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需要多箭齐发

针对民企的信用形势,应该采取多项措施缓解其融资紧张局面,避免民营经济萎缩对经济造成下行压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孙树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博士 

近期民营企业债券违约事件暴露了这些企业经营方式粗放、非理性扩张、债务期限结构错配等一系列问题,在宏观转向导致债务借新还旧无法为继的情况下,“裸泳者”终于浮出水面。虽然不是多数,但“裸泳者”的暴露会产生强烈的负外部性,违约导致的信用紧缩会波及正常经营的民企资金来源,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

即使是在正常时期,受我国金融结构和企业所有制制约,民营企业也不是信贷市场的宠儿。作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民营企业的融资形势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民营企业的信用形势却尤为堪忧。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银行信贷、债券融资、非标融资、股权融资、借用外债等方面,但是在金融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各种融资渠道都明显受到限制,信贷之流陡然收窄、变浅,一些民营企业的资金链猛然绷紧。

从银行信贷来看,受调控政策和实际形势影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尤其是低信用等级的民营企业融资条件明显收紧,资金周转困难,违约不断。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速下降到10%以内,2018年6月存款余额增长仅为8.4%。作为银行贷款主要来源的存款增长乏力,加之银行放贷存在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双重挤压导致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更是难上加难。

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同样困难。截至5月末,包括企业债、公司债、中短融、资产支持证券在内的信用债发行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约60%。然而,在信用风险高发的市场环境下,债券市场分化加剧。不同等级券种、不同性质发行人所面临的发债环境迥然不同。目前,很多债券投资人即便接受较低的收益,也不会冒险去购买民企发行的债券。随着债券违约风险的持续暴露,可以预期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将会大幅下降,民企想利用债券融资以解燃眉之急将会难上加难。

股市和非标融资较难依赖。股票市场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一直是一个可望而很难即的融资渠道,更何况,在我国股票市场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二级市场孱弱的情况下,股票市场这一直接融资渠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从非标融资来看,由于非标融资约束较小,难以从正规渠道进行融资的民营企业就会选择非标融资。过去几年非标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形成了规模体量较大的影子银行。不可否认的是,部分非标以创新方式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但是理财资金对接非标,形成产品嵌套,底层资产不清晰,相当大一部分资金投向了限制性行业,一方面造成大量非标资产游离于监管之外,另一方面造成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困难。4月以来,资管新规和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新规正式稿陆续发布,严禁期限错配、净值化管理、严控非标的监管大方向没有改变,带来大量表外非标等资产回表的压力。此前过多依赖非标等表外融资渠道的民营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接续压力。

境外融资难度提高。在我国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背景下,境外融资是满足企业资金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近期,穆迪的报告显示,今年以来由于境内债券融资困难,一些民营企业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境外融资市场。然而,随着全球利率水平抬升,境外市场“中国买盘”热潮的消退,中资机构债券发行主体受欢迎程度降低。另外,在美元持续走强、利率不断升高的背景下,借用强势货币外债,会凭空增加债务负担,即使能借到美元外债来解燃眉之急,但这种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并非一帆风顺,在严监管、去杠杆的影响下,经济存在一定压力,加之中美贸易争端的影响,未来更是不容乐观。从上半年的融资数据来看,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融资渠道被监管封堵,而新的融资渠道又没有建立起来,实体经济融资又被挤到了银行信贷的独木桥,这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似乎背道而驰,也必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良影响。

针对民企的信用形势,应该采取多项措施缓解其融资紧张局面,避免民营经济萎缩对经济造成下行压力。

一是研究出台违约债券处置措施。债务违约是市场强制出清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会产生强烈的负外部性。为此,需要探索违约债券的市场化、法治化处置措施和转让交易机制,防止违约产生的负面影响扩散、放大,进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二是继续出台针对民营企业的减税降费措施。我国企业税费负担较重是不争的事实,这一方面加重了资金支出,另一方面也使得内部留存资金减少,从而使内源性融资能力下降,不得不更加依赖外部融资。所以,要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继续有针对性地降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税费负担,提高民营企业内生发展能力。

三是不断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民营企业传统的融资渠道紧缩甚至断流,融资能力显著下降,其重要原因在于民营企业违约概率偏高,难以获取资金供给方的信任。应通过信用增级、外部担保、吸引行业基金投资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信用水平,疏通融资渠道。

四是尽快出台资管新规实施细则,明确监管要求。不能否认,紧信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管趋严,特别是资管新规生效之后,其影响将会逐步显现。目前,由于相关细则并没有出台,银行机构感到无所适从,很多业务不敢开展,对企业信贷融资是雪上加霜。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