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科幻本身就是个bug,不介意自己作品被误读

“我家人对我的写作,第一是不反对,第二也不关心。”

文|首席娱乐官

2015年,是刘慈欣的人生转折点,这一年,他创作的《三体》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从那时起,他的作品不断被改编,搬上舞台和大银幕,《流浪地球》更是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一时间,刘慈欣成为国内最炙手可热的作家之一,在刚刚发布的中国作家榜名单中,刘慈欣以1800万元的版税收入突破重围,登顶第13届作家榜第一名。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都是他的粉丝,在夏威夷度假时,都随身携带英文版的《三体》。

名和利接踵而至,刘慈欣也被称作“科幻教父”。写着超现实科幻作品的“科幻教父”,但刘慈欣却称自己是坚定的无神论者。有意思的是,在很多场合,刘慈欣总会被问到关于生命、道德、宇宙等非常大命题的问题,大家很多时候将科幻作家当作学者一般看待。对此,刘慈欣则表示,自己不过是个编故事的人。

上周,《三体2:黑暗森林》3D科幻舞台剧在上海揭开了首演序幕。小官也受邀来到剧场,观看了舞台剧首演,并对刘慈欣进行了采访。

关于《三体》,关于科幻,关于刘慈欣,这里面有着怎么样有意思的事情呢?来跟小官一起看看吧!

科幻本身就是个bug,不惧读者挑刺

伴随名和利来的,还有各种质疑的声音。有人评论说,在科学上刘慈欣一窍不通,他的很多“科幻场景”压根就是错误的,他用他所知道的一些物理名词,进行了一些无知无畏的想象,这和真正科幻小说有本质的不同,他是一个玄幻作家,不能被称作科幻作家。

面对网友的质疑声,刘慈欣说,“科幻就是由一个个bug组成的,在科幻中间挑技术bug是科幻读者的一个乐趣。”

他认为,读者挑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在挑刺的过程中,不管是专业人员还是读者都会渐渐从对科幻小说的不熟悉到熟悉,最终对科幻小说产生兴趣。

而有些bug是不得不这么设置,举个例子,《三体》中两个质子之间通过量子纠缠进行远距离通讯,在科学上这种办法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以目前来看,没法再找别的方式进行远距离、超光速的方式进行瞬时通讯,现有的bug至少还有量子力学的背景。

对于自己的作品,刘慈欣一向持有非常开放的心态——不但不介意读者挑刺,也不介意改编不忠实于原著。

一般IP的开发,大家总强调忠实原著,而在刘慈欣看来,既然要对原著进行改编,要是忠于原著那可能就失败了。

无论是《三体》的舞台剧制作人,还是此前《流浪地球》的主创团队,都表示刘慈欣是最好的原著者,他的好在于,他从来不会干涉创作。

《流浪地球》电影呈现出来的,跟原著有着天壤之别。在主创拍摄过程中,刘慈欣很少会去剧组视察,“你一个写小说的,也不懂电影,但你一个原著作者到了剧组,你说大家是听你的还是不听你的呢?”

所以,刘慈欣认为,观众对作品误读没关系,整个文学作品欣赏的过程就是一个被误读的过程,被误读不重要,关键是好看,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震撼,能让观众从你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东西,那便是成功的改编。

刘慈欣:家人对我的写作不反对也不关心

此前,刘慈欣的一段采访被扒了出来,采访中,刘慈欣称,像电力系统这种工作,必须按时去上班,坚守岗位,在坚守岗位的时候,就可以在那里写作了,相当大一部分写作时间都是在这个岗位上完成的。刘慈欣还直言,“因为在岗位上写作,你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

没想到,刘慈欣的这段采访还被国资小新点名了,“刘老师,之所以要深化改革,就是因为过去一定程度上存在您说的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

对于国资委微博点名一事,刘慈欣在后续媒体采访中表示,写小说是业余时间写,上班时间肯定写不了。另外,他还透露了目前科幻小说作家的现状,只能业余时间写,国内科幻小说市场很小,养不活专职作家。

其实,不单是科幻小说作家,其他主流文学也有同样情况,除非写成像刘慈欣这样的畅销书作家,但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作家靠写作是没法生活的。

别看刘慈欣现在写出了头,此前其实也蛰伏多年。从“科幻梦”到斩获“科幻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奖,60后刘慈欣走了近30年。1979年,16岁的刘慈欣就开始尝试科幻创作,直到20年后,他的作品才正式发表,期间他不断地投稿,不断的被退稿。但他依旧坚持写作,乐此不疲。

之后刘慈欣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后,就留在山西娘子关电厂任工程师,做工程师的这几年里,他忙里偷闲的继续写作,创作出了《宇宙坍塌》和《微观尽头》。但直到2006年发表的《三体》系列第一部,才让更多人知道了刘慈欣,让他成了国内科幻小说界的大咖。

“不务正业”了这么多年,家人倒从来没有说过刘慈欣什么。反正作家的工作是最安静的,在电脑前甚至没人知道你在干什么,不像球迷或是钓鱼迷那么折腾,耽误时间嘛,你不写作也有别的事情耽误时间。

“我家人对我的写作,第一是不反对,第二也不关心。”刘慈欣说。

希望写一部跟《三体》题材不同的作品,中国科幻电影体系需要完善

刘慈欣无疑是推动中国科幻前进的重要人物,以前,国内的科幻文学都是靠外国作品输入,《三体》的成功,让中国的科幻小说开始被介绍到西方国家,这是中国科幻小说里程碑式的跨越,意义重大,中国科幻终于走到了聚光灯下。

比起国外已经成熟的科幻写作环境,在国内,科幻却是个非常小众且冷门的领域,受众太少,国内的大部分科幻作者都是业余的,这是一个门槛极高的圈子,能真正写好一部小说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更何况还要懂科技,并具有超乎寻常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三体》却把科幻小说这一冷门小众的领域,推向了大众的视野,不仅要拍成电影,还要上映舞台剧,刘慈欣希望能带动人们对科幻的更多关注。

国外科幻环境的成熟,后起之星的中国科幻,不可避免地会拿来和国外的科幻作比较。对此刘慈欣解释说,他没有必要把整个科幻想象跟中国科幻联系起来,因为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是不一样的。

西方的科幻小说有浓重的基督教文化背景,而在中国的科幻小说中是没有这个背景的。中华文化中没有科学幻想的因素,即使有些因素很像,但他的思维方式也不是科幻的。因为他是一个中国人,在他对科幻的想象中,总会下意识地直接或者间接地把中华哲学和中华文化中的因素表现出来,所以中国科幻肯定与西方有很大差别。

刘慈欣《三体1》舞台剧一经问世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对于《三体2》观众有了更高期待,而刘慈欣对此却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不管是电影、小说还是舞台剧,第二部都要比第一部难。“我能想到唯一三部保持同一水准的,就是《教父》,所以创作要有平和的心态。”刘慈欣表示。

下一部《三体3》,刘慈欣希望去写一个跟《三体》不一样的题材,它可以包括现在很先进的技术领域,如生物学、信息学,亦或是人工智能,他表示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地去写、去想。

《流浪地球》的大火,给中国科幻电影开了个好头,很多科幻题材项目正在筹备中,但对于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刘慈欣则表示中国科幻电影还是起步的状态,“目前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电影本身的艺术创作,而是有一个更基础的工作,那就是建立起好莱坞那种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如果没有这个完善的工业体系,以后的科幻电影也很难走。”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