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穷途末路的香港电影

放下,才能更好更安心的上路。

《栋笃特工》

作者:阿木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的上半年,内地电影市场豪取320亿元的票房成绩,超越北美地区成为全球第一指日可待。而在毗邻深圳的香港地区,香港影业协会也公布了上半年的市场成绩单,“首轮上映的电影总数为186不,香港电影占27部,非香港电影则有159部,中西票房总收入为港币982447113,与去年同期收入港币976358254比较,有轻微上升,幅度约为0.62%”。

2016年时香港地区的总人口仅约735万,如果从平均每人的每年观影次数来看(约3.7次/人),香港人还是很经常的走进影院看电影的,而观看本土港片则是约0.5次/人,但具体看今年上半年的成绩,恐怕并不乐观。

市场:本土影片份额不足一成半

在今年的春节档时,由黄子华、佘诗曼联手主演的动作喜剧片《栋笃特工》与漫威科幻动作大片《黑豹》同期上映,虽然票房收入不敌后者,但上座率胜出不少,再加上同期的《红海行动》、《我的情敌女婿》、《捉妖记2》等也都表现不俗,被影迷一度认为香港电影即将迎来小阳春,甚至有人大赞黄子华是港片的救星。

只可惜,传统的春节档刚过,香港电影在本土市场便被外语片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表1、表2分别是今年上半年香港市场的十大票房及上映日期。尽管上半年上映了27部本土港片(包括合拍片),但前十名港片的票房收入合计仅约1.165亿港元,即使加上其它17部作品的本土票房收入,也仅约1.3亿,而不足上半年总票房的15%,较之去年全年度的约15%进一步下跌。如果不算上春节档(2月15日前后开画)的四部影片,港片的市场表现更是惨不忍睹。

相比之下,外语片的表现十分瞩目,仅是《复仇者联盟3》就已经取得了1.53亿港元的总票房,远远超越27部港片的总收入;而韩国片《与神同行》也豪取5374万港元,成为《釜山行》后又一部在香港市场大卖的韩国片。

作品:《栋笃特工》独大,整体质量堪忧

今年上半年上映的香港电影虽然有27部之多,但真正让观众有印象的,恐怕是只有屈指可数的数部,这也是近年来香港电影的困境:外表看起来可能还有点喧嚣声,但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更是难得出现一部让大部分观众叫好的作品。

而以“栋笃笑”扬名的黄子华,凭借着一部《栋笃特工》占了上半年本土电影的三成多市场份额,再加上近日连续十多场的“栋笃笑”舞台表演,黄子华成为了上半年来香港娱乐圈的最大热点。

由黄子华本人发明的“栋笃笑”一词源自于英文里的“Stand-Up Comedy”,并在才华横溢的黄子华的创作、随机应变的临场发挥下,深受粤语方言地区的欢迎,与周星驰的“无厘头”构成了香港喜剧文化的两大特色。黄子华的每一场栋笃笑舞台表演,几乎都是座无虚席,更何况今年七月份的是他的告别演出,开票便很快售罄,可见其在香港地区的受欢迎程度。

虽然电影属于集体化的创作、表演,但《栋笃特工》则是将好莱坞流行的特工文化与黄子华式的港式“栋笃笑”紧密的杂糅在一起,同时还融入了不少港式流行文化,充分的发挥出电影不同于舞台单口表演为主的长处。

就如香港影评人Ryan所说,“剧本方面在黄子华有份参与下,不乏一些相当具他个人特色的笑料。全片看出在笑料的密度相当高,虽然不是每个笑点都可以笑得出声,但是却能带到轻松的调子”、“《栋笃特工》的另一特色,就是片中有着大量群星客串的情景”,且他们“均能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

就以片中的新闻主播为例,当中客串除了在《盗火新闻线》演记者的杨淇外,更有昔日新闻主播林燕玲与缪美诗的客串,如斯的安排,可以说是全片彩蛋一浪接一浪,同时反映了导演与编剧对于电影花了大量的心思”。

虽然《栋笃特工》上映时硬撼的是十分叫好的漫威科幻动作片《黑豹》,但凭借着黄子华的“栋笃笑”招牌而吸引到大量的本土观众,特别是在大年初一时,平均每场观影人次超过130人次(香港影院的影厅偏向于中小型),远胜于同期《黑豹》的入座(平均每场约115人次)。

但黄子华旋风并不能拯救陷于冰河期的香港电影,春节假期时香港观众也有看贺岁喜剧的习惯,而假期过后,迄今没有一部港片票房突破1000万港元,票房前十名作品里至少有一半鲜为人知。

更何况,这些港片的质量普遍不高,《低压槽》与《闺蜜2》更是槽点满满,其中《闺蜜2》的豆瓣平均评分仅有2.6分,差点就可以媲美去年的华语神作《纯洁心灵》。而榜单之外的《3个绑匪7条心》、《一家大晒》,与《闺蜜2》相比完全是半斤八两。

探讨:港片的出路何在?

早在九十年代中期时,就不断的涌现出类似于“香港电影死了”的判断,尽管每年香港电影还是会产出五十部左右的影片,但想要一石激起千层浪,恐怕是越来越难以实现的白日梦,尤其是今年三月份中下旬以来,一边是香港影视博览会时各大电影公司的华丽丽的宣传手册、片单,另一边则是冷冷清清的本土电影市场。

人才的流失、创作力的跟不上,是香港电影所面临的最大问题。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开放,不少的香港电影人纷纷的北上,一度在内地市场引领风骚,也带动了内地电影工业的发展。但CEPA实施十五年后的今天,内地电影人才不断的涌现,并以多元化的艺术手法创作。

而大部分的香港导演,却停留在食老本上,最典型的是刘镇伟、王晶,包括去年很叫好的那部《追龙》,如果放在香港电影的脉络里看也只能算是中等水准的作品,只是放在近几年的港片中则显得很突出,毕竟,还有不少像刘镇伟的《仙球大战》、吴君如的《妖铃铃》等,完全是东拼西凑的粗制滥造之作。

而偏向于女性化、文艺化的现代都市题材影片倒是本土化港片的出路之一,像去年的《29+1》、《空手道》,都是以很内敛的方式讲述当代女性的生存困境,质量不俗,今年的《黄金花》也有点类似。

香港电影的昔日荣光,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成了影迷记忆里的一部分,放下,才能更好更安心的上路。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