出有“综艺感”的嘉宾?

除了契合度,综艺感也是节目组选角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有的嘉宾只能上特定的节目才能发挥到最好,而有的嘉宾适在很多类型的节目里都很适应。

综艺节目播出时,总会有观众点评嘉宾是否具备综艺感,并以此作为评价节目好不好看的依据。但究竟什么是“综艺感”,节目组又应该如何调动出嘉宾的综艺感,一直以来并没有标准答案。

Avery更愿意用“艺能感”这个词来形容嘉宾,“因为并不是每一位艺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来参加综艺节目。” 就目前大多数综艺节目来讲,Avery觉得大家应该都有一个共同的诉求,就是希望嘉宾能够没有偶像包袱,展现出真正的性格,反应比较灵活。

“就是不能是那种杵在那半天不说话的,除非是节目内容里有这么一个角色,但通常情况下大家都希望既然你来参加综艺节目了,那就一定不要有偶像包袱。”

相比邀请那些综艺感已经得到认可的嘉宾,真正考验人的是如何挖掘出那些鲜少上综艺、平时默默无闻的“宝藏嘉宾”。Avery形容这个过程很像“专访”,他们会事先对要邀请的明星做全面细致的了解,充分准备好问题,由浅入深的聊,同时会用旁敲侧击的方式,针对性的观察艺人对节目的看法。

“在跟他们面对面聊天的过程中,我更多的会通过我们在节目里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是说我们想要预设出的一些情景,作为问题去跟他沟通。”

陈赫上《奔跑吧兄弟》之前,和王彦林上《王者出击》之前,都没有在大众面前暴露过自己的艺能感。在发掘他们的俞杭英看来,陈赫是她“在做节目时首先会想到的艺人”。

俞杭英创业后制作的《王者出击》《野生厨房》等节目中都有陈赫的身影,她对陈赫的综艺感评价很高,“陈赫的优势在于,他是那种能让制作人觉得非常有安全感的艺人,不管碰到什么样的状况、在什么样的组合里,他总能保证节目有一定的综艺效果。”

在综艺界收获“大爷”称号的王彦林,也是从《王者出击》里为人熟知的。“我们两年前请他上《王者出击》的时候我连他的名字都没怎么听过,只知道他在一部戏里演了男二号,但是接触了后给了我非常大的惊喜。”

首期节目播出后,王彦林扮演的“鲁班七号”和其本身呆萌的形象呈现高度吻合的画面感,广受好评,受到市场认可后,他参加的综艺节目也渐渐多了起来,“他非常知道如何制造综艺效果,是不折不扣的‘捡到的宝藏男孩’。”

俞杭英认为,一个有综艺感的嘉宾应该是善于观察和发现、有好奇心,并善于把观察和感受到的东西用非常好的表情及身体语言表现出来,并且能带动和激发身边的人。“TA不仅是一个好的种子,同时还能影响别人。”

失手了,怎么办?

综艺选角有高收益的同时也存在高风险,每年几百档综艺播出,流量或口碑只要任意一个能爆的都是凤毛麟角,最终成为现象级的也不过一两个。大部分情况下,综艺节目里只有一两个常驻嘉宾能有亮眼表现,其他人或是正常发挥或是当“小透明”。

节目组肯定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但选角要考虑的因素太多,除了主观评判的契合度、综艺感、信任感等,还要艺人的档期、片酬合适,艺德过关,每个节目不可能都能选到自己最初想要的那几位嘉宾。

遇到嘉宾表现不及预期的状况,Avery和团队会选择从后期上做弥补,“这样的情况下,后期就得特别使劲儿了,再次创作显得特别特别重要。放大哪些点,把哪些点给剔除掉,这个是编剧组、导演、后期大家一起来商量,怎么把故事给圆回来。”

但如果明星本身实在没有什么综艺感,那么后期可以依赖和发挥的空间也会很小,这时俞杭英和团队会从其他嘉宾上下功夫,“比如加入新成员使组合发生新的化学反应。我们很珍惜和每个艺人合作的机会,会尽量以加配比、调配方的方式,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位置。”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嘉宾和节目的契合度不够。相比陈赫这类在大多数综艺里都如鱼得水的嘉宾,更多嘉宾是挑节目的,上不同的节目得到的口碑反馈不尽相同。

包文婧在《妈妈是超人》和《饭局的诱惑》里的表现被很多人吐槽,但在《妻子的浪漫旅行》和《我家那闺女》里却备受好评,Avery认为这是节目内容和需求的不同导致的。“《妈妈是超人》里包文婧的人设就是新手妈妈,不然不会有人物成长线。《我家那闺女》里她只是飞行嘉宾,出现的作用是用她作为妻子的能干来反衬姗姗的不能干。”

很多人对同一个嘉宾在不同综艺里截然相反的表现很不理解,但Avery觉得这并不冲突,“这些其实都是对艺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导演作出预判、和嘉宾大致沟通出来的一些方向,不会让他们演,只是展现不同的真实自我而已。”

如果嘉宾表现能像录制前和导演组交流的一样,那么节目组对该嘉宾会有合理的预判,最终不尽人意的状况发生几率也会降低。 “还是‘中药理论’,如果配方合适,药就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如果不合适,药就会失去它的功效,这对导演和制作人来说是很有意思也充满挑战性的命题。”俞杭英说道。

来源:骨朵网络影视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