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婉萍:产、学、研,任何一环都不能掉链子

不管先解决哪一问题,都需要时间的沉淀。

文/师姐

今年3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获批增设“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消息,在化妆品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个月底,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将完成该专业首批本科生招生,预计招生人数50人以内。

7月初,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奉贤校区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的办公室里,《师说》栏目见到了该学院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系主任张婉萍教授。提及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率先成为国内开设化妆品专业的高校一事,这位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为化妆品方向教学服务13年之久的教授,言语里满是自豪。

与张婉萍交谈的近两小时中,师姐多次感受到,她身上除了学院派的温文尔雅外,更散发着一股子化妆品技术研发人员特有的理性与雷厉风行。事实上,这与她此前的“特殊”经历有着紧密关联。

“不一样”的教授

199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后,张婉萍进入中国日用化工研究院任职工程师,从事表面活性剂应用方面的研究。1999年,张婉萍加入安徽全力集团担任技术主管,主要负责化妆品产品配方开发及生产工艺确定。

不过,在研究院和企业工作的经历,最终均没有将张婉萍的职业生涯定格在纯粹的技术研发道路上。2002年,张婉萍进入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深造,并于2005年取得博士学位后,成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轻化工程专业的一名教师。

▍张婉萍教授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

在此期间,张婉萍见证了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从酝酿到成形的过程:由她2005年进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时的一门《化妆品工艺学》课程,发展到2008年的轻化工程(化妆品方向),再到2018年成为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这一过程中,张婉萍感受到了一个新学科成立的艰辛,更体会到参与其中的成就感。

时至今日,张婉萍更加确信当初踏入高校这一决定的正确性。“在企业做产品研发会受到企业发展、市场趋势的制约,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不仅更自由,给予我的发挥空间也更大。”

不太喜欢受约束的性格,以及在企业工作过的经历,不仅让张婉萍在高校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也决定了她比一般化妆品专业的教师更了解行业需求。进而,在面对一些行业困惑已久的现状和问题时,她更能发表一针见血的观点和评论。

人才培养滞后于行业发展,或因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化妆品行业的快速发展虽推动了国家及高校对于化妆品方向教学的重视,但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是,开设化妆品方向或者专业的高校依旧屈指可数,且市场依旧大量缺乏化妆品专业技术人才。

面对这一现状,张婉萍指出,一个专业之所以能成立或者壮大,其背后依托的实则是专业的师资队伍。就好比全中国有300多所高校设立食品专业,这背后必然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后盾。反观国内高校在化妆品相关专业的投入现状,也就可以判定它们均未形成能够支撑行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妆品实验室教学设备

“此种情况下,即便市场跑的很快,企业跟着市场需求也跑的很快,但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节奏上还是会出现滞后性。”张婉萍态度坦诚。

而另一个较为矛盾的现实是,目前进入高校担任教师必须具备博士学历,但当下国内在化妆品方向并未设立博士学位点,也就意味着,新进入高校担任化妆品方向教学的教师,几乎都是非科班出身的,这些教师自身也需要一定的成长时间。因而,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也在无形之中被拉长。

“所谓合格的化妆品专业教师,既要懂得化妆品原料及其应用、配方开发及制备技术,同时也要了解化妆品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针对化妆品行业市场的发展有自己的思考。”张婉萍总结。

国内企业缺乏人才培养意识和责任

不过,张婉萍也解释,因地处上海这一化妆品产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在面对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现状时,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还可以借助部分本地企业技术研发人员的力量,为学生带去更贴近市场需求的知识。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在新开设的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2018年人才培养计划”中,张婉萍就建议各科教师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将行业专家的宝贵经验带入课堂。例如,教师讲授《化妆品工艺学》更侧重于配方设计、实验室制备技术,行业专家就可以侧重于生产工艺等,实现两方面的互补。

然而,这一“地利”在受到地处非长三角、珠三角等化妆品产业较为分散区域高校羡慕的同时,也让张婉萍感到些许遗憾,即目前化妆品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意识还不够。

在与上海一些企业对接的过程中,张婉萍逐步发现,它们对于协助高校进行人才培养这一行为,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意识和责任体系。“比如,当我们把学生送到企业去实践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愿意承担学生的实习实践,进而,很多时候学生难以在企业获得技术层面的进步。”

当然,张婉萍也理解企业的第一任务是追求经济效益,而非帮助学校培养人才。但同时,她又殷切地盼望企业能够逐步树立起这方面的意识,真正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机会。

理论和实操同样重要

前两天,张婉萍刚刚在广州与合作企业交流完回到上海,她透露,由于早些时候在企业工作积累了一些配方经验,目前她作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妆品专业的教师代表,更容易和企业对接人员培训、项目研究等相关合作。

这一过程中,张婉萍也深刻地体会到行业交流对于她个人的提升,“促使我既要有理论高度,还要能把技术落地。”

譬如,在面对行业及高校均较为关注的“产学研”话题时,张婉萍思路清晰,“很多时候企业与高校总是互相责备,一方面企业觉得高校做出来的东西不能满足其需求,另一方面高校总觉得企业不接纳他们做的东西。”

她进一步补充,“所谓‘产学研’,‘产’在前、‘学’在后,也就意味着企业这一方首先需要明确自己存在哪些技术难题以及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高校这方面才能去考量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当然,这也对高校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化妆品人’,有属于自己在化妆品领域的相关技术,在某个技术点上要有自己的思考,才能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掌握话语权。”

对于企业及高校在化妆品领域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张婉萍洞若观火。但同时她也比谁都更能明白,不管先解决哪一问题,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好在,不管从国家还是社会层面都越来越重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企业也愈加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及人才培养,这些均是化妆品行业向好的势头。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