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都是欲望的主人

“以身作则”才是领导者影响他人的第一要务。

文|正和岛 吴强

前不久,正和岛特约作者吴强先生写了一篇关于《道德经》的解读文章《这5000字里,藏着管理与人性的所有奥秘》,评述了前两章,引发广泛好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第三章和第四章: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读>>

老子很体贴,知道领导者们大道理听多了不耐烦,讲完前两章形而上的问题后,立刻开始讨论“如何以道的原则治理百姓”。毕竟大多数人还是关心实用主义。

“人心乱了,队伍不好带呀!”这是领导者最头痛的问题。《老子》第三章,重点讲如何使人心不乱、不争、不盗。但读完本章,千万不要误以为老子主张的是反智愚民。恰恰相反,老子提倡的是应该简单做人、安心做事,这是智慧之道。

首先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就是不标榜和崇尚贤明,不以难得的财宝为珍贵,简单讲就是不追求名和利。贤字从“贝”,本身就有多财的意思,后来被人们引申为难得的人才。

佛陀认为,欲望是人类一切苦难的根源。老子的看法也类似,所以他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但与佛家不同的是,老子强调克制名誉、地位和财富等社会欲望,而不是人的自然食色之欲。

对人的本能欲望,老子颇有几分宽容,在他的理想中,人们应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把小日子过的美美的就行了,千万不要谈什么星辰大海,搞什么大干快上。

上一章里,老子阐述了“善、恶,美、丑,高、下”等事物的辩证关系。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如果对生存所需之外的名位和财富过于偏执,反而会顾此失彼,让生活失去重心,引发矛盾、争夺,欲壑难填,会使人做出丧失底线的行为。

领导者的喜好是大众行为模式的指挥棒,“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领导者崇尚和看重什么,下属就会追求、争夺什么。

如果一位领导者总追求社会上的各种荣誉、职务、总爱炫耀名牌手表和限量版豪车,却要求下属们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这不现实。“以身作则”才是领导者影响他人的第一要务。

也许你会问,如果人们失去了欲望,那工作谁来干?队伍怎么带?经济怎么发展?

老子给出的答案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该做的事。当然,律人的前提是先律己。

所谓“虚其心”,不是让人们心灵空虚,成天热衷于看小电影。老子所说的虚,是“致虚守静”之虚,要人们断了妄想忧虑,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洁净。

而“实其腹”就是生活富足、填饱肚子。人们都说这个社会很浮躁。什么是浮躁?有位朋友告诉我,浮躁是欲望与现实的差距,根源在于匮乏。但如果欲望永无止境,匮乏则总填不满。因此,“虚心”是“实腹”前提。

“弱其志”是指意志柔韧,甚至心无大志、甘于平凡。不要小看平凡,一个人愿意把平凡的工作做好,把平凡的生活过好,就很不平凡。而且,大部分人注定会一辈子平凡,如果“成功”才是人生价值的标准,那岂不是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失去了意义?

“强其骨”从字面上看,就是骨骼强壮,东方的健康观讲“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神旺”,骨强代表身体健康。骨强还有另一层含义:一个人有担当、有原则,不惧怕任何困难,被称为“有骨气”。

老子对于人类的进步论,持保留意见。也许他看到,这个世界上大部分问题,都是充满欲望的所谓聪明人搞出来的。所以老子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希望人们没有诡诈的智巧,没有争夺的欲望,质朴实诚,这样的人有福。

如果人们都能变得内心宁静、生活富足、意志柔韧、身体健康且有骨气,都能让自己平凡的生活过的诚实而自律,不沉迷欲望,岂不是很美妙?在这样的群体中那些投机取巧的聪明人,就没有市场,不敢寻衅滋事,此所谓“智者不敢为也”。

领导自律淡定,民众质朴富足,是非消失殆尽,这样的社会还需为如何治理担心吗?而做到这些的根源,在于领导者没有特别的偏好、主张和欲望。

自然界万物生长最繁荣的地方,往往人迹罕至。这是因为人类的无为,为大自然的作为留出了巨大的空间。领导者应该效法自然,以静为动、以退为进,不折腾,留出空间让百姓自生自在、自我发展。这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此乃圣人之治,非常高的境界。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读>>

谈了一些实用主义的东西,老子又回过头来讨论“道”是什么。在老子看来,道之体无形无相,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只有品味到了道,才能听得懂他想表达什么,才能真正理解他那些看起来不着调的领导理论。

所以,他不怕你嫌麻烦,还是要啰嗦几句。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冲,不是指从什么地方冲出来。“冲”的古字为“盅”,指器皿的中间部分,也就是虚空。老子的意思是大道无色无形的,它不是一种客观的、可测量的存在。但这个虚空的存在,又并非一无所有,它蕴含着无穷的可能性,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虚空之道,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老子用了“渊、湛”两个字形容它。

渊兮,似万物之宗。渊是由川流冲积出来的深潭,有些还与地下河连接,这在古人看来就是深不见底。这个字被老子用来形容“道”深远、神秘而不可测。但老子又依稀地感觉到,世间万物的起源,就来自这个深不可测。

湛兮,似或存。“湛”字的本意是舀一勺甘甜的美酒,原来是形容生活沉迷于安逸之中,后来变成一个形容安静、澄寂、深、清澈的形容词,比如精湛、湛蓝。老子说,“道”真是清澈、澄寂啊,简直和透明的玻璃窗一样,虽然真实存在,却又隐而未形。

作为三维动物,我也很难理解这种“既不存在、又是确实存在”的状态。但这就是道的奇妙之处:不在,又无处不在;不为,又无所不为。

这两句中间还有一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这段话出现在这里,实在比较唐突,很多学者考证后,都断定这是早在战国时期形成的错简,它本该被放在第五十六章,我们在此不深究。

再看看“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把它们放在一起,的确舒服多了。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这是要说明“道”的来源和出处,任何事物都需要有一个出处,“从哪里来的”永远是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它意思也很简单:我不知“道”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不知道生产它的是谁,它似乎就是有形之始、天地先祖。也就是说,道不是被什么产生,它产生一切。

《圣经》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圣经·出埃及记》第三节中,上帝在摩西面前显现,并要让摩西带话给以色列的百姓。摩西问上帝如何告诉他们上帝叫什么名字,上帝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这句话的英文原文是“I AM WHAT I AM。”全部用大写字母。这是圣经中神的专用自我介绍——我就是我,不是谁的儿子,我是那个自有永有的存在。

道是脱离形式的存在,所以被称为“形而上”。但形上的道却能落实到生活和物质层面,成为事物的发展规律,成为人们的生活准则。人们经验可感知层面的“道”就是“德”,遵道而行就是德行,《道德经》就是从各个角度对道之体与德之用的深度讨论。

老子五千言,八十一章《道德经》中有三十七章谈到了“道”,但每次的意义和内容又不尽相同。我个人的理解,道是介于哲学、科学和宗教的终极存在,至今为止还不能被人们完全认知。但这份未知,值得人们去敬畏。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