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2018⑧|金融开放力度空前,外资大佬们这回是动真格了

在2018这个具有改革重要意义的年份,新一轮力度空前的金融大开放启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丨马晓甜

编辑丨彭洁云

这次,没有人再喊“狼来了”。

今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向世界宣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表示将大幅放宽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市场准入。央行行长易纲随后公布了详细的开放路线图和清晰的落地时间表。

在2018这个具有改革重要意义的年份,新一轮力度空前的金融大开放启幕。

从“触礁”到“抢滩”

从官方公布的“11+1”项具体措施来看,本轮金融开放着重解决此前开放中遗留的部分问题,包括金融行业外资持股比例、业务范围限制,进一步推进“管道式”开放制度安排等。而其中力度最大和内容最多的要数对金融服务业的开放。

今年6月28日,发改委和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内外资一视同仁;将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的上限放宽到51%,三年以后不再设限。

根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今年4月以来,证监会和银保监会就金融服务业开放也发文多达10多个。

“外资金融机构这回是动真格了。”上海一家合资券商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由于此前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具有严格的持股限制,所以它们大多成立合资金融机构,只是抱着“试水”和“占坑”的观望态度。

在2018年进一步开放措施落地前,银行、证券和保险均存在严格持股比例限制。

银行方面,单个境外机构持股比例不能超过20%,外资累计持股不得超过25%;保险方面,虽然2004年初保监会取消非寿险公司外资持股比限制,但寿险公司仍存在50%股比限制;证券方面,要求上市公司外资持股比例合计不超过25%,非上市公司合计不超过49%。此外,外资金融机构还面临业务范围和牌照发放制约。

“在多种因素制约下,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动力不强,多年来其资产占比均不足10%。”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发表研报称,尤其2008年金融危机后,外资机构出售海外资产、聚焦本土经营,同时我国加强管制,对审批外资银行业务更严格,不再发放新的证券经纪业务牌照,外资银行和证券机构占比进一步下降。

其中以合资券商的境遇最为惨痛。在此轮金融服务业开放中,外资金融大佬积极“抢滩”券商控股牌照,则与过去成立合资券商“触礁”形成了鲜明对比。

事实上,在持股比例放开之前,外资参股券商在国内的日子并不好过。业绩暗淡、牌照单一、持股限制以及文化差异的种种压力下,一些外资最终选择和国内券商“分道扬镳”。

2003年11月,长江证券和法国巴黎银行合资成立“长江巴黎百富勤”,但由于中方和外资的经营理念严重冲突,这段联姻仅持续不到四年便匆匆结束。2007年6月,深交所发文同意原“长江巴黎百富勤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会员名称为“长江证券承销保荐有限公司”。

2003年4月10日,湘财证券与法国里昂证券合资成立华欧国际,成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获准设立的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此后,湘财证券陷入亏损泥潭,被财富证券重组,华欧国际更名财富里昂。2014年,在几经转让后,上海华信国际集团全资收购财富里昂证券,更名为上海华信证券,成为一家纯内资券商。

2004年11月,海际大和正式挂牌运营,上海证券、日本大和证券分别占注册资本的67%和33%,合资期限为10年。连年的亏损,让海际大和“几乎已被市场所遗忘”。在2014年合作期限到期后,双方便终止合资。上海证券受让海际大和全部股权,将其更名为海际证券。

值得一提的是,大和证券在此轮金融开放中又卷土重来。11月,大和证券宣布,拟携手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新设合资券商,大和证券将持股51%,国管中心持股49%。

从去年至今,摩根大通、苏格拉皇家银行、花旗银行也纷纷撤出与国内券商合资成立的一创摩根、华英证券和东方花旗证券。业内人士透露,花旗银行或将同摩根大通退出后重新申请控股券商一样,在未来继续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以谋求主导性的话语权。

外资竞速入场

随着市场准入政策的渐次落地,外资金融机构也在发力竞速,跑步入场。

距离2018年结束仅有一周,国内首家外资控股券商正式落地,花落瑞银。

瑞银集团发布公告称,“相关股权收购交易已于12月24日圆满完成。瑞银正式成为首家增持内地合资证券公司股权以实现控股的外资金融机构。”

从证监会接受瑞银的股权变更申请直至股权交割完成,前后共历时236天,瑞银谋得控股权的道路可谓十分顺利。

今年4月28日,证监会发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宣布允许外资持股比例最高可达51%。办法出台仅5天,证监会官网就已出现“瑞银证券股权变更”的申请,状态显示“已获受理”。

随后,多家知名外资金融机构也闻风而动。野村、摩根大通等也先后向证监会提交了设立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的申请材料,拟持股比例均为51%。目前,上述两家的申请材料均已获得证监会第一次反馈意见。

“中国代表着全球最大的发展机遇之一,也是我们在全球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相信会看到更多外资证券公司进一步布局中国。”摩根大通中国区CEO梁治文透露,摩根大通计划在未来数年内监管允许的条件下,将证券公司持股比例增加到100%。

华鑫证券也在近期发布公告称,拟转让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有限公司2%股权。摩根华鑫目前的股权比例是,华鑫证券持股51%,摩根士丹利持股49%。据华鑫证券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这2%的股权不出意外将由摩根士丹利获得。

