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书推荐】如歌德那样思考生和死 如杜甫那样追问人与时代的联结

本周关键词:石一枫,冯至,魔都,性欲,银盐……

《借命而生》

石一枫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04

《借命而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两名工人因盗窃工厂的发动机而被捕,随后越狱,一人被抓后判处死刑,一人亡命天涯,被狱警追捕了多年。警察追捕越狱逃犯的情节在文学史上并不罕见,在“追”与“逃”、“警”与“匪”、“正”与“邪”的通俗故事框架下,能够容纳千奇百怪的内容实验。在《借命而生》中,作者石一枫选择在这一框架内融入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在当下中国切实的生活经验。在飞速变迁的复杂背景下,追捕者与被追者的命运紧紧地交叠在了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刻板印象中水火不容的正面角色与反面角色,这部小说中的警察和逃犯却都拥有着一套共同的价值观与信念:做一个“好”人。他们是对手,也是同类,他们在生活的同一片水火中挣扎,并一步步在“对手”身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意义——这或许正是标题“借命而生”希望体现的。在《借命而生》之前,石一枫已凭借《世间已无陈金芳》和《红旗下的果儿》等作品收获了一批文学粉丝,他对这个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的描绘与感触细腻而精准,每个故事中都或多或少有我们自己的形象和经历,倒映其中,影影绰绰。

《悲欢的形体:冯至诗集》

冯至 著
雅众文化 | 新星出版社 2018-03

许多人初次见到“冯至”这个名字,是在里尔克、歌德和海涅的诗集封面,身份是译者。作为诗歌翻译家,冯至一直以优雅、精准和浪漫著称。这些译作毫无疑问对冯至本人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东西方的两种诗歌传统的共同影响之下,冯至自己的诗作中有一种“雕塑般的语言,雕塑般的沉静、质朴和空间感”(黄灿然语)。

或许是受到里尔克的影响,冯至的诗歌格式公正、叙事平和,但贯穿在字里行间的是清丽的抒情和哲思:“蛇为什么脱去旧皮才能生长;万物都在享用你的名言,它道破一切生的意义:‘死和变’。” 站在今天阅读冯至的诗,我们可以看到他无处不在的沉思:如里尔克那样追问有形和无形的关联,如歌德那样思考生和死,也如他喜爱的杜甫一样,追问着普通人与时代的联结。

《小小陌生人》

[英]萨拉·沃特斯 著  孔新人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04

萨拉·沃特斯(Sarah Waters)以书写维多利亚少女的同性恋爱故事出名,例如前作《轻舔丝绒》中的娼妓传奇,以及《荆棘之城》中女仆和小姐的私情。但从眼前这本《小小陌生人》里,读者将看到一种截然不同的内容:一个老式的、平铺直叙的惊悚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座昔日曾经十分辉煌、现在却颓势难挽的庄园里,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也只剩下三个成员住在其中。在这座破败的庄园里,各种各样惊悚的“闹鬼”故事轮番上演。

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位医生,他并非诡异故事的亲历者,因此讲述起来如同蒙着一层水雾。沃特斯希望在这部小说里表达的,绝不仅仅是故事的惊悚情节,而是试图描写战后英国社会的阶级乱象以及贵族传统的倾颓。医生作为阶级差异的亲历者,在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中作为“局外人”生存,这让他拥有了更加敏感的叙事角度,也无疑让整个故事立体了起来。

《魔都》

[日]村松梢风 著  徐静波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04

如今,生活在上海的人,恐怕已经没有几位不知“魔都”一词了。对于其他地域而言,一提“魔都”,我们也会自然而然联想到沪上的灯红酒绿,联想到匆匆行走的众生男女以及他们穿梭其间的水泥丛林。然而,这一对上海的指代和称呼,却是上世纪20年代由日本作家村松稍风在不经意间创造的。在当时,上海是连接中国与海外的重要枢纽,是一座站在东西方交汇点上的城市。在他看来,上海的“魔性”正来源于此:东西方两种几乎截然相反的文化的碰撞,让上海呈现出了一幅混沌叠合、明暗相交的图景。

村松梢风1923年从长崎乘船到上海,他说,“说起我上海之行的目的,是想看一下不同的世界。我企求一种富于变化和刺激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目的,上海是最理想的地方了。” 据考证,在1923年至1932年间,他前后六次拜访了这座中国沿海都市。在他眼中,上海的“明亮”之处在局部商业和娱乐业的繁荣,而在霓虹灯照不到的地方,阴暗之处和藏污纳垢的混沌之地亦有存在。这本一个世纪之前日本人写“魔都”的书,或许会为我们提供一个观看这座都市的新视角。

