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2018⑤|在A股长熊这一年里,监管层干了这么几件大事

A股的持续走跌,对2018年证券市场监管的方向把握和力度拿捏提出了严峻挑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丨满乐
编辑丨彭洁云

从年初的3300点到当前的2500点,2018年的A股在内外交困的环境下终究没能扛住下行的压力,歪歪斜斜走出一波长熊。

截至12月21日,上证综指在年内下跌近800点,累计跌幅达到24.05%,深证成指更是累计下跌33.77%,创业板指数累计下跌27.74%,就连有着“漂亮50”之称的上证50指数也下跌近20%。

A股的持续走跌,对2018年证券市场监管的方向把握和力度拿捏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这风雨飘摇的一年里,梳理盘点监管者在股市制度建设改革上的举措,可用“有张有弛”四个字来形容。

一方面,监管层继续对IPO发行审核实施强监管,推动退市制度常态化,并祭出最严停复牌制度,另一方面,为了应对高悬的股权质押风险,则有的放矢地在企业股份回购、再融资等方面进行“松绑”。下面,界面新闻就来逐个划下重点:

IPO发行,收紧了

IPO一直都被认为与二级市场表现密切相关,发行数量及融资规模也一直广受市场关注。在经历了连续3年的扩容期后,2018年的A股IPO也随同市场行情一道陷入“冰点”。

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有103家企业拿到了IPO批文,仅为去年的四分之一。2017年证监会共核发408家公司的IPO批文,2016年的数据则为271家。

这一改变与去年9月30日成立的第17届发审委直接相关。由于首次将主板发审委和创业板发审委合并,这一届发审委也被称作“第一届大发审委”。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该次发审委集体履职仪式上放言,要强化发审委和发审委委员的监督机制,要成立发行监察委和发审委并行运转,对证监会IPO、再融资、并购重组实行全方位监察,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终身追责”。​

新一届发审委履职不久,就给出了“6过1”的审核结果,之后更是出现了“7过1”或“零通过”的罕见情形,被否企业数量一度远远超过通过数量。截至目前,第17届发审委履职后的IPO通过率仅在50%左右。而Wind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IPO的过会率则分别为89%、90%和79%。

加之第18届发审委迟迟没有落地,此届发审委已超期服役近3个月,近乎完整地覆盖了2018年全年,也将其“铁面”的发审观念深烙市场参与者脑海中。

“现在‘三过一’、‘四过一’的情况对我们来说已是见怪不怪。”北京地区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

今年一季度,监管层给出了“主八创五”的窗口指导,即“IPO新申报的企业,主板要求最近一年净利润超过8000万,创业板不低于5000万”,要求券商保荐机构准备IPO现场检查工作。此举配合发审委的高压态势,直接将IPO门槛推向新高。

“只是满足监管给出的要求肯定是不够的,IPO企业业绩高于监管标准已是业内常识。这届发审委的提问也越来越细致,不准备充分难以应付。”上述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IPO门槛收紧所带来的,是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和IPO融资规模的提升。2018年药明康德、宁德时代、工业富联等一批“独角兽”巨头的上市,直接拉高了A股IPO融资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证监会核发的103家IPO带来了1362.024亿元的融资规模,而2017年408家IPO公司累计募资规模也仅有2100多亿元。这意味着在IPO数量不足去年四分之一的情况下,2018年的IPO融资规模已超过去年的一半。

另一方面,IPO的门槛高企,也让长期以来困扰A股发行上市的“堰塞湖”现象得以缓解。

慑于IPO过会的高门槛和高否决率,众多企业纷纷选择主动撤送上会材料,成为2018年A股市场的一道独特风景。据证监会官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目前在排队的拟IPO企业为280家,相比年初的近500家企业,削减了近一半。

退市,常态化了

被“扎紧”的不仅是A股市场的入口,上市公司退市制度也在2018年得到严格执行。

5月22日,上交所傍晚突然宣布重磅消息:将终止*ST吉恩和*ST昆机股票上市。这两家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因财务状况严重不良、长期亏损,成为2018年“严格执行退市制度”背景下被淘汰的首批个股。

虽说被称为“史上最严退市新规”的《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早在2014年就已发布,但上市公司退市案例依然寥寥。直到2018年才出现实质意义上的“破冰”。监管层在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的同时进行重拳出击,严格执行退市制度。

继*ST吉恩和*ST昆机退市之后,7月,*ST烯碳成为首只因会计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而触发终止上市的股票。

同月,证监会再次修改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主要情形得到完善,证券交易所的退市制度实施主体责任也被强化。监管规定,“上市公司构成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或者其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和公众健康安全等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的,证券交易所应当严格依法作出暂停、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的决定。”

11月,沪深交易所先后正式发布强制退市新规,并启动了对上市公司长生生物重大违法强制的退市机制。中弘股份则成为第一家因股价低于面值而退市的上市公司,在退市整理期交易30个交易日(12月27日)后公司股票将被摘牌。除此以外,*ST百特、金亚科技也陆续在年内发布了退市风险提示。

停牌,不能任性了

“常态化”的不仅仅是退市制度,“不停牌、短停牌”的停牌原则在2018年也成为常态。

今年11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完善上市公司股票停复牌制度的指导意见》,这一被市场称作“最严停复牌制度”的指导意见直指停牌“钉子户”,长期停牌、连续性停牌均被列为“例外”。

