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识别很新鲜,但独立音乐电台emo要讲的是另一个故事

界面新闻   2015-04-08 02:01
作者:我是老红啊 ·

老牌独立音乐电台网站“落网”最近以一种新鲜的姿态出现在了大众面前,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忠实于“小众”的独立音乐听众,这次“落网”推出了一款可以识别情绪的音乐app,即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来判定你的情绪,从而向你推荐与该情绪匹配的音乐。

听上去很炫。的确,音乐与情绪是相关的。牛津大学音乐研究教授Juslin和Sloboda早在其主编的专著Music and emotio中指出,音乐会影响情绪的变化,同时情绪也会驱使你去聆听相应的音乐。

但“这些道理我都懂,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根据实际操作和各应用下载渠道的用户反馈,emo的情绪识别似乎并没有那么精准,或者说,压根就不准。但这无法减少这款新鲜产品所带来的惊喜感。

首先,在登录方式上,emo除了传统的社交媒体(QQ、微信、新浪微博)关联登录,还采用了“一登”提供技术支持的刷脸登录。这种“刷脸”识别登录的方式明显比情绪识别要准确得多,但这种准确度是相对于同一手机而言,有用户表示一旦换了一台手机便无法识别登录。经笔者测试,这种现象确实存在。(通过iPhone 6刷脸注册,注销后通过iPhone 4s以及安卓机均无法识别登录。)不过,采用这种多机测试方式登录的用户毕竟是少数,从一开始就让用户进入到“面部识别”的心理场景并连贯引入到情绪识别的音乐推荐,这种设置方式减少了用户的连续操作成本,缩短了注册、登录和直接产品体验的时间,同时让用户保持了一套连贯的产品认知体验。

其次,在操作和界面上,emo均采取了“极简”的设计风格。emo所有与产品功能相关的操作都只在两步操作之类即可完成,而且只选用了向左、上、右、下四个方向的手势,分别代表着切换、目录、暂停和收藏/分享。对于前文提到过的情绪识别不准的问题,emo的解决方案是用户可以通过左下角的表情按钮来选择符合自己当前情绪的音乐。

如果仅仅是做的这步就此打住,emo顶多又会是一款“过把瘾就死”的app了。尽管存在着识别不精准的问题,但emo在每个情绪标签后所匹配的音乐确实能够给你惊艳后留下来的理由。落网的负责人向媒体表示,emo所匹配歌曲是通过提前在乐库里为每首歌打上对应的标签,歌曲上的很多标签是由落网用户提交的,再由志愿者进行审核,只有一少部分由编辑提交。这也是落网这个团队组建起来之后一直采用的工作方式。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刷脸登录还是情绪识别,这两种方式更多承担的只是产品噱头和传播功能,毕竟要在早已“腥风血雨”音乐播放app市场里杀出一条血路需要有一个安身立命且足够吸引用户的引爆点,而大多数用户也会在初期选择为产品的新奇而买单。但在新奇之后呢?通过“落网”积淀下来的大量高质音乐来留住用户,这些音乐都是你平时很难听到但品质优异的独立音乐,这才是emo的核心竞争力。“尽管不准,但真的很好听啊!”类似的评论在Apple Store还有很多。

在未来,emo的玩法兴许会更加丰富。根据emo“刷脸”功能的技术支持“一登”所给出的信息,在每一次刷脸后,除了可以获得emo所使用的“表情”结果外,软件还做出了年龄、行不、颜值、微笑值等判断,并通过算法对其中的一些结果进行打分。如果不考虑产品过“重”的话,加入这些功能的emo将更具有社交属性。目前,基于兴趣的独立音乐社交已有“Pogo看演出”这类的产品,再加上情绪的标签、高质量的音乐以及“落网”十多年来积攒的口碑,这种细分的社交方式无疑是让人期待的。不过如何平衡这种功能上的延续与“落网”移动端产品的冲突以及音乐版权的授权则是团队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