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大战蔡徐坤:偶像与圈层社区各自的风险与困境

适应规则还是特立独行?

图片来源:蔡徐坤微博

作者:谷雨

围绕在蔡徐坤身上的争议远未结束,最近与B站的交锋,又一次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4月12日下午16时许,上海正策法律事务所发给上海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一份律师函。十分钟后, @蔡徐坤工作室 转发了这份律师函,随后#蔡徐坤给B站发律师函#的词条顷刻间窜上热搜,事态开始扩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对这件事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大部分网友认为,B站里明星的鬼畜视频多的是,吴亦凡和唐国强都有,为什么他们不告B站,反而是蔡徐坤忍受不了,“太玻璃心了”。

少数人则表示,B站首页会推荐大量蔡徐坤的鬼畜视频,但的确有一些内容不堪入目,甚至是将艺人的头与身体分割开,或将艺人换脸成“性宣传片”中的主角,在网上造成大量传播。

是是非非,纷纷扰扰,继NBA新春贺岁大使身份后,蔡徐坤再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而这次蔡徐坤面对的是二次元符号“圣地”,B站。

就在昨天,#B站被曝低俗内容泛滥#冲上微博热二位置,蔡徐坤又成为众矢之的,网友不解的是,为什么央视一条去年的新闻能够在昨天毫无征兆上了热搜,认为蔡徐坤背后的资本强大,而蔡徐坤粉丝的反应是,“无背锅,不IKUN”。

作为通过互联网选秀在短短时间内蹿升出来的第一位本土偶像,蔡徐坤正走钢丝上行走,而其团队缺乏合理运作的能力,让蔡徐坤一次又一次陷入险境。

可以说,与B站的宣战中,以三股庞大社交圈层为代表,舆论在这里产生了激烈反应,这背后是粉丝文化、二次元文化、和丧文化的社交混战。

他背后不仅仅是偶像工业产业体系不完整带来的主流与产业的误差,更是明星艺人与圈层社区之间被激化的矛盾。糟糕的是,明星艺人与圈层社区之间的交锋对战,从矛盾激化上升到社会舆情事件,他不是第一个,也永远不是最后一个。

一份风口浪尖的律师函

在这份律师函里,蔡徐坤委托上海正策法律事务所和上海天尚律师事务所两家事务所,对上海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主办并经营的互联网站“哔哩哔哩弹幕网”上,发布的严重侵蔡徐坤权利的相关内容,通知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据该份律师函指出,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的B站上,有大量故意侮辱、滥用肖像,使用诸多侮辱性词汇对蔡徐坤个人表演素材进行恶意剪辑并传播,严重侵害了蔡徐坤的名誉权、肖像权和表演者权利,部分个人及自媒体已经涉嫌构成刑事犯罪。希望宽娱数码科技接到律师函后立刻删除侵权内容,并断开其他侵权链接。

正是这份律师函,直接激化了蔡徐坤与B站的矛盾。

在律师函发出的3个多小时之后,晚上20点许,B站做出回应,表示律师函经过热心网友转发后已收悉,相信法律自有公断,并附上一篇人民网于2002年发出的新闻《看舆论监督中“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问题》。言词之间,是对蔡徐坤方律师函的质疑。围观吃瓜者不在少数,对于B站的态度,网友几乎一边倒的认为,“B站这次太刚了。”

支持B站的用户表示,仅仅只是鬼畜视频而已,蔡徐坤状告B站就是在与他们对立,与他们为敌。但在蔡徐坤粉丝看来,鬼畜玩梗可以接受,但将艺人的头部PS成篮球,甚至将割掉头颅的视频上传到B站供用户观看,并进行大量传播,就是网络暴力。

一时间,蔡徐坤粉丝和B站拥护者们形成对立,双方互不相让。尤其是蔡徐坤的两个大粉丝团之一的蔡徐坤粉丝团官微,发布永久退出B站的微博之后,更让吃瓜群众的热情变得高涨起来,“B站不缺你们”“求求你们快走吧,还B站一个清净”。更有人表示,没有蔡徐坤这份律师函,根本就不认识蔡徐坤是谁。

骨朵就这份律师函咨询了安理律师所合伙人杨曙光律师,他对蔡徐坤事件中的名誉权、肖像权、以及表演者权做出解读。

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主体采取诋毁、诽谤等侮辱方式将正常视频剪辑、或截取某一段视频扩大化,产生歪曲事实,并导致对个人的社会评价降低,侵害了个人名誉权。

而个人形象在没有经过本人许可,就用于任何对外公开的商业活动的情况下,已经构成侵犯公民的肖像权,这无关公众人物还是普通公民。像是B站UP主自己剪辑上传作品,并且获得投币打赏,就算侵权行为。

