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指望财政提高赤字配合央行去杠杆,建设性不足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表示,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反映我国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出现了较明显的问题,这背后深层难题是软预算约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在《新京报》撰文指出,简单地指望财政部门以通过提高赤字率、增发债务的方式来“积极”配合货币部门的“去杠杆”,却忽视了最关键的结构优化问题,和如何强化地方政府和企业主体的预算约束这个“治本”问题,不仅在实际效果上可能是进一步抬升杠杆、于防风险大局背道而驰,而且视角显然失于偏狭,建设性不足。

贾康表示,央行和财政部“互怼”反映我国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系统之间的协调配合出现了较明显的问题,这背后深层难题是软预算约束。所谓软预算约束是指企业一旦发生亏损,政府对其追加投资、增加贷款、减少税收、并提供财政补贴。

他指出,在长达20年的以经济刺激为主的调控之路上,财政与货币两大部门,虽时有内部“摩擦”,但总体而言始终携手前行。基本作用机制是:国家发改委确立鼓励投资的方向和项目,央行具体掌握货币闸门,中央财政牵头安排赤字、公债、减税和支出的结构性发力重点以配合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的“区别对待”,并实际上行使金融国资委职能参与国有金融资本运作的战略决策。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中,地方财政部门实际上既直接安排投资等支出安排,也按照地方发展战略和决策层意图通过投融资平台介入地方投融资。

“也就是说,在我国的体制条件下,除了国债的借用必然成为货币、财政两大政策的‘接合部’,地方政府举债和投融资平台,也是前些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交汇点之一。”贾康说,而在地方层面的这一交集区,各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是可能存在某种诉求与利益的共谋关系的。

“多上项目多投资,对双方是各得其利,皆大欢喜,地方政府有政绩、有税收、有就业,而金融机构吃定地方政府背后无限的国家信用,尽其所能设计、包装各类形形色色、有白有灰的金融产品,赚钱可以赚得手软。”他说。

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2016年以来,中国政府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市场出清,释放出那些锁闭在落后、过剩领域的宝贵的要素资源,这其中就包括由央行系统总量调控为主执掌的货币,即“流动性”。

贾康表示,加投资、加杠杆千好万好大家好,而减投资、去杠杆、优结构则是千难万难人人难,其路程可能漫长又痛苦。今年以来,央行收紧货币的努力人所皆知,但随即看到市场趋于恐慌、债市违约、股市下行,一些企业叫苦连天。

“这其中当然有‘潮水退去’后裸游者现出原形的必然一面,但可能也有央行去杠杆的节奏掌握欠佳,银、证、保三家齐步走所带来的同频共振效应,把防风险和中央实质性要求的‘防范系统性风险’画等号等因素,对此难辞其咎,有反思调整的必要。”他说。

至于财政政策,贾康说,在背后始终忙于清理地方债、整顿投融资平台、规范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虽然其试图消除地方政府投资过度冲动的取向与央行方面显然是一致的,但也难免有不够到位和周全之处。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和压力是,央行也好,财政也好,上述这些努力往往被以各种方式化解,实际效果还难说乐观。

“央行的‘去杠杆’业绩不时受质疑;中央财政的‘积极’也不时受质疑;地方财政部门在历经三年巨额存量隐性债务的化解之后,现在正再一次面临‘基层财政困难’、欠薪欠费可能于某些局部再次降临的压力。”贾康指出。

他认为,当下积极财政政策应配合处于“痛苦时期”的货币政策。应当更多考虑减税、减税外收费并举,并积极优化调整预算支出结构,对PPP等可能由不规范形成的风险因素疏堵结合,于配套改革中强调“堵不如疏”,更好实施结构性对策增加有效供给以引导扩大投资、消费“双内需”。

从中长期计,财政、央行和相关各方,必须共同努力治疗地方、企业的“软预算约束”顽症。如此看来,近日两个综合部门与其公开互怼攻讦不如加强磋商协调,这样才符合当下的现实意义和全局意义。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