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王门前的巴赫:先被商品化又被武器化的古典音乐

全球各地很多公共空间都在播放古典乐,出于安全目的。

巴赫

旧金山市场街和第八大道的交叉口,汉堡王的外面流淌着不同寻常的音乐。巨大的窗户顶部安装着一个米色的扬声器,播送着大键琴演奏的巴赫。音乐声震耳欲聋,不分昼夜从不停歇。巴赫、莫扎特和维瓦尔第的声音从汉堡王上方传来,响彻周边空荡荡的大街。

空无一人的街道本身就是这场音乐会的目标受众。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播放列表,正是为了逼走人行道上的听众——其实就是市场街上的流浪汉,他们总是聚在餐厅门外,把汉堡王弄得像是一家穷人社区中心。原本,从地铁站一出来,就能看到这里挤满了手推车和睡袋,成群的流浪汉霸占了街道,把好端端的人行道变成了棚户区。当地居民大卫·艾伦说:“过去这里有许多小混混出没,现在可能只有一两个了。”当我(注:指本文作者Theodore Gioia)经过这个十字路口,只看见一个女人抱着头蜷缩在街边,她浑身哆嗦着,四周环绕着古典大键琴的声音。

这个策略是由一个名为“中央市场社区福利委员会”(Central Market Community Benefit District,简称CMCBD)的神秘组织提出的。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成员都是社区的业主,其宗旨是:“CMCBD致力于在旧金山城市所统一提供的福利之外,为中央市场地区提供额外服务,保障区域安全,增强区域吸引力,使本区域成为一个更理想的工作、生活、购物、创业和购置物业的场所。”在汉堡王门前播放古典音乐就是这些“额外服务”中的重点项目——以一种优雅的方式赶走街头的贫困者。

CMCBD的一位官员表示,汉堡王计划的灵感来自于伦敦地铁。2005年,伦敦启动了一项防止“反社会”行为的计划,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在65个地铁站播放管弦乐。其实早在2003年,类似的试点项目就取得过惊人的成果:火车劫案的数量下降了33%,对员工的言语攻击下降了25%,播放了18个月的古典音乐之后,打砸抢一类的破坏行为减少了37%,这些数据引起了全球执法部门的注意。播放古典乐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国际现象。从那时起,古典音乐开始作为“武器”在整个英国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使用——现在,世界各地的警察都将弦乐四重奏作为他们打击犯罪的新武器,巴赫也成了作战部队中必不可少的一名新兵。

专家甚至可以将这一做法的起源追溯到1985年,当时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家门可罗雀的7-11外面一直播放着莫扎特的音乐,经理想要以此驱逐在停车场里游荡的小混混。“停车场里的莫扎特”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功,商店周边的小无赖都被赶走了,7-11开始在超过150家门店推广这个计划,它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家用中提琴来对付打砸抢的公司。后来这个想法传到了佛罗里达州的西棕榈滩,2001年,警察在一个毒品横行的街角安装了一个扬声器,大声播放贝多芬和莫扎特的音乐。“我们都惊呆了,晚上十点钟那里一个人都没有。”警探德纳·金伯林说。不久,其他地区的警察也纷纷开始效仿。从此之后,私人企业和公共机关都开始使用这一策略,现在它更是被编入了《警察礼貌行为手册》(Polite Policeman's Handbook)当中,得到了官方认可。过去的十年间,交响乐在安全保障方面的使用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程序,从澳大利亚到阿拉斯加,这种操作正在席卷全球。

时至今日,美国的运输系统自然也不能落伍。美国各地的交通枢纽都在播放古典乐,出于安全目的。勃拉姆斯早已响彻各地的公交站和行李提取处;在宾夕法尼亚火车站搭乘美铁,不管去哪里一路上都有巴洛克音乐相伴;纽约港务局巴士总站的候车室里,舒伯特的诙谐曲让等待的时光不再担惊受怕;亨德尔的《水上音乐》飘扬在亚特兰大地铁的站台上空。不光是大城市,整个北美的小城镇和郊区也深受影响。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邓肯市,帕瓦罗蒂的高音驱散了周围的小流氓,保卫着深夜的公园。弗吉尼亚州的林奇堡图书馆也设定了一份专门的播放列表来清理停车场,列表中包含两张经典CD——《周一早晨的莫扎特》(Mozart for Monday Mornings)和《巴洛克音乐选》(A Baroque Diet)。而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则流传着一个协奏曲打击犯罪的故事,十分具有戏剧性,据称,当地的基督教青年会只是播放了维瓦尔第的《四季》,就轻而易举地化解了两名毒贩之间的冲突。

