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节】线上发行持续进化和修正 艺术联盟与大象点映助力多元放映

“任何一部片子,只有放映才有生命。多放一次就多活着一次。”

记者|彭郑子岩

编辑|徐菲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的两个月前,电影《后来的我们》大规模退票事情,让近一两年风头正劲的线上发行为人所指摘,在线上发行已渐成主流的今天,这一模式该如何进行自我进化与迭代发展,成为了中国电影发行人在今年上影节上最关注的问题。

从狭义上来说,一部电影能够最终与观众见面,需要经过制作、发行和放映三个环节。近几年屡屡发生的“跪求”排片、导演喊话宣发要求公开账目等事件,都是发行环节出现了问题。

电影发行流程图 图片来源:新片场微博

线上发行成主流 问题频出两大平台不断修正

为大家所熟悉的华谊、光线、博纳等国内大型的民营影视公司大多都涉足了电影发行业务,而这些传统民营影视的好日子并未过的太久,尽管最近几年电影市场的爆发性增长让它们终于苦尽甘来,但同样到来的还有移动互联网时代。早已不满足在各自领域称霸的互联网巨头对于影视行业的虎视眈眈已然是人尽皆知。

不论是阿里还是腾讯都已涉足了大部分传统影视公司业务,同时两家凭借着大把烧钱,也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电影观众的购票习惯,就连上海电影节也加入了这一大潮,今年的电影节展映线上售票已经成为了主要渠道,从整体来看,国内电影线上购票业务唯二的玩家如今只剩下了阿里旗下的淘票票与腾讯投资的猫眼。

两大互联网售票平台也已介入发行领域

用互联网行业的话术来说,掌握售票平台便是掌握了流量入口,互联网巨头的大动作也改变了传统的电影发行规则。2015年,国产电影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在线票务平台参与发行的影片已经占到了9部,而像今年多部票房超过10亿的国产大片,也都能看见淘票票与猫眼参与发行的身影。在去年的上影节上,当时的阿里影业CEO俞永福就表示他们要做电影行业的基础设施公司,这其中或许有阿里影业在内容制作方面屡战屡败的因素,但另一方面,阿里影业以及淘票票也确实更多在取代传统影视公司,参与到电影的宣发工作。

在今年上海电影节期间,淘票票总裁李捷也多次谈到如今电影宣发需要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壹娱观察主办的“未来发行模式的进化”论坛上,他提到对观众而言,现在真正影响用户入场的决定性因素已经从过去的影院排片逐步转为用户认知和兴趣决策:“海报、预告片、片方信息和明星阵容这些过去能对影片票房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如今只决定观众是否关注这部电影,而真正能决定其是否走进影院观影的是电影的口碑和话题。”

《英雄本色2018》导演丁晟公开喊话要求宣发公开账目

最近两个月,因为国产电影《后来的我们》大规模退票,以及《英雄本色2018》导演丁晟公开喊话宣发方光线公开账目等事件的发生,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影视行业的宣发乱象。如今承担了大量电影宣发工作的淘票票与猫眼都在上述事件发生后,采取了各种行动来自证清白,先是淘票票平台推出了票房异动预警功能,随后猫眼宣布2017年至今每日影片退票人次及退票率将全面透明。

或许也是因为此类问题的连续出现,在上影节期间,不论是淘票票还是猫眼,都开始强调平台的数据要公开与透明,正如李捷所说:“在宣传过程中,投资方、导演、宣发可能很多不同意见,一旦再有‘导演讨要宣发费用’,不用强调各自感受,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平台来判定。”

在2018猫眼娱乐合作伙伴大会上,猫眼娱乐运营负责人赵岩上提到, 如果说衡量一个宣发团队的价值是首日排片:“我们正在使用的系统叫阳光房物料系统,小到展架都可以选择你想要的区域进行投放,每一个物料都可以随时跟进物流状态,每一个物料都会有清晰的照片反馈。这个产品使用的背后,是我们大量的信息对接的工作,包括我们专资信息和影城的匹配、物流系统的打通,可以给大家提供更高效的工作。”

腾讯影业宣布成立全资子公司腾影发行公司

当然并非所有事情都能光靠线上发行来完成,所谓传统的地网发行,需要发行公司在全国各地的院线派驻人手,以便在第一时间采取主动措施以保证电影的排片与宣传。随着互联网购票平台的介入,网上大规模预售就可能会影响到一部电影的首日排片。因此,地网发行的作用被进一步减弱,目前各大兼顾发行业务的影视公司都在缩编其发行团队。在壹娱观察举办的发行论坛上,已由乐视影业改名的乐创文娱的副总裁黄紫燕表示,乐创文娱已将地推团队从百人压缩至80多人,20%的缩减重点针对的是之前仅服务于传统发行的单纯执行人员。留用和重新引入的都是在整合营销,媒体传播和渠道拓展方面综合能力强的人,重点分布在二三线城市。

当然互联网巨头的在收割完线上之后,即使面对传统影视公司已经开始收缩的线下发行,它们也力争要分得一杯羹。爱奇艺影业旗下的早已形成了一支上百人的地面发行团队,参与过商业大片《芳华》、《黑白迷宫》以及小众文艺片《八月》的线下宣发工作。同时在今年4月的腾讯文创生态大会上,腾讯影业宣布成立全资子公司腾影发行公司,专注于电影发行业务,目前线下团队已经超过60人,首个参与宣发的项目《头号玩家》在国内也收获了超过13亿的票房。

