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哈罗副校长Kelly Wailes:我不认为中国父母都是虎妈式教育

Wailes认为,孩子教育始终应该是家庭生活的重心,

1572年成立的哈罗公学,在英国是与伊顿齐名的私立学校。除了硬草帽之外,它以严格纪律著称,还培养过诗人拜伦、英国首相丘吉尔和银行家罗斯柴尔德等名人。千禧年后,该学校加快国际化步伐,开始在全球设立分校,其中大部分位于亚洲,有三所在中国,上海哈罗是最年轻的一个。

因为与英国皇室的渊源,建校两年之后,这所国际学校才迎来一场正式的开校典礼,英国爱德华王子特地到场作为皇室见证者。与此同时到来的还有新任副校长Kelly Wailes。

能成为教育工作者,并不在Wailes的意料之中。早年时,由于阅读障碍,她得花费比同龄人更多的努力学习阅读和写作。母亲的耐心让她最终坚持下来,并成为一名戏剧工作者。这段童年经历让她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多一些同理心。

她还发现,戏剧也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孩子们能从中创造性的学习如何表达自己,以及如何培养自信。1998年时,她改行成为一名教师。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一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会在英式学校找到自身价值。英式学校最值得一提的是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讲究学生各方面的培养。在中学和高中阶段,除了GSE和A-Level课程,学生们还会花不少时间在体育、美术和音乐等被应试教育视为“不重要”的课程上,更多像Wailes这样的教师在其中发挥出专长。

除此之外,作为哈罗公学的分校,上海哈罗沿袭着学院制的传统。无论孩子处于怎样的年纪,入学后都会随机加入不同学院,每位学生的行为都会影响学院积分,积分最高者获得最佳学院的称号。各学院课外还会组织慈善捐款等活动,学生们的荣誉感、团队协作和领导力等品质得到充分培养。

三年前,Wailes来中国前与家人有过不少争论,但最终他们还是决定居家搬迁到中国。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Wailes发现自己与中国家长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孩子教育始终是家庭生活的重心,这给她的工作带来更多同理心。

 Wailes与家人的合照,左一为Kelly Wailes

界面新闻:2015年时,是什么驱使你从伦敦搬到北京?

Kelly Wailes:先介绍一下我的经历。我出生在加州,2001年因为工作原因搬到伦敦,在那里教授戏剧等课程,并认识了我的丈夫。婚后我们有两个可爱的女儿,我们一直认为跨文化的经历对孩子教育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来中国的原因。当时北京哈罗给我提供一个不错的职位,对我职业生涯有益,而且孩子们也能生活在中国,感受这里的文化氛围。尽管来之前家庭内部有过很长的讨论,但很庆幸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界面新闻:在来中国之前,你对这里的教育环境和工作有什么预判?

Kelly Wailes:我并没有先入为主的想法。我在美国和英国学校的教育经验告诉我,孩子与成人是不同的。只要你愿意沟通、尝试去倾听,并一直保持开放的态度,你就能和任何地方的孩子打成一片。对我个人来说,虽然不懂普通话,但我相信工作中仍然可以用不同方式和方法进行沟通。值得一提的是,我来中国之后发现这里的人们包容度挺大的,而且他们真的非常重视小孩,整个社会给予孩子的爱非常多,这对两个孩子的母亲来说非常幸运。你去任何餐厅或任何地方,对孩子都有便利服务,陌生人对吵闹的孩子也非常宽容,这能给母亲减少很多压力。

界面新闻:你在不同国家有20年的教学经验,能否聊聊美国、英国和中国在中小学教育上有哪些异同点?

