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13亿元到2688亿元,四十年东莞消费总额增长千倍

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东莞消费市场逐渐成熟、商贸流通日益畅旺的40年,东莞市消费总量不断提升,市场更加多元化,需求日益升级,向着满足市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目标稳步前进。

作者:黄锐

东莞每10个人就拥有3台汽车,全市汽车保有量位居全省第二;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才2亿元出头,到2017年已有2688亿元,增长超过千倍……来自东莞市统计局的报告显示,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东莞消费市场逐渐成熟、商贸流通日益畅旺的40年,东莞市消费总量不断提升,市场更加多元化,需求日益升级,向着满足市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目标稳步前进。

规模突破 2015年消费总额突破2000亿元

1978年,改革开放起步,东莞消费品市场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商品既定,凭票供应。

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总额”)仅有2.13亿元,局限于食品、衣服、手表等生活必需品,规模小,渠道单一,货源紧缺。

上世纪80年代后,国家实行物价改革,商品流通逐渐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1986年,我市社零总额突破10亿元;1995年,全市社零总额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09年突破1000亿元;2015年跨上2000亿元台阶,达到2184.70亿元。跨越不同量级经历的时间越来越短。

同时,东莞也形成了民营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并存的发展局面。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商业网点58.15万户,其中非公经济网点数比重高达99.8%,比1979年提高94.3个百分点。

此外,全市简单的集贸式市场,也逐步发展成专业程度高、功能齐全、辐射范围广、商品种类丰富的交易市场体系。截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集贸市场、专业市场650个,全年实现商品成交额1116.77亿元,比2008年增长6.1倍。其中,年成交额达30亿元以上的市场9个,信立农批、大京九塑胶市场、华南塑胶城更是逾百亿。

需求升级 东莞每10人就有3台汽车

在改革道路上,东莞消费品市场从短缺、限量逐步向商品品种繁多、供给充足发展,消费需求由卖方转向买方,商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手表、自行车,到彩电、冰箱、空调,最后升级为手机、电脑、汽车、住房,由满足基本需求型逐步向高档型和享受型消费阶段转移。

其中,汽车成消费升级主打商品。2017年,我市限上单位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620.23亿元,比2001年增长112.8倍,年均增长34.4%,高于同一时期限上零售额年均增速8.7个百分点。

截至2017年底,全市汽车保有量已高达262.76万辆,是2001年的14倍之多,在全省排第2位,仅次于深圳。平均每百人拥有量,也由2001年2.8台上升到31.5台,即每10个人就拥有3台汽车。

同时,住房消费也日益升温。2017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799.46万平方米,销售额达到1349.22亿元,比2004年增长21.8倍,年均增长27.2%。住房需求的增加也令建筑及装潢类、家用电器类和家具类商品销售额高速增长。

业态创新 去年全市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超三成

近年来,多元化的经营格局、多样化的流通模式逐步形成,居民消费观念与习惯由基本生活消费向高档消费、出行消费、假日消费、绿色消费、网络消费过渡,诸多新兴业态也随之蓬勃发展。

其中,网络零售的快速增长,正极大地改变着我市消费品市场整体发展格局。2015年底,大型网购平台京东分网点落户东莞,扩大了东莞电商的发展规模,拉动全市限上网络零售额直线上升;同时,沃尔玛、天虹、苏宁云商、盛世商潮等传统大型企业也积极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模式,促使东莞网上消费市场加快发展。

2017年,东莞限上批零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销售额27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实现互联网零售额159.57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占限上零售额12.4%。

另一亮点则是城市商业综合体异军突起。包括万达、万科等多个知名品牌在内,诸多综合体聚合了零售、餐饮、娱乐、文化、教育等多种服务功能,逐步成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模式、零售渠道的新生力量。2017年末,东莞符合统计标准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共21家,占全省数量的13.5%,总客流量1.38亿人次,全年实现销售额(营业额)69.88亿元,比上年增长25.7%。

来源:东莞日报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