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抛售地产债?成交量翻倍、机构投资“看资质”

就地产债而言,市场“惊弓之鸟”心态有之,看好继续投资亦有之,但“看资质”为共识。

5月9日,券商抛售地产债的传言引起市场关注。

记者就此采访多方机构人士,原因均指向监管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进一步加强,但具体内容说法不一,唯一的公开信息为,住建部负责人9日就房地产调控问题约谈了成都和太原两地市政府。

“个人感觉是有点过度反应了。不过交易性机构的想法和做法,与持有型不一样。”某银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向记者分析称,“交易型机构看的是预期,盯的是估值压力,而持有型机构主要关注违约的可能。”

就地产债而言,市场“惊弓之鸟”心态有之,看好继续投资亦有之,但“看资质”为共识。

据Wind统计,5月9日单日地产债成交量为72.79亿元,5月10日成交量继续攀升至84.54亿元。而5月以来的日均成交量仅为35亿元。海通证券固收团队此前就指出,2015-2016年地产公司债井喷后,将在今明年集中进入回售期,应警惕回售带来的企业流动性风险。

“涉及房地产一概不投”

就9日市场传之色变的房地产“负面政策”,目前来看更多反映的是市场情绪。

包括银行和券商在内的多名受访机构人士认为,一方面,监管不可能对房地产融资“一刀切”,目前房地产公司发债仍正常,针对存量不可能推出减持的指令,以避免诱发风险;另一方面,预计针对房地产政策更多为“修修补补”。但各地方的房地产土地和限购、限贷政策仍值得关注,这关乎房地产开放商的现金回流。

今年以来,房地产领域“降杠杆”执行力度远甚于过往。年初便有信托人士向记者表示,信托出于合规要求主动放弃房地产项目,而能做的项目融资成本也普遍迅猛上升。

5月10日,亦有股份行对公业务人士反馈,该行当前房地产相关业务“只紧不松,涉及地产的一概不投”,其中包括各类房地产开发商相关的公募债和私募债。

“我们行自己承销的债,没想到行内也基本不认购。接触的很多大券商和基金也避而远之,小银行还投一些。”上述股份行人士表示。

另有股份行资管部固收人士向记者表示,对地产债也好,地产类ABS也好,主要还是关注经营比较稳健的公司,不强求排名。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激进扩张型的地产商无疑比较难受,无论是前端融资还是后端销售受到的影响都比较大。

在上述银行金融市场部负责人看来,前二十强或前三十强的房地产开发商债券问题不大。

某华南股份行资管部人士表示,此前因为理财资金还有增量,大部分银行理财对债券以持有到期为主,但现阶段受增量下降影响,也会考虑进行交易。

地产债有人卖、有人接

整体而言,银行对地产债普遍持谨慎态度。房地产企业再融资受限和现金流承压是主要顾虑。而这样的担忧恐怕才刚刚开始。

海通证券固收团队今年2月的一份研报就指出,存续地产债中,2018年需要偿付的规模为1613亿,是2017年的2.3倍,2019年-2021年需要偿付的规模分别为2807亿、3998亿和4037亿;此外,存续地产债在2018年进入回售期的超过3800亿,2019年也有接近3700亿,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这是因为地产公司债往往采取3+2、2+1年等期限结构,2015-2016年地产公司债井喷后,会在2018-2019年集中进入回售期。当前债市收益率水平已远高于2015-2016年,投资者选择不回售的机会成本增加、对房地产风险的担忧也有升温,回售的比例有可能大幅提高,应警惕回售带来的企业流动性风险。地产债到期压力巨大,如果再融资仍旧受限,将会推升信用风险。”上述报告显示。

截至目前,地产债还没有违约案例。不过潜在风险有之。

以开发商中弘股份(000979)为例,今年以来资金链持续紧张。5月9日公告显示,截至2018年4月30日,该公司逾期借款本金27.5亿元,逾期借款利息2.5亿元,没有新的资金投入至此前的募投项目,同时部分募投项目由于受到政策影响,导致四个募投项目目前都处于暂停状态,预计复工时间待定,项目当期预期收益不能实现。

就地产债这一类资产而言,市场也有相对乐观态度。

“地产债目前整体还是比较安全的。”某券商固收部负责人如是判断。在其看来,地产债若久期不太长,控制好信用风险,收益率还是相当可观。

“目前其实更需要避讳的是一些经营状况一般的民企产业债。相比这种标的,地产主体还不错。”上述券商人士同时表示,“从9日和10日的市场交易量就不难看出,即使市场有人卖地产债,也会有人来接。”

有公募基金专户人士也表示,针对地产债主要还是要看发行人资质。仓位的调整完全取决于其持有地产债的具体情况。“如果持有的都是万科这类的地产债,就没必要压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