表演者权是表演者在表演时赋予个人能力、天赋时产生的权利,而网上流传的蔡徐坤恶搞视频,是用户没有经过出品方同意,擅自转播或者截取行为,并将其传播到网络上,本身也是侵犯出品方版权的行为。

公众人物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众多,遇到网站上存在大量侵害公民自身权益的信息,通常先向网站主张权利,要求网站删除并提供实际侵权方的信息,然后再向真正的侵权人主张权利。但如果网站不配合,让破坏性的负面影响继续扩大,那么网站就该承担责任。

而在蔡徐坤事件中,既存在着肖像权,又存在表演者权、名誉权受损问题,无法割裂对待。

事实上,尽管双方因为律师函的“激战”暂时没有结果,但在舆论中已经不重要了。造成此次冲突的真正原因在于,蔡徐坤通过一纸律师函,将自己彻底放在了一个庞大群体的对立面,而他也因此点燃了公众群体消遣他的热情。

在蔡徐坤之前,局座张召忠、雷军、唐国强、吴亦凡、黄子韬等都曾霸屏B站,恶搞视频的播放量不亚于蔡徐坤。

流量如吴亦凡、黄子韬面对恶搞视频也是选择接受和放任不管,吴亦凡的即兴freestyle“这个面它又长又宽,这个碗它又大又圆”以及黄子韬的“我选择狗带”也已经被网友玩坏。而蔡徐坤恰恰选择了一种“最坏”的处理方式。

三种文化的社交战争

一直以来,B站以鬼畜文化出名,社区容纳着最核心的二次元群体,UP主们构成了B站的内容生态。在鬼畜区里,UP主们自己剪辑上传搞笑的鬼畜视频,并以此引领潮流文化,以往吴亦凡和唐国强都曾在鬼畜区中“C位出道”过。

B站知名的鬼畜UP主"伊丽莎白鼠"曾以以唐国强饰演的经典人物角色诸葛亮为素材,制作很多风靡B站的作品,至今稳居鬼畜区排行榜前列。今年1月,唐国强就曾参加B站在上海举办的"BILIBILI POWER UP 2018年度UP主颁奖",颁奖典礼上他感谢鬼畜区,让20年前的角色通过鬼畜火起来。

而蔡徐坤与B站矛盾激化的导火索,与今年年初NBA邀请他担任新春贺岁形象大使不无关系。

当时蔡徐坤以球迷的身份与其他形象大使利拉德、字母哥、汤普森三位NBA的超级明星一起出镜,拍摄了三支春节的宣传短片,这件事一下击中了体育球迷的神经,他们对这位“代言人”表示拒绝。甚至在媒体看来,蔡徐坤和NBA的合作,让他本人遭受了不少非议。

流量偶像背后是庞大的女性群体,而体育球迷背后则是千千万万个男性用户。直男拒绝蔡徐坤大使身份背后,是球迷们对其形象的质疑。

此前,在公开领域,蔡徐坤并没有在篮球上有过多展示,反而是唱跳歌手形象深入人心,这让NBA球迷们难以接受,他们无法想象一个在舞台上会涂口红的偶像,能和篮球运动产生联系。和NBA合作背后,是男性审美与女性审美的直接对撞,蔡徐坤也由此在微博和虎扑上受到不少直男的diss。

他们千方百计的找出蔡徐坤不适合与NBA合作的证据,一段他在《偶像练习生》参加节目时的自我介绍片段被直男们挖了出来。

视频片段里,面对镜头蔡徐坤向观众做自我介绍,“我叫蔡徐坤,我喜欢唱、跳、RAP、打篮球”,随后借篮球为道具,做了几个打篮球的动作,伴随着BGM音乐响起,蔡徐坤扔掉篮球,跳了一段舞。

本来是一段在选秀节目中正常的选手自我介绍视频,但当换了另外一种语境,另外一个群体去解读时,就悄然变了味道。“你打篮球的样子像蔡徐坤”的梗迅速在微博上流传开来。

当这个段子火到B站时,事态已非蔡徐坤团队所能控制,从体育圈层再到二次元,圈层碰撞之间,蔡徐坤已经俨然成为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社交消费品,显然是黑而非红。

UGC内容泛滥、以视频为主的B站社区里,UP主们用自己强大的娱乐精神,剪辑出了一版又一版的鬼畜视频,有的UP主甚至一帧一帧手绘出蔡徐坤打篮球的简化视频上传,相关视频在B站首页以万为单位流传着。

如果说以上是体育球迷和B站的二次元用户们的“狂欢”,另外一个社交群体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去年#蔡徐坤NMSL#的话题冲上热搜时,是“狗粉丝”们在背后推波助澜。

