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书推荐】“年轻的时候 谁会去想老了是什么样子啊”

本周关键词:皮兰德娄、孤独、老后破产、爱情、咖啡“瘾”、鱼……

《西西里柠檬》

[美]威廉·福克纳 等 著 罗新樟 等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8-07

年轻的长笛手为了支持未婚妻的梦想,变卖家产送她学习声乐;五年后,当他站在她的门口拜访时,已经小有名气的她忙着招待客人,完全忽视了他——她已经变成另一个人了,虚荣、富贵而遥不可及。“在黑暗中,他看到他们中间出现了一道多么深的鸿沟。” 他随身带来了一袋新鲜的西西里柠檬,含着痛苦的眼泪将它们转送给了未婚妻的母亲,走了——但外面的雨太大,他“已经打不起精神冒着这么大的雨走在陌生的街道上”,于是返回来,坐在楼梯上悄悄地哭了。未婚妻见到这些柠檬,慨叹一句“可怜的人”,便抓起一捧柠檬,跑向客厅里的先生们,喊着“看啊,这里有西西里的柠檬!”

读到这样的故事,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第一个词汇会是什么?背叛、欺骗还是阶级?这篇故事的作者、193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皮兰德娄(Pirandello)更愿意将其概括为“孤独”。而这部以《西西里柠檬》为题的短篇小说集同样以“孤独”这一主题为线索,精选了欧·亨利、福克纳、加缪、舒尔茨等著名作家所留下的二十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或许有关疾病、有关衰老、有关亲情、有关爱,但最终不过都是从各种角度审视了作为生存状态的“孤独”本身。

本书中的短篇小说皆选自发行了近四百期的《世界文学》杂志中刊登过的作品。《世界文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家专门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的重要期刊,作家阿乙曾评价,“我们整整两代作者可能都受惠于这本杂志。”

《最后假期》

[智利]保丽娜·弗洛雷斯 著  裴枫 侯健 译
99读书人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08

一转眼,八月已经过半。这意味着,剩下的两周过去之后,许多人的最后一个暑假也就结束了。假期的美妙似乎并不属于成年人——毕竟,抱着冰镇西瓜坐在沙发上看一下午动画片,是我们不能也不愿享受的奢侈;当你坐在办公楼里对着无尽的表格叹气时,楼下传来小孩奔跑打闹的声音只会让人觉得聒噪而不忿——“等着吧,长大之后你们还笑得出来吗?”

今年30岁的智利作家保丽娜·弗洛雷斯(Paulina Flores)精准地抓住了少年和成人之间的这种微妙隔阂,她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奇耻大辱》(Qué vergüenza)一经问世就获得了智利艺术评论界最佳新人小说家奖和圣地亚哥市立文学奖。在中国出版时,出版方选择了另一个短篇小说的题目《最后假期》作为全书的名字,这正是为了呼应本书的核心主题,即“成长”——主人公通过告别最后的假期,从而也告别了自己的少年时代。这九部短篇故事大都选择从青少年视角出发,穿过一扇“幽深之门”,呈现成人生活的困窘和政治。外网有读者评论称,这些故事中都有一种“残暴的温柔”(brutal tenderness),正如弗洛雷斯本人所说,“我的故事会让人感到难过,不过我却认为在这种悲伤难过之中存在着某种美。” 她的故事中总是萦绕着挥散不去的现实阴影,却同时因少年的视角而蒙上了一层虚幻的纯净。

《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编著  王军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08

电影《小偷家族》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全家人都依赖奶奶的退休金生活,因而,在奶奶病逝后,一家人选择隐瞒她的死讯,将她埋葬在自家客厅的地下,从而能够继续领取她的退休金以维持生活。导演是枝裕和坦言,这个情节的灵感来自现实的日本社会新闻,这样的故事并不罕见。在老龄化问题严重的日本,老人的生存境况不容忽视。NHK特别节目组的采访试图为我们揭示的是,在孤独、病痛、无人照料之外,“老后破产”所牵涉的金钱问题亦是日本老龄化社会的一大重要病症。

