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最高领袖方济各在掌管罗马教廷的5年中,凭借其亲民幽默的个人魅力和积极有效的外交策略建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望。但眼下,随着德国等国接连爆出教会性侵丑闻,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方济各及整个管理机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9月18日,德国《明镜周刊》报道了一份涉及德国天主教会内部性侵的调查报告。报告由德国主教会议委托曼海姆大学、海德堡大学进行,涉及1946年到2014年间全德27个教区神职人员的38156份档案。结果发现,共有1670名神职人员涉及性侵,受害儿童3677名。9月22日《明镜周刊》进一步披露了更多具体信息。
冰山一角
完整报告尚未通过官方途径披露,即将通过德国主教会议正式发表。但仅现有数据就足以震动整个德国社会。最左的饼图为受害儿童年龄分布:51.6%当时不足14岁,25.8%超过14岁,剩下不可考。中间的饼图描述了性侵发生的地点:52.8%在神职人员家中,45.8%在教堂内。最右饼图则显示,25.2%的事件发生在告解过程中,24.3%发生在教会的日课上(天主教的一种礼仪模式,主要内容为诵念或唱咏祷词及圣诗)。
另外,这些案件有六分之一涉及强奸;性侵者的平均年龄是40岁;四分之三的受害者和性侵者事前就在教会中熟识。
这些已被披露的数据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由于教会保密协议的缘故,调查人员本身无法得到原始档案,所有资料都由教会提供,因此无法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已有证据表明,涉及调查的至少两个教区涉嫌故意篡改并销毁档案。
即使按已披露的1670名涉案神职人员来计算,性侵事件在神职人员中的发生比例也高得惊人。另外平均每25名神职人员中就有至少1人涉及性侵儿童。
事实上,不论是从确切的报道,还是多部根据臭名昭著事件而改编的影视资料都可以看出,关于全球天主教会性侵儿童的新闻都由来已久。然而如此大规模,涉及人数之多,却是欧洲首次。2004年,由美国主教会议委托调查的《约翰·杰伊报告》显示,1950年到2002年间发生了10667件性侵案,牵涉4392名神职人员,占同时期美国天主教会神职人员的4%。其中,调查波士顿天主教会性侵案件的纪录片《聚焦》获得了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在澳大利亚,根据皇家调查委员会2017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1950年到2010年间,共有4440人声称是教会性侵的受害者,实际遭到指控的神职人员有1880人,相当于同时期天主教会神职人员的7%。
21世纪以来,几乎所有主要国家都爆发过天主教会性侵的丑闻:阿根廷、爱尔兰、比利时、菲律宾、肯尼亚……遍布五大洲。这些事件也导致前两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和本笃十六世公开道歉,并谴责各个教区的不当处理。舆论猜测,本笃十六世之所以主动请辞,很大原因在于他自认无法妥善处理教会中层出不穷的娈童案件。
作为当今世界上人数最多、影响最广的教会,天主教共有多达13亿教徒,对比之下,新教仅有3亿左右教徒,东正教徒不足2亿。另一方面,由于基数大,天主教性侵案件比例也比其他教会高。在1987到2003年间,美国共发生838例新教性侵案件,而同时期天主教会类似案件却超过3000例。
事实上,天主教会的传统、组织形式以及戒律是性侵频发的主要原因。教会传统上选用少年担任助祭,而一般助祭都会由教区神父从日课的学生中挑选。日课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的存在也使得司祭神父和学生有了大量独处时间。涉案的神职人员大多就任于教会学校、教会医院等便于与少年接触的机构。
