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导演冯万里:明星话语权过大是“阴阳合同”产生的原因

上大学时,他因为喜欢表演到北影厂当群演;工作后,他为了当导演,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强烈反对,辞去外交部的工作到电影学院考研;估计是电影学院仅有的考了三次考上两次仅读了一次的“奇葩”研究生,如此折腾,仅仅因为他当时只想上导演专业,冯万里说,“后来等我进了电影学院才发现,不学导演专业也可以当导演啊!”

文/张伟

9月21日青春功夫喜剧《极品师徒》将在全国上演,近日,借剧组主创团队在西安曲江太平洋影城举办媒体见面会的机会,界面新闻陕西记者对该片导演冯万里进行了专访。

混迹影视圈的第一句台词是“啊”

界面陕西:冯导,看你的简历,既有演员的经历,又有导演的经验,你是怎么样定位自己的?你最喜欢自己的角色是导演还是演员呢?

冯万里:最初的梦想就是做一名演员,我是从小山村出来的,那个时代怀揣明星梦想被看作是不务正业,家里人也不支持我,因为高中时,学习比较优秀,算是班上的尖子生,当时想学表演,但是啥艺术院校都不知道,就知道有个北京广播学院,但在山东思想那么传统的地方,当得知我想要报考北京广播学院时,上到校长、老师下至班长组长连同父母亲友把我一顿批,都说那是正经学生去的地方吗?最后无奈也就先选择了传统道路,本科考到了中央财经大学,但是艺术的梦想仍无法割舍。于是,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就经常跑到中戏去蹭课;大三大四去北京电影学院蹭课,同时我还到剧组去做群众演员,一是因为喜欢表演,二是我当时一天只有4块钱的生活费,在剧组演一天戏不但能赚20块,还能领盒饭,盒饭里还有鸡腿。那个年代,鸡腿对于我们这种从农村考出来的穷学生而言,简直就是天味!后来,我不但自己去当群演,还带着中财的其他一些同学一起去。

今年因为我们中财同学本科毕业20周年聚会,大家最怀念的就是当时的鸡腿。群众演员作为电影产业链最低端的群体,其实真的很可怜,被副导演呼来喝去。我清楚地记得我饰演的第一个有词的角色就只说了一字“啊”!就为了这一个字的台词“啊”,大家也是挤破脑袋,为了完成这一个“啊”,我竟然设计了五种不同的语调。当时确实太渴望这样的机会,因此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挖空心思地去想怎么表演好。当时也和其他群演聊过,很多人都是为了好玩或者是混口饭吃,但我是有明确目标的!后来,随着参加的角色越来越多,我发现当群众没有前途,而且即便是做了演员,也并不能完全表达自己,如果想清楚地去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思想,就必须要做导演!

界面陕西:为什么研究生才去北影读导演?本科的时候开始不是更好吗?

冯万里:一开始在老家都不知道还有北京电影学院,后来到了北京,在中财读本科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资深电影人周传基老先生,他告诉我可以跨专业考电影学院研究生。我一开始想考表演专业,但是撒了无数泡尿照了照自己后,觉得还是自惭形秽,就还是选了导演这条路,起码不用拼颜值咱就还有机会。1998年中央财大毕业后,其实我已经考上了电影学院的研究生,但是因为上不起,就选择先去了外交部工作。三年后,在快要被提拔的节骨眼,我实在不能再漠视内心的召唤,辞去了公职,拿着工作三年积攒的三万五千块钱决定再考电影学院,当时面对的不仅有家人的强烈反对,还有完全未知的陌生前程,基本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没生过来,名落孙山,一下崩溃,差点没绝望到自杀。好在我这个人总是不服输,缓了两个月后,决定继续拼,考学考不上就混剧组,没想到混到第二年,就有了一个独立执导胶片电影的机会,结果这年却阴差阳错又考上了电影学院研究生,又面临上学或排戏二选一。命运有时就是这么弄人,后来就放弃了导戏选择了先读书,反正想早晚还有导的机会,而学习就这一次,只是当时没想到,此前自己从群演到财经的这些经历居然后来都发挥了作用。不懂经济的演员绝对不是一个好导演!做过演员,能清楚的知道演员在想什么;懂经济,在做导演的时候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把制片人的每一分钱花到刀刃上,适应市场的需求!