《性欲和性行为:一种批判理论的99条断想》

[德]福尔克马·西古希 著  王旭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05

今天,我们所谈论的“性”,显然已经不同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式爱欲”,而弗洛伊德和福柯回顾与批评以往性理论时的时代,也已经和我们当下生活的世界相隔甚远——在弗洛伊德和福柯的时代,未结婚而同居生活、公开自己同性恋身份、通过手术改变自己的性别、双性恋和性虐等话题极少进入公众视野。然而,在性观念发生了极大变迁的当下,社会学研究对性、文化、社会的批判性综合思考依然并不多见。

在《性欲和性行为》一书中,作者福尔克马·西古希(Volkmar Sigusch)对这性欲和性行为两个话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批判。西古希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性学家之一,同时也是德国性医学的开拓者和批判主义性科学的创建者。在书中,他带着一种探讨哲学话题的细致感,提供了对当代各种性形态的深刻观察,并探讨了社会、文化和团体的变化如何具体地对每个人施加了影响。

《爱与资本:马克思家事》

[美]玛丽·加布里埃尔 著  朱艳辉 译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8-05

对于马克思,我们似乎已经谈论得足够多了:在课本里,在课堂上,在运动中。但对于马克思其人,我们好像又谈论得太少了,以至于很多人对这位德国思想家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大胡子肖像照,和那些模糊的符号与主义。在那些令整个世界为之一振的理论背后,在种种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在各种纷繁不休对马克思主义的争论背后,马克思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经历几乎被忽略——而理解一位思想家的生平经历,正是真正进入其思想的重要切入口。

《爱与资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在书中,我们可以通过马克思与燕妮、恩格斯及他的女儿们的书信中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的马克思:他同样会为经济发愁,会嘲讽自己敌人,会和当时的普通工人阶级一样借钱、赊账、去当铺。但可贵的是,在困顿潦倒的生活中,他没有选择苟且或沉默,而是依然大声疾呼,严肃甚至痛苦地思考着他所负担这个世界。

《银盐时代》

[美]约翰·洛恩加德 著 朱鸿飞 译
后浪 |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03

在数码相片几乎垄断视觉世界的今天,我们也许很难想象,上个世纪的摄影师还在用银盐底片这种古老的工艺制作黑白照片。与数字时代的转瞬即逝相对而行,《银盐时代》的作者约翰·洛恩加德(John Loengard)希望告诉我们的是:那个时代的摄影艺术,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洛恩加德自大学时代起就在为《生活》杂志拍摄照片,2005年时曾被评为“摄影界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人之一”。这本书是一本摄影师讲述摄影师的书,洛恩加德在书中记录了布列松、艾森施泰特等杰出摄影师的生活和创作。值得一提的是,他翻拍了相当多经典作品的银盐底片,让我们在日以扩张的像素世界里得以一窥银盐和相纸的迷人之处,以及每张伟大照片背后的摄影师的汗水、狡黠和乐趣。

《树的秘密生命》

[德]彼得·渥雷本 著  钟宝珍  译
译林出版社 2018-04

许多人会试图和趴在沙发上的猫或狗对话,并且相信它们的叫声表达着某种意义,但很少有人会对阳台上的植物做同样的事。在我们的印象中,植物似乎始终都是沉默的旁观者,在人类生活的背景中兀自枯荣。植物是否拥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和信息系统?在它们看似呆滞和静止的表面下,是否有一阵阵暗潮正在涌动?它们是否在原始森林中悄悄运营着一个组织严密的树木社会?

在《树的秘密生命》一书中,森林研究者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提出,树也会表达,只不过是通过一种安静的方式:气味。正如人的荷尔蒙,树也拥有一套神秘的气味语言。例如非洲的金合欢树被长颈鹿啃食时会释放出一种警示气体,向邻近的金合欢树传递信息,因而得到警讯的树木会迅速分泌毒素来回应。不仅是高大的树木,灌木、草本植物甚至可能所有的植物都会用这种方式进行交流。除此之外,渥雷本还在书中提到,树木甚至拥有不同的“性格和作风”。当我们下次在森林中漫步,或许会由此展开更加丰富的遐思。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