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在华企业说:中国公司创新能力正在超越欧企

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商业信心调查》年度报告发布12年来,首次出现这一调研结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欧洲企业开始意识到,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正逐步赶超欧企。尽管过去,欧洲的工业产品和服务等公司曾质疑过中国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但是他们的看法在过去的一年中发生了巨大转变。

近日,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调查了532家在华欧洲企业,他们发现,多数(61%)受访企业认为中国企业与自己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的创新能力。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商业信心调查》年度报告发布12年来,首次出现这一调研结果。

欧洲企业对中国本土公司在专业服务、消费品和消费者服务领域的创新能力印象尤其深刻。除此之外,认为中国企业在产品和服务上的创新能力更强的欧洲企业受访者比例,比上年增加了一倍。

中国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经济迈进的转型期,中产阶级家庭数量猛增,中国本土企业正在努力满足这些新需求。而随着规模的增长,他们已经将更多预算用于过去广受诟病的研发领域,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017年中国本土私营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37万亿人民币,较2016年增加13.1%。中国政府也在加紧研发投入,2017年全国研发支出占GDP的2.1%,这一支出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趋同(美国占GDP的2.8%,德国占2.9%)。调研中,认为中国的研发环境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欧洲公司数量是2016年的两倍。同时, 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才不断将国外技能和知识带回给中国本土公司。

这样看来,本土公司的创新能力已经迅速崛起,然而,调查还发现,他们在科研和工程方面的表现仍有待加强。欧洲企业凭借自己精简高效的创新优势,依然在2017年的中国市场中斩获了强劲的财务业绩,66%的受访企业表示其年度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 

即便如此,约半数受访企业称与上年相比,2017年的经营变得更加困难,他们普遍预计今后五年内在中国经营会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除了来自本土公司的夹击,还有46%的受访企业预测监管障碍会增加自己的经营难度——包括持续的监管壁垒、模糊的规章制度、繁杂的产品许可要求和注册过程 。

调查中,欧洲企业对“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政策对自己的影响表示担忧,有43%的受访企业认为它的主要目的是支持本土企业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欧洲公司在“中国制造2025”中发现了商机(特别是汽车、机械行业)。目前,中国政府正在进一步扩大“中国制造2025”的对外开放程度,在中国欧盟商会看来,这一举措是在证明,该政策并非只是为了让本土企业在10个重点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比于知名度高的跨国公司,欧洲中小企业反对“区别对待”的呼声尤为强烈,监管障碍已经耗费了他们在2017年的一半收益,这直接妨碍到他们在中国市场扩大规模的计划。

因此,在商业环境日益困难、本土企业日益崛起的压力下,欧洲公司对自己未来在华盈利前景并不看好,而劳动力成本的升高,则加剧了他们对在华投资的审慎态度。此项调查显示,46%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计划在2018年削减在华成本,这一比例较2017年增长了8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新高。

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地已经失去了一定的吸引力。而新兴市场的成长及投资多元化需求,也驱使欧洲企业将目光转向如东南亚 (34%)、东亚 (18%) 和欧洲 (17%) 等其它地区。虽然热情有所锐减,但是中国市场的巨量需求依然在吸引着大部分欧洲企业,有61%的受访企业仍然将中国列为他们未来进行投资排名前三的目的地之一。

在华欧洲企业认为,如果中国本土公司处于公平、开放、自由的竞争市场中,后者可以以更快的速度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但是,如果浸泡在优惠待遇的温室中,会限制部分本土企业的潜力,削减了他们成为全球创新领导者的雄心壮志。

相关阅读:

《2018年商业信心调查:欧洲公司眼里的中国》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