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规范民商事案件延长审限和延期开庭 专家:倒逼法官提高办案效率

《规定》明确人民法院审理民商事案件时,应当严格遵守法律及司法解释有关审限的规定,故意违反法律、审判纪律、审判管理规定拖延办案或者因过失延误办案,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予以处分。专家认为,这将倒逼法院工作人员提高司法效率,更好地满足民众对于公正判案和及时判案的诉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最高法近日出台《关于严格规范民商事案件延长审限和延期开庭问题的规定》,就严格规范延长审限报批、严格适用延期开庭审理、及时告知当事人相关程序性信息、依法处理拖延办案行为等作出规定。

《规定》明确人民法院审理民商事案件时,应当严格遵守法律及司法解释有关审限的规定,故意违反法律、审判纪律、审判管理规定拖延办案或者因过失延误办案,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予以处分。新规自2018年4月26日起施行。

目前,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民事诉讼的规定,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审限为六个月;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第一审案件,审限为三个月。审理对判决的上诉案件,审限为三个月;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审限为三十日。

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案多人少”等各种原因,往往存在大量延期审理和延期开庭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对界面新闻表示:“有的审限拖两年、三年,甚至有的十几年的案子还没有审完,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诉求。”不合理的审限延长和延期开庭已经成为亟待规范和解决的问题。

《规定》重申了我国目前对审限规定,并强调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限的,独任审判员或合议庭应当在期限届满十五日前向该法院院长提出申请,但必须说明详细情况和理由。另外,《规定》第一次明确,如果延长一次后仍不能结案,需要再次延长,则应当在期限届满十五日前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同时《规定》明确,人民法院认为需要再次开庭的案件,应当依法告知当事人下次开庭的时间,且两次开庭间隔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但因不可抗力或当事人同意的除外。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经常出现两次审理之间时间跨度过长的情况,造成了效率损耗和案件积压等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负责人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民商事案件数量持续上升,如果不规定审理期限或不执行审理期限规定,任由案件积压,势必会影响矛盾的及时解决。

刘俊海认为,对审限进行规定,将有助于倒逼法官提高办案效率。

对于延期开庭,《规定》既有严格规定,也肯定了法官具有相对的自由裁量权。《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第四项表明,对于“其他应当延期的情形”,法官可延期开庭审理,但同时《规定》指出,应当报本院院长批准。最高法司改办负责人表示,这样规定兼顾了“约束”与“放权”的平衡,既收紧了兜底条款适用的口子,又给有特殊情况下延期开庭留了出路。

《规定》还分别对诉讼参与人的知情权和对法院工作人员的问责机制进行了说明。

在知情权的落实上,《规定》强调,人民法院应当将案件的立案时间、审理期限,扣除、延长、重新计算审限,延期开庭审理的情况及事由,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公开。如果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有异议的,可以依法向受理案件的法院申请监督,这也为当事人提供了权利救济的途径。

司法公信源于公开透明,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负责人认为,如果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当事人就会对案件进展缺乏预期,进而就可能会对法院能否公平公正审理其案件产生疑虑,不利于维护司法权威性和公信力。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树立公信的前提。

在对法院工作人员的问责上,《规定》强调,故意违反法律、审判纪律、审判管理规定拖延办案,或者因过失延误办案,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处分条例》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予以处分,按照情节严重程度,分别给予警告、记过、直至开除等处分。

“人民法官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关键体现在公正判案和及时判案”,刘俊海表示,“很多时候人们需要的是雪中送炭,有的案子时间一拖,就算最终胜诉,对当事人来说也没太大意义了。”强化对法院工作人员的问责,既是是提高司法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需要,也是对民众需要的回应。

尽管《规定》对审限和延期开庭的严格规定有利于司法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司法资源、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此,刘俊海认为:“确实短期内会存在差距,但这个差距在缩小。”他具体解释,在出台严格规范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包括完善员额制等措施,科学管理和调配人力资源。同时,我们也鼓励除诉讼外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比如通过仲裁机构分流民商事案件,鼓励个人调节委员会、行业协会做大量的解压、和解、仲裁的工作,从而缓解法院的压力。

另外,法院也将推进智能化、科学化、专业化,不断提高审判效率,比如在能够提前在开庭前组织好庭审规划,“将关键问题搞清楚,就会减轻判案难度,提高审判效率。”刘俊海说。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