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严苛
高科技产业正在成为房地产商新的投资乐土,甚至是战略布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
今年年初,碧桂园进行了大规模的高管变动,多名副总调任博智林机器人担任高管。年会上,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提出了碧桂园新的业务架构:地产、机器人、农业将成为碧桂园新的“三驾马车”。
“我对碧桂园的定位是高科技企业,未来要像生产汽车一样生产房子,最重要的是提高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公司上下都会全力以赴做好这件事情,我们希望聚集天下英才,共同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平台”, 杨国强表示。
2018年7月,碧桂园正式进军机器人领域,宣布成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据介绍,这是一家以机器人本体及其核心零部件、相关的机器人核心技术,智能机器人系统的研发、智造、运营为业务内容的科技型公司。
目前,博智林机器人立足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家居服务等应用场景,产品主要为建筑业、餐饮、物业管理、医疗、农业、智能家居、制造业等领域的机器人、智能设备及系统。
但碧桂园的野心不仅仅止于产品研发,更意识到打造平台的力量。
成立两个月后,博智林机器人宣布将投入800亿元,佛山顺德打造总占地约10平方公里的机器人谷。据悉,碧桂园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引进10000名机器人专家及研究人员,利用佛山的制造业优势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高地。
在碧桂园的设想当中,这是一个“有关机器人所有领域的创造创新之城,一个集研究、生产、生活、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宜业宜居之城。”
两会前夕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创建力度,建设国际水平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而佛山顺德,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腹地所在。
对于从地产行业跨界而来碧桂园而言,招揽科技人才是发展机器人产业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博智林机器人成立以来,相继同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西湖大学、东北大学等多所知名高等院校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抓住技术的顶端。
另外,机器人产业投入和产出周期较长,不仅要求有强力且持续的资金投入,还需建立起自己的技术优势。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在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方面,博智林机器人将从伺服控制器、运动控制器等各类传感器的研发试产切入,进而扩展到减速机、马达和编码器的研发生产。在完成前期的技术积累之后,公司将基于已有的硬件技术,开展伺服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的研发和AI系统的开发。在形成完善的研发体系后,公司将专注于减速机、视觉传感器、力觉传感器、芯片和AI等重点核心技术领域。
碧桂园大力进军机器人领域,与政策鼓励不无关系。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产业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在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也提到,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另外还要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
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布局,无疑对博智林机器人来说,是一个空前机会。
专家预计,借力政策的东风和AI的火热,2018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8.4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3.9%。
根据估算,2017-2020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均销量预计为14.8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1%。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比例预计从2015年的27%提升至 2019年的39%。
但更重要的,是基于碧桂园自身的业务考量。
目前,碧桂园很可能是的中国地产界对机器人需求最大的“用户”。截至2018年,碧桂园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2000个项目,业主超400万,早在博智林成立之初,杨国强就曾表示,博智林目前还是把重心放在在机器人建房子这一领域。
一方面,碧桂园在建筑领域拥有传统优势。重点研发生产建筑机器人,直接参与到地产项目的建造部分,助推新工艺高质量建造体系推广应用,提升质量与安全水平;另一方面,则直接对应已经进驻社区和业主的需求,以及未来社区管理、家庭生活的更多潜在需求。
建筑方面,随着房屋施工面积增加和交付数量的增长,砌砖、铺地、质量检查等机器人也将有更多用武之地。物业方面,安防机器人、自动化烹饪设备、家庭清洁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也将是博智林机器人未来的产品方向。
据南方日报报道,目前,博智林在研的建筑机器人形态有20多种,有6款产品在工地上进行测试。据悉,博智林首批研发的建筑机器人有望于今年年中在机器人谷投放调试。
而“两会”期间,碧桂园的高科技蓝图也进一步浮出水面。
根据杨国强在两会《加快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深度融合推进建筑业机器换人的提案》,开发适合机器人施工的工艺,创造条件为机器人施工提供场景,培养能够操作建筑机器人的员工,加速建筑机器人的应用速度;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积极引入无人机、激光雷达、机器视觉等技术,对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进行全程管理,实现数字化施工,让工地更加安全、高效、环保、绿色。
“我梦想着那天——过去是工人在地盘走来走去,未来是机器人在地盘走来走去,我们像生产汽车一样在工地生产我们的房子。”曾是建筑工人的杨国强不止一次地描述这样的愿景,行业也在期待着一场技术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