当时,他们混入蔡徐坤的部分粉丝群,打下“Never Mind the Scandal and Liber”的言论,并告诉群里的粉丝,说它意味着永远不要理会谣言和重伤的意思,希望粉丝能够刷屏重复。于是一些蔡徐坤粉丝开始在群里重复他们的言论。NMSL的梗由此而来,并迅速席卷网络,就连前段时间国民老公王思聪和草根作家花千芳互怼时,NMSL也赫然在列。

NMSL在狗粉丝语境中,是拼音缩写,代表侮辱骂人的言论。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的一份报道中,对狗粉丝以及背后的文化进行了阐述:

‘狗粉丝’所使用的语言,除了带有川渝方言与东北话的地域风格,在对字母与标点符号的使用上,继承了“火星文”的密码,这有效隔绝了网络主流文化的冲击与干扰,为‘狗粉丝’制造网络暴力提供了保护。

“狗粉丝”出自网络亚文化,伴随网红直播和喊麦产生,以抹黑和侮辱他人取乐并彰显存在感,是丧文化的扭曲体现。同时报道中还指出,“狗粉丝”通过移花接木、栽赃嫁祸的方式,来彰显群体力量。当网络亚文化失去对抗权威的能量,将矛头转向民间普通人的时候,危机或正在酝酿。

“狗粉丝”群体有一个怪异的群体代表对象,即微博上的 @带带大师兄,他曾经是一位网红主播,因为粉丝群体是“狗粉丝”而著名。

在这次蔡徐坤与B站的对战中,@带带大师兄也立刻转发了该条微博,“狗粉丝”也就是俗称的口嗨粉们很快注意到这件事情,蔡徐坤又一次成为了娱乐消费的对象。

可以说,与B站的宣战中,以三股庞大社交圈层为代表,舆论在这里产生了激烈反应,无论是蔡徐坤背后的偶像现象,还是B站中的鬼畜现象,亦或者“狗粉丝”,这背后是粉丝文化、二次元文化、和丧文化的圈层文化混战。

自微博下沉之后,以碎片化和算法机制为主的微博社交上,这些群体和圈层文化正在发声,并逐渐成为微博的新主人。它们被随机推送到大众面前,让每一个接触到这类信息的人,不可避免的遭受影响。

偶像的蜜糖与砒霜,蔡徐坤的囚徒困境

作为互联网选秀出来的第一位偶像,蔡徐坤算不上幸运。他享受着流量偶像带来的红利,同时也遭受流量的副作用。

当大众对流量艺人们一部一部出演烂片付出时间、为他们拙劣的演技买单,为他们抢占公共资源而厌烦的时候,大众层面的流量艺人们已经进入了后流量时代。曾经对流量艺人一呼百应的而感到的好奇,如今都变成了指责。这是影视圈和娱乐圈内容回归市场的必然,流量不再是衡量艺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作品才是。

蔡徐坤身上,同时“流淌”着偶像与流量的两种基因,但于大众而言,他们对蔡徐坤的审视是以流量为主,而非偶像。一方面偶像文化并不是国内的主流文化,缺乏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和大众的渠道,偶像文化产业在中国举步维艰。

另外一方面,以往从韩国归国的偶像们,都先后投身影视领域,大环境如此,蔡徐坤自然也免不了步前辈后尘。他此前出演的网络剧《我才不会被女孩子欺负呢》播放成绩在同类型影片中虽高,但豆瓣评分却并没有及格。

2018年诞生的选秀偶像蔡徐坤,他在享受千万粉丝簇拥的同时,大众也在对这位新晋流星进行严苛的扫视。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蔡徐坤并没有制作出足以让大众惊艳的出圈作品产生,遭到流量反噬是必然的事情。

粉丝行为,偶像买单,无论是“染黑发送福利”还是“潘长江”的舆论事件,蔡徐坤粉丝的行为也曾遭到大众反感,再加之流量艺人粉丝的控评行为,侵占普通网友的表达权利,也早就让蔡徐坤成为众矢之的。

而和B站的对战中,蔡徐坤及其团队没有厘清艺人实际所处的舆论环境,即便争议发生,也并未作及时补救,而是任由事态发展,任由舆论发酵。

对B站群体缺少研究和严谨对待,将艺人公民身份放大,而非娱乐公众人物身份,简单粗暴的转发律师函行为,将艺人与另外一个圈层群体进行对立。多个因素综合下来,才导致事态蔓延至今,团队暴露出缺乏应对此类事件的经验。

经此一役,无论结果如何,蔡徐坤未来的路未必好走。而偶像经济的蜜糖与砒霜,也让蔡徐坤正遭受着他的囚徒困境。

来源:骨朵网络影视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