每次和王全安快要“分娩”的时候就离开了

界面陕西:你对陕西电影和陕西影人熟悉吗?

冯万里:我与陕西电影和陕西影人是有不解之缘的。这段缘分有十年之久。我曾多次与陕西导演王全安合作,西安就是我当时心目中中国电影的圣地。也许和王全安导演呆的时间长了,很多人都说我们俩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为此我还特地刮掉了胡子。

王全安导演的《纺织姑娘》到《白鹿原》,我作为执行导演都有参与,但是有点可惜,每次到正式开拍的时候,我都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剧组。 

界面陕西:第五代、第六代中国导演中陕西影人一直是中流砥柱,但是为什么之后,陕西导演好像后继无人了?

冯万里:中国的第五代导演中,有张艺谋、顾长卫这样的领军人物,中国的第六代导演中,有王全安这样的优秀代表,但是七零后、八零后的陕西影人确实乏善可陈。

中国第五代导演强调宏大叙事,文人情怀较重,胸怀拯救国家社会和人民的一腔热血,作品通常更偏于冷峻思考,所以可能会离实际生活和趣味性远一点;第六代导演着眼平民视角,擅长微观叙事、记录风格,讲述最接地气的老百姓的市井生活,用生活中的琐事来阐释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一种不可言状的淡淡的无奈。当然第六代导演形成的这种叙事风格也和他们所面临的审查环境有关,因为很多情怀不能直抒胸臆,所以才会采取借喻或者隐喻的手法来委婉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呼喊。

陕西影人在第五代导演中非常的耀眼夺目,第六代中王全安也属于中坚力量,从第六代导演之后到今天,你很难再看到陕西电影导演的身影,那是因为时代变了,叙事方式和风格也变了,从第五代的宏大叙事的俯视到第六代客观观察的平视再到今天娱乐消费时代的服务与迎合,叙事心态的改变也改变了导演的思维模式的改变。

界面陕西:那你认为是叙事心态的改变导致了一大批导演无法适应目前趋势,因此才被市场所抛弃吗?

冯万里:我花了十年的时间去学习研究北影的经典叙事理论,但是当我走向市场之后却发现处处碰壁,我又不得不用了几年的时间痛苦地去试着放下我在电影学院里学到的东西。电影学院教授的那种经典叙事理论确实与现实商业社会的需求发生了强烈的碰撞。电影学院准确的名称其实应该叫电影艺术学院。中国没有一个商业电影学院,但是从学校出来后,我们遇到的都是商业语境。每一个投资人都会和导演讲,不要和我讲艺术,我要的是保本、我要的是票房!但是因为我是学财经的,我还做过财务总监,因此在这种商业体系中,我还算能够适应这种语境与要求,我现在与投资人通常是用经济的思维在沟通,而不是用艺术的思维在沟通。而由于历史的原因,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中,很少有人有市场意识,他们内心里还是完全艺术至上甚至艺术唯一的。

艺术最终还是要回到为人民服务,但是很多导演只是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不管老百姓能不能看懂,只要抒发了自己就好, 看懂看不懂不要紧,只要拿到了奖就好,但是中国目前大部分的人民是普通老百姓,他们还是需要大众消费文化。作为电影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和责任领先一点点地去引导他们的欣赏水平,但是如果领先得太多,老百姓跟不上你的步伐,就会抛弃你。所以必须在艺术追求和老百姓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陕西导演出现青黄不接,这不是陕西一地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电影中国导演面临的问题,因为很多导演拍摄的东西远离群众所需,无法体现老百姓的内心诉求,他们作品又怎么能够引起老百姓的共鸣?老百姓不进电影院,票房又从何而来?