“我自己认为一直都是认认真真地工作,可万没想到,会成为今天的样子啊。”在接受NHK采访的时候,田代先生说。他年轻时在啤酒公司勤恳工作,四十岁时开了一家居酒屋,迫于经济形势恶化,居酒屋在大约十年后倒闭。由于工作繁忙,他一生未婚,父母也都过世,和兄弟也多年未曾联系。他每月领取10万日元(大约6千元)的国民养老金和社会养老金,拜东京高昂的租房和生活费用所赐,每个月账本的“结余”一栏都明晃晃地写着“0”。“年轻的时候,谁会去想老了是什么样子啊。每天都很忙,每天都很开心……只是想平常地生活的人,竟然也会陷入‘老后破产’的境地啊。”

《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

[美]李海燕 著  修佳明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07

“爱情”在当下的语境中总是被看作和“公领域”相对应的“私领域”话题,人们也倾向于在更加私人、更加浪漫的语境下谈论“爱”。另一方面,相较于其他人际关系,“爱情”往往被视为某种更加感性、更加“单纯”的情感——部分网友评论《纸牌屋》中总统和总统夫人的感情“绝不是爱”,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纯粹的爱情”决不可和政治、权力以及金钱有任何勾连。而在《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一书中,斯坦福大学汉语与比较语言文学系教授李海燕则反这一大众观点而行之,探究了在1900-1950年间中国人是如何利用爱情及情感的话语构建身份、道德、性别、权力、群体乃至国族和世界的。

作为最著名的情感公共话语,文学在她的研究中占据了中心位置。20世纪初通俗出版物的崛起带来的后果是,“情感”成为了一种文学类型自觉使用的标签。而到了五四一代,“爱情”被视为自由、独立、平等的象征。及至20世纪30年代,自由恋爱却遭到了批判,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谴责自由恋爱对社会风俗和国家大计造成的影响——必须把全部身心毫无保留地献给国家。李海燕认为,考察知识分子写作和通俗作品中的情感话语的目的在于,借此理解隐藏在情感中心化之下的概念性和社会性议题。她希望指出的是,无论在何种背景下,呼吁“爱情”或“批判”爱情的话语,都绝不仅仅是针对爱情这件事本身。

《咖啡瘾史》

[美]斯图尔德·李·艾伦 著  简瑞宏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08

不得不承认,在现代社会,一杯咖啡比一杯碳酸饮料承载的文化意义更加深重。无论在电影里还是现实中,男女主角的首次邂逅往往发生在午后的咖啡馆而非麦当劳,西装革履、正襟危坐的生意人也更倾向于坐在星巴克而非肯德基里闲聊。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也发明了品尝咖啡的各种花样:加奶、加糖、拉花……而喝到碳酸饮料需要的唯一步骤,就是拧开瓶盖。

一个热爱咖啡的人又会做出什么疯狂的举动呢?《咖啡瘾史》一书的作者斯图尔德·李·艾伦(Stewart Lee Allen)并不满足于在自家楼下的星巴克喝咖啡,而是选择去到咖啡的起源地埃塞尔比亚,从那里出发,经过非洲、亚洲、欧洲和北美,喝光了2920公升各种风味的咖啡……这或许也是他为本书取名为“The Devil's Cup”(魔鬼的杯子)的原因。本书不仅仅记载了作者在这次跨越四分之三个世界的旅途中的见闻,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咖啡、文化和社会的思考——哪个民族先种植咖啡,他们的文明就会比其他民族发展得更快?哪个国家掌握了咖啡豆大权,他们就会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读完本书后,或许在你眼中每天只为叫醒犯困的自己才勉强灌下的咖啡,会有更多奇妙的历史感和仪式感。

