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企业不如中国本土企业灵活 高管们道出了阻力来源

中国本土企业愿意在纷繁多变的消费者行为面前频繁试错,而跨国企业由于受到多重约束,其战略显得相对笨拙。原因不止如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虽然在过去一年中,美中贸易摩擦使双边关系复杂多变,但多数美资企业在华经营的业绩依然表现优异。

普华永道创新中心在调查了434家上海美国商会会员企业之后,在7月12日发布了《上海美国商会2018年中国商业报告》。它们大多是在华经营较久的大中型公司,有3/4在中国驻扎了有超过十年, 36.4%在华员工规模为100-500人,有近1/4全球营收逾50亿美元。

2018年,这些公司的盈利水平(76.5%)与去年的调查结果(76.9%)基本持平,“盈利颇丰”的企业比例提高了6%,在华营收增速高于其全球水平的公司也同期增长了7.7%。

尽管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但由于国内中产阶级群体日益壮大,美资企业普遍对中国未来五年的商业环境保持乐观——61.6%的企业预期将在2018年增加在华投资,而将中国视为首要投资目的地的企业比例达27%。他们已经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专门产品,有的行业逐步采取“在华生产采购,在华供应销售”的新策略。过去一年中,制造业表现最为出色,有83%的企业报告实现盈利,零售业(81%)奋起直追,在去年的基础上 (70%)实现了大幅增长。这些行业的上升趋势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默契地保持了一致。

虽然在华美企信心满满,但他们的苦恼也日益增多。

在调查过程中受访企业表示,今年困扰他们的前三大难题分别是:成本上涨、国内竞争和人才匮乏。

曾经,美资企业在中国很难找到能与自己抗衡的本土对手,但近年来,中国的经营环境已经越来越接近西方国家——市场成本高昂、且有许多实力强大的的竞争者参与。其中,2018年认为“来自民营企业的竞争加剧”的企业,同比上升了5%,达到84%。

在美资企业看来,中国本土企业擅长灵活变通,愿意在纷繁多变的消费者行为面前频繁试错。而跨国企业由于受到投资回报率的约束,其战略显得相对笨拙。

另外,来自跨国企业总部的控制,让中国区管理层决策权不足,最终只能拉长决策期。银行、金融、保险、制药、医疗器械、生命科学以及化工业,由于受到美国政府严格监管,遭受的此类束缚最多。

有高管在受访过程中透露:“当我花10%的精力做决策时,需要用90%剩余的精力来与总部沟通。”他们认为,若总部愿意把更多决策权下放至中国区管理层,企业的运行效率将大幅提高。

在华运营的人工成本逐渐攀升,这也越发让美资企业担忧。但由于中国仍是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对大规模的产能跨境迁移仍然持谨慎态度,81%的受访企业表示“并没有将去年原计划的在华投资转移到其他国家”。为了与本土公司抗衡,有32%美资企业计划增加研发方面的投入,其中,可以压缩成本的“自动化”和“产能”是他们的投资重点。

另一个愈加艰难的挑战是寻找专业人才。美资企业在华雇佣的员工数量正在持续增长,他们在员工培养与发展方面的开支也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此外,有超过半数的受访企业表示中国政府的政策偏向本土企业,60%反映政府的监管环境透明度不足。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乏力、经营许可获取难度高、数据安全与商业机密缺乏保护也是在华美企目前面临的发展障碍。这与此前欧洲在华企业表达的诉求不谋而合。

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咨询服务客户与市场主管合伙人Dan DiFilippo指出,外资企业只有持续不断保持创新,才能在中国这个充满活力且多变的市场中取得更大的成功与飞跃。

目前,已经有不少美资企业在尝试“量体裁衣”设计市场策略,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与技术。超过半数受访企业表示,他们还会把在中国市场获得的经验应用到国际市场,尤其是产品开发和供应链方面的经验。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