在证监会的要求下,沪深两市交易所于当月公布了上市公司停复牌业务信息披露指引的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减少了上市公司可以申请股票停牌的重大事项类型,缩短了上市公司因重大事项申请股票停牌的期限,并明确了各类型重大、要约收购等停牌时间不超过5个交易日,例外事项的停牌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5个交易日。

同时,对于滥用停牌、无故拖延复牌、期满拒不复牌等行为,交易所可以采取现场检查、强制复牌等措施。

深交所相关负责人指出,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国内资本市场仍然存在停牌事由较多、停牌期限较长的问题。今年以来,“停牌避险”情形明显增多。复牌指引的推出旨在引导上市公司审慎行使停牌权利,确保停复牌功能有效发挥。

在戴上最严停复牌“紧箍咒”至今,A股已收效显著。多家停牌许久的上市公司应声公告复牌,而深市公司银亿股份则成为新规发布后首个被交易所强制复牌的上市公司。

截至12月24日,两市停牌公司数为20家,占上市公司比例仅为0.5%,创历史新低。而在新规发布之前,两市停牌率一直在10%左右,最高接近30%。

再融资和回购,松绑了

A股在2018年的疲弱走势,让监管层在强力深化改革的同时,也不得不顾及因股价下跌带来的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问题。

今年2季度以来,上市公司大股东质押触及平仓线的风险提示频出,加之美联储加息,沪深港通北上资金撤出,全市场流动性紧缩等利空消息,市场投资者悲观预期逐步放大。

到今年6月末,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A股中未解押的股票质押数量,占到A股总数量的近95%,股票质押总体规模达超过5万亿,其中甚至出现了因股票质押导致券商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案例。

为应对高悬的股权质押风险,监管层在下半年开始动用四大资管公司、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私募基金、纾困债券等各方力量来缓解这一难题。

10月22日晚间,中国证券业协会官网发文称,11家证券公司达成意向,出资255亿元设立旨在纾解股票质押风险的集合资管计划。目前参与这一资管计划的券商已扩充至42家,且已有28家证券公司共成立了31只系列资管计划和3只子计划,出资规模总计417.11亿元。

3天后,银保监会也快速作出反应,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优势,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据媒体报道,目前已有9家保险资管公司完成专项产品登记,合计目标规模1060亿元。

与此同时,四大资管公司开始加入缓解股票质押风险的队伍,公、私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纾解股权质押问题通道也被打开。

除金融机构出手相助外,缓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的纾困专项债也相继在沪深交易所上市。证监会方面公开表示,将会同沪、深交易所对纾困专项债审核建立“绿色通道”,适用即报即审政策,提高发行效率,积极发挥交易所债券市场对纾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防范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的支持作用。

参照中登数据,截至11月末,A股全市场质押股数达6406.53亿股,环比下降0.37%,打破此前延续45个月的连续增长态势。截至12月24日,全市场质押股数已下降至6371.88亿股。

除动用机构力量外,监管层也在放松回购及再融资政策,鼓励上市公司维护股价,缓解可能因股价下跌而带来的股票质押风险。

11月9日,证监会、财政部、国资委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见》,在完善上市公司回购股份规则的同时,也对回购股份给予了一定力度支持。

其中,针对上市未满一年的公司,监管层给出了“护盘式”的回购条件:当上市公司股价低于其每股净资产,或者20个交易日内股价跌幅累计达到30%的,可以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进行股份回购。

监管层同时鼓励上市公司依法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计划,并通过资管计划、信托计划等形式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此前由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和股权质押问题相互影响带来的风险,可以藉由回购股份得以一定程度缓解。”上海某大型券商分析师向界面新闻表示,回购股份有利于拉动市场交易量,稳定股价,缓解可能因股价下跌带来的股权质押风险。同时,也可帮助上市公司提升每股净资产、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

Wind统计显示,2018年以来,已有700余家A股上市公司实施回购,累计回购规模430多亿元,从回购规模来看,已接近2013年-2017年这五年的总和。

除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外,证监会还对再融资政策进行“松绑”,帮助企业为回购股份筹集资金。

11月9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进行修订。其中提出:通过配股、发行优先股或董事会确定发行对象的非公开发行股票方式募集资金的,可以将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

此前颇受市场争议的“18个月融资间隔限制”也被取消。

去年2月,证监会发布新规,要求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不到两年的时间,证监会此次即允许,“前次募集资金基本使用完毕或募集资金投向未发生变更且按计划投入的上市公司,申请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不受18个月融资间隔限制,但相应间隔原则上不得少于6个月”。

“之前18个月的再融资间隔期之所以存在争议,是因为考虑到召开公司股东大会等流程问题,实际的融资间隔不止18个月。”北京地区一中型券商人员表示,监管对再融资问题的放松也是考虑到了今年A股市场的疲弱态势,为上市公司流动性管理提供便利。

2019年的A股会好么?多家金融机构年度策略对此意见不一。但能达成一定共识的是,在监管层力图“优化交易监管,减少交易阻力,创造条件鼓励回购和并购重组”等政策面积极因素的持续作用下,A股市场的悲观情绪有望得到缓解。而科创板和注册制的渐行渐近,也让A股资本市场充满新的想象空间。

但愿,春天真的“已经不远了”。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