《敬人书语》

吕敬人 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06

电子书的便捷和廉价让许多人渐渐不再计较书籍的装帧,习惯了电子书朴素甚至粗犷的排版后,许多人也开始渐渐遗忘,“做书”原本是一件手艺活。既然是手艺活,就总是有手艺人在坚持这一方美的事业。例如书籍设计师朱贏椿曾出版了一系列极富形式感的书籍,如需要读者自己用裁纸刀一页页裁开并封起书口的《不裁》、大量留白制造出蚂蚁爬过纸面效果的《蚁呓》,他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在电子书横行的时代,用形式感来挽留人们对书本本身的关注。

无独有偶,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在自己的作品《敬人书语》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我喜欢把书称之为信息诗意栖息的建筑。”除了进行各种书籍的设计工作,吕敬人还曾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书。从清华退休后的他“觉得还有许多好玩的事情要做”,于是开办了书籍研究设计班,面向社会延展设计教育。这本书中,他谈论了关于“书”这件事的方方面面:从纸的质地到装帧工艺,从创作心得到教育体会。他非常强调设计对于阅读过程的作用,“从设计角度来看,设计师要更早介入文本的编辑工作,不可忽略文本非线性传播的视觉特质和物化阅读审美的附加值。”吕敬人写道,“一部书稿,从文字到图像,从注解到索引,从形态到物化,精打细敲,书的生命能更久远。”

《宋宴》

徐鲤 郑亚胜 卢冉 著
新星出版社 2018-08

乍一看《宋宴》一书的目录,你会以为自己误入了书店的“烹饪”区:煿金煮玉、蜜煎樱桃、“春兰秋菊”、酥骨鱼、猪肚假江瑶……事实上,它也的确是可以被看作一本菜谱,只不过来历更为复杂和讲究而已:作者根据《山家清供》《中馈录》等宋元典籍文献记载,还原了75道宋朝美食,按时令编排,囊括了宫廷菜、文人菜与平民菜三级,涉及热荤、素菜、冷盘、羹汤、粥面、糕饼、饮料、果子八类,并附有详细的食材配置与制法步骤图,读者甚至可以试着在自己的厨房里还原真实的宋朝味道。

除此之外,《宋宴》还收录了每道菜背后的闲言轶事,包括两宋时期市井的热闹烟火、节日习俗,也包括当时的文人雅士在“吃”上下的工夫以及流传开来的佳话。例如,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写下的那首著名的《猪肉颂》:“洗净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在写诗的同时,苏东坡还顺便发明了“慢着火少着水”的炖肉方法,让自己的名字、诗文及猪肉烹饪心得一起流传至今。

《鱼什么都知道》

[美]乔纳森·巴尔科姆 著  肖梦 赵静文 译
未读·探索家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08

当我们谈论鱼时,我们都谈论什么?七秒钟的记忆,看上去不够聪明的长相,还是成千上万个夹在麦当劳面包片里被我们吃掉的麦香鱼汉堡?鱼不会像猫或狗一样和我们亲密互动,它总是得呆在鱼缸里,瞪着眼睛沉默地观看外面的世界。它不会像蟑螂或老鼠一样对人类的生活造成妨害,毕竟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我们都水陆两隔。这样看来,除了单方面的捕食关系,人和鱼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关联——当然,除了人鱼公主和《水形物语》这样的童话故事以外。

然而,本书的作者、动物行为学家乔纳森·巴尔科姆(Jonathan Balcombe)并不这样认为。他指出,鱼是世界上被捕捞最严重的脊椎动物,同时有关鱼类感知与认知的科学正在飞速发展,这两个事实会让鱼成为人类道德关注的对象。他认为每条鱼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它们不仅有生物属性,还有自己的生平传记。巴尔科姆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更多人学会尊重和欣赏这些和我们一起生活在蓝色星球上的同伴,学会观察它们的生存技能、亲密关系以及情感,而不是仅仅把它们当做安静的宠物和可口的食物。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