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票房神话到烂片集中营,青春片这六年都发生了什么?

“那个时候行业流传着一句话,不知道投什么的时候就投青春片。”

文 | 张颖

编辑 | 吴燕雨

聚焦青春成长故事的电影《狗十三》已上映6日,尽管一周之内票房还未突破3000万,但也将青春片这一曾在五年前突然爆发、又迅速没落的电影类型重新带回到观众的视野。

2013年,一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横空出世,成功攫取7.19亿票房,成为国内影史上票房最高的青春片。《致青春》的出现给了那些长久以来不能在电影中回望、缅怀青春的观众们一个情感出口,在引发怀旧潮的同时,也因6000万投资、7亿多票房的投资回报将以小博大的“青春生意”带给了市场。

国内影史上票房最高的青春片

“那个时候行业流传着一句话,不知道投什么的时候就投青春片。”一位长期从事青春片营销工作的业内人士告诉毒眸。《致青春》后,《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和“小时代”系列等青春片扎堆立项、拍摄,这些豆瓣评分仅5分的“烂片”都能轻松收入超过5亿的票房。由于小投资大回报的“青春饭”吃起来毫不费劲,资本愈发青睐青春电影市场。

到了2015、2016年,于《致青春》时代拍摄的青春片们集中上映。它们按固定“套路”出牌:买文学原著改编、请当红流量明星主演,用出轨、车祸等元素填充着剧情。这一时期的青春片数量众多,在票房上头部影片也能保持在3、4亿左右,但狗血的剧情和同质化的内容逐渐消耗了观众的新鲜感和信任,青春片开始被贴上“烂片“的标签。

“烂片”轰炸的后果非常明显:2017年全年没有一部票房过亿的国产青春片,票房最高的《闪光少女》只有6485万的成绩;相反,泰国青春片《天才枪手》在内容上创新、关注考试作弊,最终收获2.71亿的票房。

到了今年,市场似乎重新“回暖”,但从影片表现来看,观众们不再只为穿着校服、谈着恋爱的青春片买单。一批关注亲情、校园霸凌等内容上“独辟蹊径”的青春电影正在被市场接受,如《快把我哥带走》收获3.75亿票房、《悲伤逆流成河》3.57亿票房。

六年的时间,经历了从到达顶峰的“热”又跌入低谷的“冷”之后,青春片还能拉回观众、找回“青春”吗?

狂热年代:青春片集体掘金,20部票房轻松过亿

不同于科幻、武侠、恐怖片等有着明确定义的电影类型,国内对青春片的定义较为模糊。在好莱坞类型片体系中,青春片的核心在于围绕着亲情、爱情、友情和对自我的发现、挖掘、实现,讲述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困境和解决过程,故事情节的建构迎合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独特趣味。

在国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第六代”导演的崛起,出现了如贾樟柯“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等青春题材电影,使得青春片在当时成为一种电影类型,代表作频出。但进入21世纪后,国产青春题材电影便罕有爆款诞生,虽然也有《山楂树之恋》等青春题材电影,但内容更符合50、60后观众的青春记忆,难以在年轻观众群体中引起共鸣。

《阳光灿烂的日子》

直到2012年1月,台湾青春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在内地上映,尽管7000多万的票房成绩并不算特别高,却引发了观众对青春里美好感情的热烈讨论:女主的名字“沈佳宜”成了当时的初恋代名词,观众用“我也很喜欢当年那个喜欢你的我”的台词怀念年少时的自己,大街小巷都回荡着主题曲《那些年》的声音。

“那些年错过的大雨~~”

同年三月,《致青春》趁着“那些年”的青春之风顺势开拍,并于2013年初上映,7亿的票房让它至今都无法在票房上被超越。而不同于《阳光灿烂的日子》《山楂树之恋》等距离80后的青春记忆较远的电影,《那些年》和《致青春》所讲的故事、还原的校园场景恰好符合80后观众的青春。“观众实际上是在借电影缅怀自己逝去的青春,《致青春》的出现正好给了观众怀念的机会。”造梦机影视传媒公司创始人刘军对毒眸说道。

这一阶段,80、90后已经成为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军,长久以来,他们缅怀青春情绪的情感在电影市场找不到出口,《致青春》的出现正当其时地填补了这一题材的市场空缺,观众对这一题材的新鲜感助推其成为当年票房榜第三名。

“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

除了观众追捧,其6000万的小投资、7亿票房的高回报也让市场看到了青春片的商机。当时,电影行业掀起了狂热的跨界投资浪潮,而青春片由于低成本、短周期、高收益的特点,成为“外行”眼里的“只赚不赔”的生意。“在电影行业投资热的那几年,青春片因为制作周期短、投资回报率高的原因,成为‘热钱’的选择。”上述营销人士对毒眸说道。

资本入局后,于“致青春”时代扎堆拍摄的青春片纷纷于2014、2015年上映,他们评分不高,却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2014年《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上映,虽然豆瓣评分仅有5.3分和5.8分,但也收获了5.89亿和4.56亿元票房;2015年,《左耳》和《栀子花开》票房分别4.85、3.79亿,但豆瓣评分却只有5.4和4.1分。

2015、2016两年的青春片罕有评分及格的影片

虽然成为了资本宠儿,但清一色的低评分,让青春片开始与“烂片”划了等号。究其原因,这一时期的青春片内容同质化严重,均打着怀旧青春的旗号,场景、环境多还原上世纪末的时期,内容上则都采用相似的恋爱、堕胎、出国分手等恶俗的套路。这种负面评价,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摆脱。

