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现 | 春暖花开时,逛胡同才是老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随着大量老城区保护和激活项目的干预,二环里的北京正在变得越来越有趣。

记者 | 李烨

近日,在北京市打造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的政策下,原本就位于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中的东四 77 庭院完成改造,升级为一座综合性开放博物馆 —— 北京赤途公共艺术中心。

四合院的构造是标准的三进式庭院,改造团队也以此为思路依照行走动线排布了功能空间与艺术装置,在设置文化、艺术体验项目的同时,将街区本身的历史与天文、地理进行勾连。一进院利用镜面材料和水面效果增加了院落空间的灵动性。

通过一扇清式垂花门进入二进院后,位于庭院中间的大型装置“Armillary(浑天)”则以弓形造型寓意中国古代观测天象仪器。“浑天说” 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宇宙理论,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天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

与Armillary 的纤细轻盈相对,三进院内的 “Stella(星天)”不锈钢装置以浑圆的外观和绘制在表面的 28 星宿图像代表了中国古代最为广泛的 “天圆地方” 理论。

图为设计师在庭院三进中央设置的,名为 “'Stella'” 的球形装置。

同样,围合在装置周边的院落和空间也被改造成为 “印象瓦舍”、文化探访空间与公众培训空间,以数码影像等方式讲述老北京胡同的历史,也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公众参与公共活动和演讲。

作为北京庭院建筑的核心元素,屋顶瓦片曾经记载着一个时代,却也在今天逐渐被人们淡忘。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胡同建筑的历史,设计者将大量透明瓦片以空间装置的形式悬挂起来,当人们伴随传统音乐穿行在瓦片“搭建”的空间中央,便不难体会到这一材质构建的美妙动线和具有呼吸感的建筑肌理。

二进院西厢房文化探访展区,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东四地区环境治理前后的“前世今生”。

最里间的培训中心则以屏风的方式保障空间在开放与封闭两种状态中自如切换。

在未来,北京赤途公共艺术中心将作为历史文化普及教育空间向公众及北京市各年级学校开放,并将拓展为东四区域城市发展主题的文化教育中心。

摄影 / Weiqi Jin

资料参考 / Designboom 等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