此外,瑞信也正在与合资券商瑞信方正的中方股东方正证券,以及监管部门沟通提升持股比例一事,拟由33%提至51%,且未来不排除进一步增持。

除了证券公司,外资银行、基金、期货等金融机构亦面临相似的问题。而政策的“松绑”,也让他们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人民银行11月9日发布公告称,会同银保监会审查通过了美国运通在华合资公司提交的银行卡清算机构筹备申请,这是首家外资清算机构。

11月25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信息显示,多项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市场准入申请获得批准。包括批准香港集友银行有限公司筹建深圳分行、德国安联保险集团筹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其中,安联(中国)保险控股将成为我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

外资私募布局中国的步伐也在加快。

据最新数据,富达、瑞银、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顺纵横、路博迈、安本、贝莱德、施罗德、安中、桥水、元盛、世邦魏理仕和毕盛等15家知名外资机构,先后在中国拿到了私募管理人牌照,其中12家已经发行了产品,并且投资标的大多集中在A股市场。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整体经济和金融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体量的发展和整个金融市场的协同效应明显,如果资本市场不发展或者发展的速度跟不上,很难支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梁治文向界面新闻表示,包括摩根大通在内的外资机构更深层次的参与,将对中国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大有助益。外资可以在建立更加健全和国际化的机制体上献言献策,更多成熟投资者的参与也会帮助市场更加规范化、透明化,从而让经济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互联互通“加速度”

放开外资准入的同时,A股国际化也在今年迎来“加速度”推进。

在历经数度闯关后,6月1日,A股纳入MSCI正式生效。

9月27日,全球第二大指数公司富时罗素宣布,将A股纳入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分类为次级新兴市场,将于2019年6月份生效。

富时罗素公司首席执行官麦思平表示,未来中国股票(包括A股以及非A股中国股票)有望在富时新兴市场指数中占到50%以上的权重,中国市场有望在全球的投资组合中占到10%以上,这将是对全球投资界的一个巨大改变。

与此同时,MSCI明晟就进一步提高A股在MSCI指数中权重展开咨询。在MSCI明晟公布的路线图中,其建议将中国大盘A股的纳入因子由目前的5%提高至20%,分别在明年5月和8月的MSCI例行评审中实施。

12月5日,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指数提供商——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也向A股抛出“橄榄枝”,宣布将可通过沪港通、深港通机制进行交易的合格A股纳入其全球指数体系,分类级别为新兴市场。纳入将从2019年9月23日市场开盘前生效,纳入因子为具体A股标的可投资市值的25%。

不同市场间的互联互通也有了新的突破。

博鳌论坛上,易纲宣布,5月1日起内地和香港互联互通额度扩大四倍,并争取在今年年内开通沪伦通。

10月12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上海与伦敦证券市场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试行)》,沪伦通的监管规定正式落地。明确沪伦通CDR发行审核制度、CDR跨境转换制度安排,还有境内上市公司境外发行GDR的监管安排。

11月初,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了多个实施沪伦通相关配套业务规则,明确业务及交易端的制度细节;中国结算也发布了沪伦通的登记结算业务实施细则。

12月1日,华泰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2018年11月30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关于核准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全球存托凭证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批复》。据批复内容,中国证监会核准其发行不超过8251.5万份GDR,按照公司确定的转换比例计算,对应新增A股基础股票不超过8251.5万股。华泰证券也有望成为发行首单GDR的公司。

上交所在本月先后对中金英国公司、巴克莱银行、海通英国公司予以沪伦通全球存托凭证英国跨境转换机构备案。

尽管还未正式落地,但可以预料到的是,沪伦通将成为A股国际化进程中又一重要的里程碑。

无论是从“入摩”到“入富”,还是从沪深港通到沪伦通,都体现出了A股市场逐步获得了全球市场的认可,在外资资金配置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对于海外投资者,经过了前期大幅下跌之后,目前A股整体估值水平已经处于历史低谷,具备了很大的吸引力。借助A股市场加速国际化的契机,增配A股资产,由此实现更多元均衡的配置。

而对于快速发展的A股来说,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不仅会改善股市流动性,还将促使国内市场投资生态的改变,例如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波动率和换手率降低、社会责任投资加大等。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倒逼A股的各项改革,如停复牌制度、退市制度等的完善等。此外,A股投资风格也日趋国际化,长期投资,价值选股或将在未来成为主流。

“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证明,越开放的领域,越有竞争力;越不开放的领域,越容易落后,越容易累积风险。扩大金融业开放将为中国金融业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提高中国金融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和更加健康的发展。”在《50人的二十年》一书中,央行行长易纲这样写道。

相较于过去保护性的、有限度的开放,2018年中国的金融市场开放显著提速。从目前已经出台和落地的政策来看,“11+1”项开放措施大多也已经完成。

但在“跑步”融入全球市场的同时,外围环境和内外联动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随着开放的深入,来自金融机构竞争、市场制度冲击和政策干扰等的挑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站在新一轮金融开放的起点上,未来在国际化浪潮中如何把握节奏,跑得更远更稳,也许是下一步需要深思的问题。

任泽平表示,金融开放并非一放了之,需持续完善审慎监管框架,加快推进国内经济结构性改革。持续完善审慎监管体制,重点在于宏观审慎监管及跨行业监管,以及金融机构相关制度健全。持续推进国内结构性改革,防止金融开放而放大金融结构扭曲。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