《周一早晨的莫扎特》(CD,1998年4月,Philips)

巴洛克音乐似乎是最有效的驱逐令。评论家斯科特·廷伯格(Scott Timberg)说:“少数后浪漫主义时期的、过于雄浑的音乐不太适合这种用途,比如穆索尔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能够赶走流氓地痞的音乐大多是浪漫主义之前、巴洛克或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作品,例如维瓦尔第和莫扎特。”行政官员只顾着骄傲吹嘘自己的政绩,很少会去思考背后的原因:音乐为什么能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克利夫兰市的一位官员就如此解释过:“混帮派的那些直男很讨厌巴洛克音乐中的某些元素。”华盛顿州塔科马市的警察局长也是同样的逻辑(甚至是同样的措辞):“我们希望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让犯罪分子和小混混感到不适。”一名伦敦地铁的观察者直接指出了这种“惩罚理念”的核心:“这些失足青年会想‘我们可以留在这儿听这些垃圾音乐,但是我们也有替代选择——去别的地方犯事儿。’”

***

利用古典乐打击犯罪的行动确实可能意味着“去别的地方犯事儿”。要知道,这个策略的目标并不是阻止或减少犯罪,而是赶走犯罪。此外,古典音乐只适用于一些轻微的违规行为,比如搞破坏或者街头滞留——它只能保护财产安全,不能保护人身安全,并且通常都是有权阶级的财产。音乐理论家莉莉·赫什(Lily Hirsch)在《美国犯罪预防与惩罚中的音乐》(Music in American Crime Prevention and Punishment)一书中写道:“企业家和政府领导人并不是将古典音乐看作一种积极的道德力量,而只是将其作为一项空间标识。”古典音乐原本是“世界性的语言”,所有人类都能从中感知到共通的人性,现在却发生了奇怪的基因突变,变成了特权阶层的防护栏,把普通人拦在了外面,它通过听觉编码向平民阶层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这里没有人欢迎你。”

我们对于音乐的一切美好譬喻都失效了。音乐的力量不再是治愈,而在于惩罚;音乐不再能凝聚起全人类,反而让我们更加四分五裂;音乐不再追求美、追求精神上的高贵,而只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分配。就连莫扎特也不再是灵魂抚慰者,他已经变成了穷人驱逐者。

音乐回归到了它在进化过程中最本原、最古老的功能:宣示领土主权。动物学研究表明,鸟鸣的原始功能不仅是在吸引配偶(如达尔文所说),还是在主张领土主权。实验表明,如果在指定区域播放事先录好的鸟鸣声,其他鸟儿通常都不会进入该区域。鸟鸣的侵略性也延续到了早期人类身上。灵长类动物学家托马斯·盖思曼(Thomas Geissman)推测:“原始人类的音乐可能与猿类的大声呼叫有着类似功能……包括宣示领土主权、恐吓其他族群、保持族群间的距离。”现在的歌曲和原始音乐有着很大不同,但是其本质还是一样的——“警告:私有财产”。音乐将公共空间圈为私人领地,通过管弦乐的“恐吓”发出信号:某些群体禁止进入某些区域。在所有的音乐体裁中,古典音乐与上流阶级的连结最为紧密,足以让剩下的人都望而生畏。