Kelly Wailes:我最初在美国从事教职,当时是在一所公立学校。我认为在美国中小学体系里,有许多我们称之为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教育者鼓励孩子们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当然,学校也会围绕不同领域有自己的核心课程和目标,不过这些和英式教育不大一样。英国学校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全人教育,他们更关注艺术、音乐和体育等这些课程。

我现在虽然身处中国,但还是在英式学校工作,并没有很完全了解这里的教育制度和体系。但我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好学校总是非常相似的。不管你是在美国,英国或中国,一切都基于学校提供怎样的课程,这些课程如何既要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也能让孩子们在所处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甚至伴随他们毕业之后也能取得成就。

界面新闻:能否列举其中让你感到差异最大的地方?

Kelly Wailes:美国学校里不会有与宗教相关的教育,但在英国学校里是有的。老师们教授时,不会告诉学生哪一种更好或更高级,而是告诉他们世界上存在许多不同种类的宗教和信仰,以及为什么会有一群人对此顶礼膜拜,但在这中间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信仰者彼此观念不同罢了。了解这些宗教背后的历史尤为重要,它能帮助孩子们了解世界的多样性。

当我到中国来了之后,我非常高兴地一点是能够看到孩子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表现。你会发现孩子就像一块海绵,他们的学习能力非常惊人,他们能从任何事情中习得能力,教育者只需要提供给他们足够多的资源和机会,鼓励他们去互动,他们的成长就能让你惊讶。

界面新闻:许多外国人对中国家长典型的印象是虎妈,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家长和赢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

Kelly Wailes:说实话,我并不认为中国爸妈对子女是虎妈式教育,或者都非常严厉。我个人经历过许多国家的家长,其实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普遍都希望孩子能够未来获得成功。学校也是如此,希望它所培养的孩子都是非常优秀的。

作为一位母亲,我非常能理解为人父母的心情,认为自己的孩子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你会为他们变得斗志昂扬。我在接触家长的时候,通常会把这一点铭记于心,“噢,他们是在为孩子争取最好的条件”。于我而言,这并没有任何不妥。如果你的家庭都不为你而战,谁还会为你倾尽全力呢?确认孩子是被父母无条件的爱着,这一点对教育非常重要。学校的责任在于,要让家长们知道他想要为孩子寻找怎样的教育,校方又能提供怎样的帮助和资源,而不是一味的攀比。

家长们还需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去认识自己孩子有哪些特质,也就是说,你的关注点不应放在其他孩子表现如何上,而是怎样培养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功。

界面新闻:这五年里,国际学校的发展势头快,学生家长们通常会以货比三家的态度选学校,比如看进入名校的毕业生比例,这对你们带来压力吗?

Kelly Wailes:有竞争是好事,能够让人去超越和努力。学校能做得事情是,首先从课程和活动着手,给学生们营造全面发展的资源。如果想要在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你就需要提供独特的教育优势。我们定位很明确,提供精英式的英式教育,确保学生们尽可能的获得成功,或者为他们未来成功添砖加瓦。对此我可以完全理解。

对我们而言,与其把注意力放在升学率上,还不如放在如何招到最优秀的教师,并让他们留下来。老师们呆得越长,他们对课程体系了解更深刻,转化而来的实践成果就更丰富。

界面新闻:在国际学校中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哈罗是如何让他们融合成一个集体?

Kelly Wailes:我认为无论在哪个国家,让孩子保持母语特色非常重要。在这个前提之下,拥有第二语言才会更有优势。尽管我们是用英文授课,但因为学生中也有华裔的孩子,所以我们会设立中文课程,这对母语和非母语的学生都有益处,我们也会时刻关注课程质量如何。

从文化角度来看,我们在领导力、服务和个人发展等课程当中也尽量将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融合进来。好在有一点非常,我们在中国的校区都会将中文作为一项课程重点,而且上海和北京国际化程度高,学生去理解不同文化时,遇到的阻碍会更少。

界面新闻: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有什么你曾深信不疑,但现在有所怀疑的事情?

Kelly Wailes:我对自己的教育理念还是挺坚持的,让孩子发挥出最佳能力。唯一的变化可能来自我的身份,以前我在课堂里通过教授学生来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现在作为管理者后,我通过帮助教育者,让他们通过更好的教学来实践这一点。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