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太空产业格局,火箭发射要提供“专车”、“拼车”业务了

商业航天产业将逐步成为“看得见应用、看不到技术”的成熟产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着航天技术成果广泛走进百姓的生活及生产的各个方面,商业航天产业将逐步成为‘看得见应用、看不到技术’的成熟产业。”9月26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第四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表示。

他提到,商业航天产业将有力推动航天工业领域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近年来,国内外商业航天企业在卫星定位导航、空间地理信息应用、天基互联网与物联网、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太空制造、太空农业、太空采矿、太空能源、太空旅游、太空医学等新产业也在逐渐兴起。

“未来3-5年间,中国商业航天将取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全球商业航天产业也将形成新的格局,航天产业的多边合作、全球化发展将成为新常态。”高卫红强调。

航天科工总工艺师符志民也表示,新兴太空产业活动在中远期维度上将呈快速增长态势,有可能重塑太空产业格局,并将对未来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产生变革性影响。

符志民指出,随着商业发射服务需求的增加以及低成本运载系统、新型卫星平台等航天器研制的推进,太空基础产业领域的盈利空间将不断扩大。近期看,太空产业的赢利点主要来自太空运输和卫星应用。

目前,航天科工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航天科技)均提出了自己的商业航天项目发展计划。

航天科技宇航部部长尚志在论坛上介绍称,未来三年,航天科技将在发射服务、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等领域,陆续开展商业实践探索,重点推动运载火箭海上发射、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等项目。

在商业发射服务上,航天科技将向国内外商业用户提供全方位的长征系列火箭商业发射服务,还将根据不同用户需求提供专车(专属定制)、拼车(组团发射)、顺风车(搭载发射)服务。在卫星应用产业上,航天科技也有了整体部署。

航天科工去年提出的“五云一车”工程也在持续推进。截至目前,“飞云”工程完成了高空太阳能无人机研制,正在开展飞行试验;“快云”工程完成了临近空间浮空器样机研制;“行云”工程和“虹云”工程各自完成了商业公司组建,其中“虹云”工程技术验证星计划年内发射,开展在轨试验;“腾云”工程已实现组合发动机模态转换国内首次飞行验证,飞行列车工程也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快舟火箭则将在近日执行商业发射。

据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查全雄介绍,公司已经签订了15单商业航空发射订单,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计划在年内完成两次商业发射。

他表示,快舟一号甲的发射成本为500万美元,在轨运载能力为200千克,成本已达到了较低水平。后研发的快舟十一号的发射成本将实现进一步下降,约为1万美元/千克。

多位参会的民营火箭企业管理者均表示,近年来,商业航天的发展环境已有了较大改善。

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张琦在演讲中表示,2018年以来,中国商业航天在政策方面的风险已有所缓解,但民营火箭企业的商业模式还在探索中,企业仍需更多努力。

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舒畅则对未来持不太乐观的态度。他认为,如果不能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众多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将面临“C轮死”的危机。近期资本寒冬的到来,也将提高企业融资难度。

本次论坛期间还举办了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项目签约活动,共签约项目22个,涉及金额超500亿元。其中,航天科工二院所属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公司与武汉市新洲区、华夏幸福基业共同签订武汉卫星产业园项目合作与投资协议,项目投资约25亿元,各参与方计划打造中国“卫星智能化、规模化生产基地”。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