然而,交响乐在阶级隔离上的胜利,却是古典乐本身的失败。我们都知道,音乐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潜意识,如果我们持续地将古典音乐的艰涩难懂当做贵族化审美的标志,那么公众对待艺术的态度可能会进一步恶化,这些人现在还只是对艺术漠不关心,以后甚至会主动地避开艺术。这种管弦乐恐吓策略不仅能够成功赶走潜在流浪汉,很有可能也赶走了几代潜在的听众。古典音乐将失足青年拦在门外,也让文艺青年望而却步。不再有人四处晃悠,也不再有人认真倾听。

或许我们曾经有幸在交响乐的经典作品中听到过不朽的旋律。E·M·福斯特笑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人类的耳朵所听到过的最崇高的声音。”但如今,人们如果在汉堡王门前听到了贝多芬,大喇叭里传来的旋律与其说是一种庄严的召唤,倒不如说是一种丑陋的催促:“走开。”

***

古典音乐先是被商品化,而后又被武器化。今天,大多数年轻人都不再把古典音乐当作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而是把它视作一种阶级符号,商业企业利用一套编码系统重塑了整个社会对管弦乐的认知,而古典乐本身只是这个庞大系统当中的一套修辞。几十年的文化熏陶使公众认识到,交响乐是社会地位在声音领域的映照,不符合这个阶层的人则会被交响乐排除在外。《四季》的第一个和弦响起,一般的美国人都不会听到春天的声音,他们只能听见势利的声音。在荧幕上,只有放到贵族家庭、上流社会尊贵傲慢的生活时,才会铺一段巴洛克式的背景音乐。从本质上讲,这种音乐不是用来欣赏的,而是用来联想的,并且与之相关联的所有元素几乎都是精英主义的。

在过去,古典音乐也曾经是很受欢迎的流行文化,流行到被无数次地模仿、致敬。兔八哥恶搞过《塞维利亚理发师》;《花生漫画》里,钢琴家施罗德的核心人设就是贝多芬的狂饭。到了2014年,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依然出现在NBC的黄金时段,但是配的画面却是汉尼拔正在分尸准备做他的拿手菜炖肘子。在当代好莱坞,古典音乐是古怪天才、早熟儿童和精神病人的爱好,只有性格反差极大的天才侦探和犯罪大师才会有练习小提琴的怪癖——对于正常人来说,这不是什么好习惯。从动画片到食人族,官方所呈现出来的古典音乐的形象发生了剧烈的转变,这着实令人担忧。

《花生漫画》中的角色施罗德

在大众传媒时代,一般大众都只是听过一小段古典音乐的片段,就急着把它背后的象征力量赶紧用在商业议程上。艺术家和广告商将经典作品分解成短小的旋律,从原始的语境中分离出来,然后将每一首曲子的主题动机摘出来,重新排列成新的歌单,呈现出他们自己想要的曲调、情绪和相互关系。人工节选、重组这些乐段,就像是在制造人工香料,连音乐背后的感情也可以合成了。需要一点欧罗巴的气质吗?莫扎特能让小货车的广告瞬间变得高雅起来。剧情节奏太慢,担心观众会看睡着?那就用《威廉·退尔序曲》瞬间唤醒他们的肾上腺素。薄饼的促销广告一直效果不好?那就把瓦格纳的《女武神的骑行》路线改为从瓦尔哈拉宫殿到“国际薄饼屋”。

但是这种做法对艺术带来的破坏是毁灭性的。瓦格纳的女武神去卖薄饼了,那么她在歌剧院里的影响力就必然会降低。有些作品则被引用得过于频繁,以致于提到这些作品时,人们会联想到很多次要的东西,而非作品本身,这也降低了原曲的价值。《布兰诗歌》就已经被用滥了,奥尔夫创作的序曲大合唱《噢,命运女神》只会让人联想到媚俗,在这种大环境下,听众能够真正地体会到这首合唱曲背后的悲切吗?

