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巴渝乡村新画卷

一幅新时代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在巴渝大地展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者按:十九大以来,重庆市围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幅新时代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在巴渝大地展开。

在美术语言中,速写是中国原创词汇。4月,新华网从 “西部菜都”潼南区的罐坝村开始,自渝西地区走到城郊乡村,从三峡库区行至武陵山深处,以速写的手法记录下十座乡村背后的振兴故事。

  潼南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摄影:李相博

暮春时节,潼南区罐坝村的标准化农田里,一株株蔬菜优质种苗正在成长。

在村里的集中居住点,整洁靓丽的小楼、平整的公路、宽敞的休闲广场……老人们围坐着拉家常,孩子们在一旁嬉戏玩耍,一片祥和。

“如今,村民们的日子变得一天比一天好。”罐坝村村支书郑长春说,改变的密码,则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新产业新业态繁荣乡村经济

最近,家住永川区南大街黄瓜山片区的廖昌华乐开了花。

作为重庆知名乡村旅游景区,黄瓜山今年的赏花节再次吸引了众多纷至沓来的城里游客。

仅赏花节期间,廖氏农庄农家乐就赚了10万元。老廖一高兴,给来务工的村民也涨了工资。

在属于重庆主城区城乡结合部的迎龙镇北斗村,150亩的“北斗锄禾”被打造成现实版的“开心农场”。

“土地以0.1亩为单位划分成若干小块土地,吸引城市居民家庭前来认种。”北斗村村支书杨孝刚说, 蔬菜成熟后,城市居民可到锄禾现场采摘,也可到配送点领取,每份每周采摘或领取一次,蔬菜重量在6斤以上。

作为“社区支持农业”在重庆的一块实验田,“北斗锄禾” 正不断发挥着促进城乡之间交流和互动的作用,并直接带动农民增收。

在重庆,“巴掌田、鸡窝地”是当地耕地条件最典型的特征。3500万亩耕地中丘陵山地占比高达98%,80%以上耕地单块面积不足一亩。“如果还固守传统的农业耕种方式,那产业兴旺几乎无从谈起。”当地学者指出。

新华网在采访中发现,重庆许多乡村已将特色效益作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同时催生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农业效益实现大幅提升。

黄瓜山村是重庆规模最大的梨产业基地,梨树种植面积已达6万多亩。摄影:李相博

人才下乡增添乡村新动力

今年初,几个年轻人将气雾栽培与植物工厂技术引进了潼南区的罐坝村。

对当地种了一辈子蔬菜的农人来说,这种无土栽培的“新玩意儿”利用喷雾装置就能让蔬菜长大,而且无化肥,无农药,产品一成熟就被许多星级酒店一抢而光。

罐坝村的科学育苗、智慧农业得以发展,缘于重庆农业科学院、西南大学等机构的众多科研人才的落地。

在石柱县黄水镇的万胜坝村,下乡的科技人才让当地的莼菜的品质变得更优。“每块莼菜试验田的土壤、水质、气象等影响莼菜生长的要素都会被全天候监测。”村长马世兴说,更优质的莼菜、更长的莼菜产业链,让莼菜收购价格逐年上涨。

南川区金龙村,背靠世界自然遗产金佛山景区。在北京打工多年的邓孝容夫妻俩回到戴家湾新建了一座300平方的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现在城里人对‘归园田居’的渴望很大,恰恰金龙村各项条件都很符合。”邓孝容说,自己回家创业和城里人来度假都是基于村里的人居条件改善。

现在,如果遇上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去邓孝容夫妻俩农家乐游玩的车辆都要“溢”到马路上了。

除了吸引本村人回乡创业,许多城里人也看上了重庆乡村这块“宝地”,前来发展产业,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出现。

  重庆潼南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气雾栽培与植物工厂技术。摄影:李相博

文化振兴丰富乡村内涵

“兄弟姊妹情义深,建设和谐大家庭”、“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在九龙坡区真武宫村,小小的“家训”编织出了一幅和谐的乡风文明画卷。

除了家风家训,村里还以绘画的形式,将忠孝故事、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内容绘制到每家每户的墙上,村支书孟长春告诉记者,这些彩绘都是川美的师生扎根村里创作出来的,村民日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身的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浸润。

在南岸区的迎龙镇北斗村,村民们不再固守着自家耕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后,业余文化生活也逐渐演变得丰富多彩。

每逢周末,北斗村的空气中都飘动着曼妙的音符。灵动的音乐穿过晨雾,和着泥土的芬芳,给这块土地以艺术的享受。

一群执拗的农民,硬是凭借坚强的毅力,靠死记硬背把乐曲的旋律背了下来,然后对照乐器的发音部位一点一点进行演奏,从最初的跑调到勉强识谱、吹奏出正确的调子。

4月的朝阳和煦温暖,乐团成员张玉福记不清楚,这是第几次给乡邻们演奏。

这些年来,这支“农民交响乐团”表演最多的曲目,是《在希望的田野上》,舞台远到国家大剧院,近到村里的田坎间。

如今,这群田坎上的音乐家,正让金弦银管耕耘更多的土壤,让音乐的种子扎得更深,奏出新时代的乡村新生活。

在重庆,文化振兴推动乡风文明不断取得新进展。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田坎村落间蔚然成风,让农村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北斗村农民管乐队正在演出。摄影:李相博

坚守绿色谋致富

长江在重庆流经679公里。

在涪陵段江面,有一处350亩的江心孤岛,人称“平西坝”。江岛四面环水,碧波荡漾,由三峡移民组成的睦和村就在对岸。

面对耕地减少,睦和村没有想过为了致富而搞大开发,而是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做大做优果林经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三十年过去了,如今的睦和村,满眼葱茏翠绿,四季花果飘香,成了 “春有枇杷,夏有荔枝,秋有龙眼,冬有脐橙”的休闲观光现代农业的美丽乡村典范。

长江岸边眼葱茏翠绿的果树,在成为三峡移民发家致富“摇钱树”的同时,也成了长江生态保护的一道屏障。

全国人大代表、睦和村村支书刘家奇说,是绿水青山给睦和人带来了金山银山。

新华网在采访中发现,绿色发展,已成为巴渝大地上广大乡村的共同选择。

在黔江区中元村等村落,道路、坑塘、河道、房前屋后都种植上了树,很多人家还有庭园,一排排楼房鳞次栉比,映着满眼绿色,整洁又好看。

  搬迁后的黔江区中元村居民统一安置点,一眼望去满是绿色。摄影:李相博

乡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如今,徐淑碧保持着每周入户走访一遍的习惯。

自去年起,南岸区北斗村党支部开始探索一套“党员带动四邻“的工作机制。徐淑碧,被指定为北斗人家的院坝负责人。

“每位党员负责联系一定数量的农户,定期将党关于三农的最新政策传达到每个村户,也及时将村民的需求收集上来,尽快解决。”北斗村村支书杨孝刚说,自实行以来,村民对基层党组织的信赖感越来越强。

涪陵区睦和村村支书刘家奇说,农民要致富,关键在于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一定要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如果产业没有发展好,生态宜居等一系列目标都不可能实现。

新华网在此次采访中发现,在重庆广大农村,能够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村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坚强有力,一心为民的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行不行,直接关系到乡村发展的好与坏。

作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直辖市,“三农”既是重庆当前的突出短板,也是最大的潜力。要把美丽乡村的图景变成现实,关键在落实,重点在行动。

新华网注意到,“把乡村振兴这件大事办好办扎实”,已在重庆成为共识,一幅新时代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在巴渝大地展开。

来源:新华网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