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梁骁菲
谈论神鬼之事的经典之作莫过于《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清人借神鬼灵狐木魅花妖寓言,议论说理,劝善惩恶,反映世风民情,宣泄心中愤概。实际上,早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中,就已经有了关于神鬼轶事的记载。《左传》中的神鬼轶事有福善祸淫、因果报应的色彩,且举一二则为例:
庄公八年,齐襄公在游猎时遇见公子彭生化作野猪高声啼叫,“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队于车,伤足丧履。”不久,齐襄公在内乱政变中被杀,公孙无知继位。公子彭生是齐国的大夫,被齐襄公害死。齐襄公与其妹乱伦私通,设宴招待妹夫鲁桓公,席后派公子彭生护送鲁桓公回译馆,并在途中将桓公杀害,事后,襄公杀彭生以搪塞鲁国。如此说来,齐襄公受公子彭生死后所化之豕的惊吓是他不仁不义的报应。撇开两人的恩怨不说,齐襄公为人不守信用,待人无礼,不配为一国之君。在叙述此事前,作者交代了齐襄公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更换戍守将士和私自降低堂弟公孙无知的礼仪待遇之事,故齐襄公遭遇此劫从义理上看是罪有应得的。
僖公十年,齐国、秦国拥立既善猜忌又爱争强的夷吾为国君,是为晋惠公。秋日,晋国大夫狐突在曲沃幻见已故太子申生,申生告知他,夷吾无礼,已请求天帝以秦代晋,“余得请于帝矣,将以晋畀秦,秦将祀余。”狐突恳求不要让晋国断绝祭祀,申生答应重新请求天帝,七日后将通过巫人转达他的意见,“许之,遂不见。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许我罚有罪矣。’敝于韩。”言为天帝要惩罚有罪之人,夷吾将在韩地大败。四年后发生韩之战,晋惠公果真被秦军俘虏。太子申生和夷吾同为晋献公之子,献公宠幸骊姬,申生被迫自缢而亡,献公死后晋国陷入内乱,夷吾继位,罗织罪名杀害申生的拥护者里克。申生已是含冤而死,连亲信也遭新君陷害,于孝义来说,申生不可能怪罪父亲晋献公,只能为里克讨回公道,惩罚晋惠公了,故晋惠公遭此一劫也是应有之报应。
《左传》关于神鬼之事的记载还有很多,如晋景公梦见赵氏厉鬼、晋厉公鬼魂击中苟偃等。当然,上述两件事可以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于前者而言,齐襄公怠慢公孙无知在先,又失信于将士,而后遭遇恐吓,不久即被刺杀,最后公孙无知被拥立登基,故齐国失势的臣子有联合公孙无知恫吓、谋杀君主的嫌疑。于后者而言,晋惠公打击晋国旧臣,拒绝接纳先王诸子,背弃给大夫、秦伯奉上城池的许诺,在秦国遭遇饥荒时不予搭救,战前又不听从大臣提出的乘己国所产之马作战的劝告,故在韩之战中,秦军大败晋军、晋惠公被俘虏也是符合情理的。作者并没有在书中给这些事情作明确的解释,给后人留下很大的想象、推测和思考的空间。
这些神鬼之事多与统治者有关,很明显地,蕴含了作者讽刺规劝统治者的意味。古代社会没有完善的监察体制,直谏很可能触怒君主,身首异处,所以,借神鬼说人事,希望君主引以为鉴,确实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劝谏方式。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神道设教,说神说鬼的目的在于奖善惩恶、劝喻世人。《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记述了不少神鬼通灵、决断世人福祸生死之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齐襄公、晋惠公无道,终将遭到惩罚,受因果报应之苦。因果报应虽是佛家之说,但若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解释,结怨甚多之徒遭人报复也是情理之中,所谓失道者寡助。世人皆欲避祸就福、逢凶化吉,实际上,不做不仁不义、损人利己之事,日行一善,得道者自然多助。
拾文化作者来稿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