到了2016年,青春片仍不改着“烂片”姿态:7部票房过亿的青春片中,5部豆瓣评分在6分以下,票房最高的《致青春2:原来你还在这里》(票房3.37亿)只有4.1分。即便如此,这些影片的票房仍可轻松过亿,这其中,流量明星“功不可没”。

回顾当时的青春片,除了极少数由新人演员担任主角外,大部分由吴亦凡、杨幂、韩庚等具有高人气和庞大粉丝群体的偶像挑大梁。当时,一批在海外发展的偶像回国,粉丝经济崛起,这一时期的青春片成了他们纷纷触电大银幕的尝试。流量明星的参演,让青春片受到粉丝们的追捧、成为票房的保证。

《致青春2:原来你还在这里》

尽管这些明星因在电影中的演技不过关而饱受诟病,但“偶像”在当时已经成了青春片的票房“良药”。“那个时代比较吹捧流量明星、迷信IP,加上各种炒作甚至是忽悠,让一些质量不是很高的青春片也能获得很高的票房。”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在接受毒眸采访时说道,“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2013至2016四年间,“小时代”系列、“致青春”系列,加上小说改编的《匆匆那年》《左耳》等,及《同桌的你》等老歌IP改编的青春片们集体出现,四年间出现了多达20部票房过亿的青春片。他们用漂亮的票房成绩造就了青春片最火热的时代,也助力着当时电影总票房的增长。与此同时那些赚了钱但内容没诚意的片子,也一步步瓦解着观众对青春片的信任和期待,青春片等于烂片的负面口碑已经奠定了其走向衰亡的基调。

旧套路失灵、青春片如何继续生产爆款?

就在市场因2015、2016年青春片的表面繁荣而充满信心,继续布局挖掘着青春生意的可能性、等待新爆款的诞生之时,2017年的青春片市场便急转直下。

2017年全年,青春片票房成绩整体大下滑:票房破亿的影片数量为零,全年上映的国产青春片中,票房能过百万的也仅有11部。其中,票房排名前三的《闪光少女》《李雷和韩梅梅》和《青禾男高》只收获了6485万、4071万和3040万的成绩。头部影片都如此惨淡,其他青春片的境遇更是可想而知,《我们的青春不怕疼》、《我的青春你来过》等票房仅有几万、十几万的青春电影比比皆是。

青春片市场曾经的“头号玩家”们在这一年也表现不佳:曾打造出《匆匆那年》和《左耳》等“爆款”青春片的光线影业,其2017年7月上映的《秘果》也仅以795万的票房成绩惨淡收场;

出品过“小时代”系列的乐视影业于当年十一档上映《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但因在“市场原因导致票房失利,辜负了影片应有价值及主创团队心血”,决定于10月8日紧急撤片,最终该片的票房停留在882万。

《那一场呼啸而过的青春》撤片声明

事实上,2017年“惨淡”的苗头在2016年就已经显现:尽管当年有7部票房过亿的影片,但冠军影片《致青春2:原来你还在这里》3.37亿的票房成绩已经无法与第一部的7亿相提并论。

从业者们觉察到了这种“危险”,资本对青春片的热情青睐逐渐退去,立项、拍摄的青春片数量随之减少,这也加速了青春片在去年的骤冷。

出轨、车祸和留学的“旧套路”不灵了,观众对新鲜内容的需求却给青春片带来重生的可能。

在《秘果》只收获700多万的惨淡票房时,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另辟蹊径的青春题材:2017泰国电影《天才枪手》以青春中考试和作弊这一细小的内容为关注点,属于聚焦现实、反映青春期里纠结和迷茫的“新鲜”类型,在国内取得2.71亿票房的亮眼成绩, 也给了国内从业者一些除校园恋爱之外的新思路。

将青春片拍成谍战片的《天才枪手》

同样,今年的两部高票房青春片成功的秘诀也正是在于“新鲜”。《快把我哥带走》以青春片少有的兄妹之间温暖的亲情引发观众的共鸣,最终揽入3.75亿的票房;票房排名第二的青春片《悲伤逆流成河》则选择表现以往青春片中少有的校园霸凌问题,由此展现成长过程中的痛苦,引发社会对校园暴力这一现实问题的关注。

“青春片作为一个类型,还是要提倡一种现实主义精神,要对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和人性有所关注和探讨,这样才能跟观众形成良好的沟通,找到情感上的共鸣。青春片只有类型上不断拓展和创新,才能重新找到观众。”饶曙光告诉毒眸。

《快把我哥带走》海报

随着近年来电影市场主流观众群体的变化,曾让80后们重回青葱岁月的青春片已经无法引起新一代90、00后观众的共鸣,对于这些“新观众”来说,像《天才枪手》《快把我哥带走》这类带有冒险、亲情的新鲜题材,跳出了《匆匆那年》和《同桌的你》等青春片分手、堕胎和出国的“旧”套路,选择侧重表达真实、温情的青春成长之路,更能被新观众买账。

《狗十三》的“扎心文案”

从今年青春片票房“回暖”的迹象来看,年轻观众对于青春片还是有期待和需求的。只是青春片曾有靠流量明星和俗套狗血的内容而肆意消耗观众信任的“前科”,如何在新时期重新找回其庞大的观众群体、诞生新的“爆款”,并非易事。

“现在电影已经进入到质量为王的时代,单纯靠IP、流量明星和炒作在很大程度上失效了,只有高质量的青春片才能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得到观众长久的追捧。”饶曙光说道。

对于六年间大起大落的青春片而言,想找回“青春”、拉回观众,或许也逃不开新时代下电影市场“内容为王”的潮水方向。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