教会学校普遍存在于欧美教育体制中。统计资料显示,在德国的所有私立学校中,天主教会学校的比例占到了46%,天主教会是德国最大的私立教育提供者。相比之下,新教学校在德国私立学校只占18%。而在美国,天主教会学校也占到了私立学校的42.5%,远高于新教学校或其他宗教支持的学校。
根据圣经马太福音和科林斯书(哥林多书)中关于“神职人员不能因婚姻而沉湎于肉欲“的记载,天主教会神父严格遵从单身制。相比之下,新教牧师并没有必须单身的规定,而东正教神职人员则在体制上区分独身(黑神品)和结婚(白神品)不同系统,除了主教和牧首其他神职人员均可由已婚人士担任。
系统性弊病
在天主教会,性侵不仅仅发生在基层。根据德国《时代》周刊的研究,仅就已有的德国天主教性侵嫌疑人员样本,涉案神职人员中的1441名(86%)属基层,剩余14%担任高级职务。而《明镜周刊》的报告也显示,德国5.1%的天主教教区神父、1%的天主教教区执事涉及性侵案件。同样可以佐证这一结论的还有来自瑞士主教会议一份2010年到2016年教会内部报告(见下图),报告中,有113件性侵案件涉及司祭神父,而涉及到普通执事的案件数量仅为前者的一半。有分析称,这些数据背后的原因,或许与1957年教皇庇护十二世改革,宣布执事不再执行单身制不无关系。
教会性侵案件迷雾的另一重在于教会的包庇态度。根据《明镜周刊》的报道,多数涉案人员都没有被严肃处理。在收到举报后,教会并不会第一时间报警,而是出于保密和自保的目的选择对涉案人员进行心理治疗和评估,最后的处理方式一般是低调地将涉事人员调离教区,而新教区并不会知晓其案底。举报材料都会被锁在原教区的档案室中,只有教区主教才能查阅。同时,很多教区会避免在档案中使用“强奸”等词汇,而使用“亲密的接触”或者“抚摸”等说法。在1670名涉案神职人员中,仅有566人受到了教会处分,其中大部分仅被警告,然后被撤销指控。更让人愤慨的是,其中的164名(约占9.5%)事后还得到了升职。
教会的势力还体现在影响司法程序上。德国《时代》报道称,被告为天主教神职人员的案件,司法中止率远超过正常比例。原因往往是案件已过有效追溯期或者取证困难。在教会神职人员中,司法中止的比例为67.1%。而在性侵高发的学校或者体育组织中,该比例为20.5%。涉案神职人员最终被判刑的比例也低于平均值:30.9%,其他人群为67.9%。
不仅仅在德国,对于神职人员涉案事件,各国的教会和司法系统都更倾向于息事宁人。2002年《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报告显示,波士顿教区对于250名涉案神职人员的处理方式仅仅是更换教区。《约翰·杰伊报告》显示,1950年到2002年全美4392名被起诉的涉案神职人员中仅252人获刑。
《约翰·杰伊报告》发布并引发关注后,《华盛顿邮报》统计了那之后十年美国天主教会性侵案件。结果显示,尽管类似案件数量开始下降,但大部分涉案人员依然没有得到处罚。美国教会共计支付了超过26亿美元的赔偿,其中75%用于庭外和解。2004年到2013年,因性侵指控而被剥夺教籍的神职人员不到30%。这个比例也与德国《明镜周刊》披露的数字吻合。
随着人类生活现代化和科学的进步,即使是在欧洲老牌天主教国家,保持虔诚宗教信仰的人数也逐年递减。例如自两德统一以来,天主教徒人数一直在减少,1990年全德共有2800万信众,占总人口比例的34%,到了2017年,该数字降为2300万人,占总人口28%。尽管如此,教会依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政治精英层面,长期执政的基督教民主联盟传统上就是一个天主教、男性为主的政党。而在普通教众的日常生活中,周日的礼拜活动依旧是他们社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对于罗马教廷而言,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就性侵丑闻对教会内部进行系统性改革,从制度和组织方式上减少性侵发生或许是刻不容缓的。就任教皇之前,方济各曾是枢机中第一个站出来大声谴责娈童丑闻的,如今面对笼罩在梵蒂冈上空的这层迷雾,他将如何带领信众寻得光明?
(本文作者陈英为界面新闻德国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