没有巨大的利益输送,哪会有“阴阳合同”滋生的土壤

界面陕西:最近娱乐圈爆出“阴阳合同”,这种现象你是怎么看待的?

冯万里:阴阳合同”其实是中国当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出现的一个阶段性副产品,我觉得阴阳合同不止在影视圈,可能很多行业都会存在,只有涉及到巨大的利益输送和税收问题,很容易让相关方采取阴阳合同这种方式来逃避责任和义务。比如一个老百姓每个月赚五六千块钱,他可能就意识不到缴纳的税额,但是如果你拍部电影或者电视剧赚了八千万甚至一个亿,那要缴纳的税额是非常惊人的。有些明星之所以会逃税还是因为违法成本太低,如果采用不正当的方式可以逃避一千万甚至两千万的税,这个诱惑是非常大的,他们的内心一定会有动摇,我要不要去尝试一下?过去一个5000万的合同,如果完全依然纳税,差不多得2000万,相当一大笔,但是如果做成一千万的合同,其中四千万的收入都不用纳税了,这种诱惑太大了。

这些年来中国的电影市场繁荣了,明星话语权过大,片酬过度膨胀,也是阴阳合同”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咱们中国的税收制度还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中国人的契约精神也是相对缺失的。中国的社会主义走到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很富足了,但是思想觉悟却没有完全地与物质文明匹配。一段时间,煤老板成为了暴发户的代名词,他们面对突然的暴富,精神迷失了。法制建设、精神建设、合规建设方面都没有跟上物质建设的步伐。刚刚开始,酒驾也是屡禁不止,最后酒驾入刑了,酒后开车的陋习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我们国家的监督力量有限,监督体系不能充分跟上,才给了阴阳合同”滋生、发展、猖獗的土壤!但是我相信,这些问题最终会解决,只是一个迟早的问题!

丝路电影节为陕西文化提供了一个穿越升级的平台

界面陕西:《极品师徒》去年也入围了丝绸之路电影节,你认为丝绸之路电影节对陕西的文化输出是如何体现的?

冯万里:很长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过去市场体系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家更多的是通过电影节来评判一部电影的价值与标准。去年,《极品师徒》就入围第四届丝绸之路“展映单元”和“创投会”。

电影节与电影产业是一体两翼,其实时至今日,电影节依旧有自己评判电影艺术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作为第三方评价体系,由于通常普通老百姓甚至很多电影投资人不太了解电影艺术,所以他们也是通过电影节来做一判断,等于一部电影得到了第三方平台中立权威的认证,作为导演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来支持电影的创作,才会有机会把更多的文化、诉求、价值观传达给老百姓。

丝绸之路电影节对于陕西的文化输出就是让更多的人,通过官方的权威的渠道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通过电影节,陕西的文化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宣传效果和最广泛的认可。因此陕西应该利用好丝绸之路电影节这个平台,凝神聚力打造陕西文化IP,把陕西独特的文化底蕴尽可能地放大,我想这也是政府举办丝绸之路的初衷!

界面陕西:西安举办丝绸之路电影节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呢?

冯万里: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本身具有天然的优势和独特的历史意义,把丝绸之路电影节放在西安比任何城市都合适,能把陕西的文化和关中的文化传递到中亚、中东、欧洲大陆,丝绸之路电影节的出现也是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紧密结合的。

过去陕西文化和关中文化就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已经通过丝绸之路传递到中亚、中东和欧洲,如今丝绸之路电影节又搭建了一个平台,把陕西文化的过去和现在找到了一个链接,引起大家的共鸣,让大家找回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传统和现代的陕西文化提供了一个穿越升级的机遇!从空间性上来讲,丝绸之路电影节为陕西文化的输出提供了一个快车道,也可以说是国际专列,而从时间性上来讲,如果能把散落在丝绸之路各沿线国的古文明遗存重新与发展今天的三秦文化连接起来,让所有的丝路文化重新合体变身,将爆发出最强量级的能量!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