这种摘要式的重组否定了古典音乐作曲的权威价值:对于复杂音乐主题的延伸发展。多样的曲式让听众得以鉴赏出不同的动机和乐章之间的细微区别和相互作用,这点正是节选完全做不到的。提取并移植一段乐曲分为这么两个步骤:先是得从一首45分钟的交响乐中截取15秒的主题(原曲本身就是个有机的整体,这段主题在其中也是一个完整的部分),然后要将这一小段曲调强加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意义上。比如把《噢,命运女神》从完整的拉丁清唱剧《布兰诗歌》中摘出来,铺到达美乐披萨的插播广告里。这种不伦不类的混搭还可能会产生另一种负面影响:总是不带上下文地引用作品,人们就会忘记这些乐句其实是有原生语境的了。观众忘记了《噢,命运女神》在原曲中的光辉,因为达美乐披萨的广告铺天盖地,早已将观众洗脑了。总之,在如今推崇重组的媒体生态中,这些经典作品都已经从严肃音乐退化成了装饰音,就像一小块墙纸,铺在怎么也盖不住的平庸之上,显得格外凄凉。

在资本主义文化中,古典音乐有时会处在一个相互矛盾的位置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巴赫的《G大调第一大提琴组曲前奏曲》。一位专栏作家将这首曲子称为“故事就要开始变得高级了之歌”,接下来的两分钟之内,一系列令人震惊的背景故事将会一一揭晓。IMDB网站记录了此曲的73次引用,包括黄金时段的热门剧《超人前传》和《急诊室的故事》、健康选择(Healthy Choice)的冻西兰花广告、宝路狗粮广告,还有电影《极乐空间》和《宿醉2》,就连《鲨鱼啾大战乌贼娘》都引用过一小段巴赫。虽然前奏曲一直是作为阶级地位的象征出现的,但不同的引用之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电影制作人和广告主想要表达的是互相矛盾的两种情绪。前奏曲用作电影配乐,是用来强调富人阶级的势利虚伪,可爱的普通人无法在上流社会生存;相反,商业广告引用它则是为了在推销中注入一丝优雅的氛围,含蓄地将产品与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G大调第一大提琴组曲前奏曲》既被用来讽刺上层阶级的虚伪,又试图激起公众加入他们的欲望。

最新的凯迪拉克CTS广告中更是直接出现了巴赫这首前奏曲的名字。镜头中,一对时髦夫妇开车经过繁华的大街,打开了收音机。驾驶座上博学的丈夫立刻听出来了,“巴赫G大调第一组曲”,然后镜头转向汽车内部,挡风玻璃上显示出了这部作品的标题。这个广告在暗示观众,你不仅仅是在买一辆车,也是在买一个可以加入精英社会阶层的机会。它在邀请我们加入上流社会,成为那种可以随口报出巴赫组曲的调号和序号的人。铺上几句大提琴的演奏,一个没有什么意义的汽车广告就变成了一幅幸福未来的宏伟蓝图:你可以通过消费行为实现人生的转变。

凯迪拉克CTS广告截图,图中文字为“巴赫G大调第一组曲”

***

这些引用给巴赫前奏曲,或者往大一点说,给古典音乐带来了什么影响呢?从鲨鱼啾的电影到凯迪拉克的广告,巴赫《G大调第一大提琴组曲前奏曲》被用在了无数的场景中,但唯独很少出现在本身的组曲里。广告、电影、治安工作……在被迫接受了这么多的外部议程之后,前奏曲不再是一件独立的、只在原生语境中有效的艺术作品了。现在这首序曲很难给任何当代观众带来真正“纯粹”的聆听体验。被侵蚀是当代流行艺术的共同命运。次要联想不断增长,逐渐扼杀了原始的音乐体验。不管一部作品有多伟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好莱坞、麦迪逊大道和市场街都有可能压榨它的活力,直到油尽灯枯。验尸官报告:死于引用。毕竟,一段旋律的生命力是有限的,不足以在威胁过流浪汉之后,再去美化食人族的烹饪,然后还要去提升一下狗粮的尊严,它原始的有限的生命力只是用于赞颂人类的尊严。

(Theodore Gioia是一位评论家,现居旧金山。其作品刊载于《信徒》(The Believer)、《洛杉矶书评》和《弗吉尼亚评论季刊》。他目前正在写一本关于加州饮食文化变迁的书。)

(翻译:都述文)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洛杉矶书评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