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对外开放 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进口国

随着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进口国。动态地看,中国当下能够为全球贸易伙伴提供的进口增量约为GDP的1%,如此中国将非常接近贸易平衡。

图为深圳港。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 钟伟

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阶段,人们将当下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努力称之为中国对外开放3.0版。

回顾1949年至今,中国经历了对原苏东国家的对外开放浪潮,以及1978年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今年则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二次革命”,中国需要形成高水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是在开放中取得也必须在开放环境下不断前行,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因此,中国对外开放3.0版,期待着中国主动扩大进口,推动中国机遇全球共享。

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差异性很强,在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中国的扩大开放意味着中国是权且令人瞩目的进口高增长市场,也势必带来中美贸易,尤其是中国自美进口的持续上升。从长远看,知识产权和高新科技产品、能源和农产品等资源类产品、金融业等服务贸易领域可能是合作重点。但经贸关系的良好健康发展,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

从近期看,中国正在筹建进口博览会,这是对多边开放贸易体系的有力支持,如何看待中国进口增长的前景和领域?

一是随着中国扩大对外开放,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进口国。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对GDP的占比并不高,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因此,动态地看,中国当下能够为全球贸易伙伴提供的进口增量约为GDP的1%,如此中国将非常接近贸易平衡。中国并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但中国的储蓄率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决定了中国很难迅速陷入经常项目收支的持续逆差。

二是中美能源合作前景广阔。就中国的能源供求而言,中国在强调环境保护、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运用。因此伴随着煤炭行业的去产能和技术升级,原油和天然气的需求上升较快。在2017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了4亿吨,成品油进口逾2000万吨。同时天然气进口约800亿立方米。中国油气资源的进口需求仍将攀升。而美国次贷危机至今,发生了以页岩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为主调的能源革命,美国已实现了能源独立,已经并将持续地改变全球能源供应格局。

中美能源合作具有天然优势,一方面,中国能源需求集中在东南沿海,即西太平洋区域,太平洋航道宽阔顺畅,同时,中国已有建造大型的原油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能力,并在东南沿海逐步建设能源接收站。另一方面,中美之间已有在能源领域展开长期合作的早期收获。因此中国每年能源进口的2000亿美元以上的大蛋糕,也会令美国能源企业长期获益。

三是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推动中美农业领域的合作。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中国巨大的人口使得中国农业政策很难高度倚赖国际市场,但人均耕地和水资源的不足也显而易见,自雍正王朝以来中国基本农田规模没有显著增长,农业提质增效的潜力只能倚赖科技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应当灵活运用好国际市场。看起来,中国在强调口粮安全的同时,可以适当降低口粮自费率;而在饲料粮等非口粮领域,则可更大程度地利用国际市场,确立进口农产品就是进口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的直观感受。

纵观全球,美国无疑是农业大国和强国。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在农业领域,无论是粮食,肉类还是其他农产品,农业科技领域,中美都呈强烈的互补性。回顾过去,国人曾经抱怨,9亿件衬衣才换取一架民航客机,同样地美国农民也可能抱怨,为什么其质优价廉的产品,未能更好地覆盖作为地球人口大国的中国?考虑到国人对食物的求精求好,中美之间就农产品贸易,有望在目前百亿美元级的基础之上得到显著提升。

四是中国制造业尽管大而全,但在全球供应链中并不处于优势地位。尽管人们在感叹美国的锈带地区不够繁华,但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在此领域,仍然值得中国好好学习。面对中国制造业的进步,西方也难免有防范之心。如果能够从双方取得妥协和互惠的领域逐次突破,未尝不是好事情。例如,中国已经大幅度地降低甚至取消了和癌症治疗相关的药物的关税,使得加速走进老龄化的中国,能够更好地获得国际上的创新药物服务于国人。

同样地,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也是个年销售额接近千亿元且仍在快速成长的市场,美国不仅有雄厚的医疗研发力量,在医疗器械领域也是全球翘楚,这也许是值得中美深度合作的突破口,如果能有更多的来自美方的医疗药物、器械列入到中国人的医保覆盖范围,这对国人无疑是一种福泽。

五是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日渐融合,服务业对推动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已逾半壁江山。无论在教科文卫的公共服务业,还是生产型或生活型服务业,中美之间的合作空间也很大,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的逆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习近平在博鳌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以金融保险业对外开放,外商准入前国民待遇等举措的服务业开放新设想。而中国央行行长易纲更式指出,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不仅有具体举措,还有明确的时间表。从贸易到知识产权,再到金融领域,中美之间如何寻找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交集?金融行业和市场中介行业也许是重点。中美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尤其重要,其对维持全球金融稳定和开放,会投射出重大意义。中国金融开放的大门,当然会给执全球金融牛耳之美国,带来相当大的机会。

中国对外开放的3.0版,让人很自然地期待中国扩大进口,其中包括从美国的进口。这对双方都是共赢之举。同时,双方也需要消除误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的分工,决定了所谓中国得自美国的外贸顺差夺走了美国数百万就业岗位的说法,既可笑又不可信。这些薪酬不高、技术熟练程度要求高的岗位只能由中国向东南亚等国转移。而在能源、农产品和医疗器械等局部领域的增加进口,则可切实地增加美国就业,并有助于平衡中美贸易。

全球化正处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中美作为重要大国,有维持国际经济治理结构的义务,而中国主动加大对外开放,使得升级版的开放中国,更容易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逐渐取得这样的理解:中美贸易存在失衡并不等同于利益的失衡;双方合作共赢的短期斡旋空间和长期互补空间巨大,改革开放的中国,给西方社会带来的更多的是市场和机遇。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