从目前的行业趋势来看,未来互联网巨头对于发行的把控能力无疑会越来越强,而线下发行的效果虽然会减弱但并不会完全消失,线上与线下的联合发行已然是大势所趋。

全国艺术电影联盟与大象点映 帮助好电影找到对的观众

在20、30亿甚至50亿票房的国产商业大片层出不穷之时,中国电影市场也涌现出了大批商业气息不那么浓厚的作品,包括大量国外文艺片的引进都极大的丰富了观众的选择。一方面是观众对于多元类型的需求不断增大,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发行渠道也让这些小众影片能够真正被观众所看到。

6月21日一场名为“消费升级下的电影发行新渠道”论坛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活动现场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介绍了全国艺术电影联盟成立一年多以来的情况。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艺术电影努力走进商业院线,《路边野餐》《心迷宫》《八月》成为文艺青年口口相传的佳作,多部个性探索特征显著的艺术片,在电影节斩获高艺术评价之后,通过良好的市场运作取得了不错的票房,2015年《刺客聂隐娘》获得了6138万的票房,《师父》获得了5478万的票房,《山河故人》获得了3321万的票房,这样一批影片在院线放映中连续突破1000万票房,到2017年《冈仁波齐》《二十二》《七十七天》都突破了1亿票房,进一步创造了中小成本艺术片的票房奇迹。

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

孙向辉表示:“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艺术电影院线和几乎没有固定放映场所的电影大国。艺术电影优质产品产量增加、消费群体需求膨胀催生专有销售渠道诞生。”

在此背景下,全国艺术电影联盟成立,要求所有的加盟影院承诺至少提供1块银幕放映艺术电影,每天三场,每周至少10个黄金场。同时,根据不同的影片情况,设立优秀排映、优秀上座率、优秀宣传、优秀票房产出奖,表现突出的影院,将享有优质资源如独家限量周边和物料倾斜。而加盟以后连续两部影片未达到排片指导要求,将被联盟除名,并不允许它再加入艺联的影院。

全国艺术电影联盟成立一年多的时间,从期初的110多块银幕,发展到现在于220个城市拥有1432家加盟影院,1838个加盟影厅。专线放映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今年年初的《三块广告牌》为例,《三块广告牌》目前产出6498万票房中,88%的票房出自全国艺联加盟银幕。

除了官方对于艺术电影或者小成本电影的扶持,庞大的电影市场也自发出现了专注于艺术电影发行的商业公司,获得了2016年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八月》,没有选择直接进入商业院线,而是在去年年初选择与大象点映平台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再次开启了“众筹观影”的活动,试图通过这个形式,让更多想看这部电影的观众能够有机会进入影院。

经过了一年多的发展,大象点映平台已经通过众筹点映的方式发行了《摇摇晃晃的人间》、《村戏》、《我只认识你》等多部国产文艺作品。就在前述论坛举行的前一天,大象点映也举办了一场“C2B长线放映平台发布”的活动,推出同名App,并发布了“C2B长线放映平台”“校园电影艺术发展联盟”“电影导赏服务平台”等一系列计划。

大象点映的创始人吴飞跃

大象点映的创始人吴飞跃曾经做过十年财经记者,之后他拍摄了一部反映工人诗歌的纪录片《我的诗篇》。不过吴飞跃说《我的诗篇》曾经在院线公映,结果200万宣发费打了水漂,片方颗粒无收。后来他们的团队尝试在互联网上发起众酬点映,最终全国上千场的放映场次,让观众通过自发的方式找到了他们想看的电影。

“传统电影市场主流宣发的B2C模式弊端很明显,谁的钱多、资源多,谁就更容易抢到排片。资源有限的电影发行空间受限,影院找不到精准的观众,观众也看不到想看的电影。”吴飞跃表示。小众电影可以寄托分众市场,以C2B众筹观影的方式遇见对的观众。

大象点映专注的C2B众筹观影模式,通过让观众自主发起一场观影活动,自由选定影院和观影时间,自主召集观观众,将排片的主动权交还给了观众。

去年便亮相各大影展和电影节的《村戏》,最终并未大规模进入院线,而直接选择与大象点映合作,开启了观众众筹观影的长线放映模式。活动现场郑大圣导演也谈到大象点映对《村戏》的帮助:“找到对的眼睛,对的人群,召集,发起,品评,因为电影而聚会,大象创造了不一样的电影聚会的机会。这些观众有备而来,对电影有知识的准备,对可能性有好奇,对不一样的电影有要求,对于创作者是非常珍贵的。”

《村戏》导演郑大圣

对于小众作品而言,能够避开商业大片对于排片的疯狂争夺,努力做到长线放映始终是它们希望实现的目标。目前大象点映的片库已经有100多部影片,合作过的影院有2000多家,先后有2000多位众筹观影发起人在全国300多座城市完成了3000多场放映活动,平均上座率在80%以上。并且大象解决了长期秘钥的制作、硬盘寄送等技术问题,可以拉长时间轴,提供满足长线放映需求的服务。

正如郑大圣导演所说:“任何一部片子,只有放映才有生命。多放一次就多活着一次。”在商业大片已经得到了充分展现空间之后,未来中国数万块银幕也势必会有各类小众作品的一席之地。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