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重塑未来高端出行方式的宝马展示了它最新的技术成果

第7代iDrive系统、“MR混合现实”、5G网络,宝马向我们展示了未来出行的愿景。

在上个月的宝马集团年会上,宝马的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是这家公司历史上最成功的一年——收入和利润连续8年创新纪录。

对于宝马而言,“成为一家成功的汽车制造商”的目标似乎早已达成。深入人心的操控基因、经过“二战”洗礼的深厚发动机技术底蕴、以及无数全球赛事上夺得的耀眼战绩无不证明了“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的强大。

眼下,这家在汽车制造商舞台上已经获得巅峰赞誉的公司有一项更宏伟的计划——转型成一家高科技公司,并重塑人类未来的移动出行体验。

为了实现这项计划,宝马在两年前的“百年诞辰”上提出了“第一战略”,并由此引出了以自动化(Automated)、互联化(Connected)、电动化(Electrified)、服务化(Services)为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具体战术,总结就是A.C.E.S。

近期,宝马的一系列动作显示,这家公司正在上述4个领域加速布局,例如在华启动了Mission i、与奔驰合并移动出行业务、建立自动驾驶研发中心等等。

而宝马日前在宝马集团研究与创新中心(FIZ)举行的数字化技术创新日(Digital Day)中,将其在A.C.E.S.进程中的最新研发成果向全球媒体进行了展示。

这些技术涵盖从汽车设计、制造,到互联体验、车辆安全、自动驾驶等各个层面。而其中与消费者关联度最高的想必是拥有18年历史的iDrive智能互联系统迎来了第7代版本。

2001年首次推出后,宝马成为了车载智能互联领域的先行者。至今,iDrive系统始终是宝马车辆在智能互联方面的重要一环。而后来奥迪推出的MMI系统、奔驰推出的Command系统多少都有些iDrive的影子。

第7代iDrive系统将于今年年底正式亮相,并在新BMW X5上首次应用。第7代iDrive的设计理念围绕客户的个人需求而设计。全新数字仪表盘不再模拟传统刻度仪表盘,而是在外形和布局上与宝马经典的“天使眼”呼应。新设计为仪表盘中心腾出了更多空间来显示车辆的信息,包括简易导航地图、车辆信息等等。配合前挡风玻璃上HUD系统,几乎所有车辆数据都能在驾驶员的视野范围内清晰显示。

新一代系统还能为驾驶者提供更加便捷和智能的互动体验。如今中控屏的主页面可选择二至四个菜单栏布局,每个菜单栏均可对选定的内容进行实时信息显示。同时,当车辆接近目的地时,车载导航地图将自动打开,主动为驾驶者推荐周边可用停车位,并支持预订车位和缴费功能。

在全新系统上,人车的多模式交互体验得到了加强。交互系统中的手势控制将新增两种手势选择,达到7个;自然语音控制系统也进一步得到完善;车辆屏幕模式的变化也将不局限于液晶仪表盘;中控显示屏和后排娱乐屏幕也可随驾驶模式的变化而改变,令内饰氛围更加统一。

在另一项关注度极高的领域——自动驾驶板块中,宝马展示了其结合5G、AI、V2X技术打造出的一套十分具有立体感的智能交通方案。

当前,自动驾驶的基础系统ADAS(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对数据和图形的数量与质量需求皆在提升。车辆的摄像头、雷达传感器在单位时间内收到的数据流越多、图片精度越高,对此后车辆系统执行各种操作的反应速度和正确性就越有利。

基于这种考量,宝马认为5G技术将成为未来趋势。5G网络与现有的4G相比,“数据传输速率理论上将提升100倍,延时也将缩短至1毫秒”宝马相关领域工程师告诉界面汽车。宝马认为,只有通过5G高速信息传输,才能满足自动驾驶海量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可靠性。为此马集团正在开发能够匹配5G网络的技术和系统,以便在2020年运用到量产车中。

与之匹配的是宝马的实时危险警告系统(Hazard Warning)系统。未来,所有搭载了智能互联功能的宝马车辆间均可彼此实时共享道路交通信息。道路上的BMW车辆摄像头和其他传感器采集实时数据并匿名传输至云端,服务器将此与实时天气和路况等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对公共道路交通的全面判断,最终实现将前方道路潜在的危险状况,有针对性地发送至位于相关区域的车辆,以保证行驶的安全和高效。

上述场景就是业内常提的V2X(Vehicle to X)中的一种,通过与道路设施与信号基站的信息互通,可观察到比本车传感器探知范围远出数倍的道路状况。近期上海、北京等地规划的自动驾驶车测试道路周边就搭载了类似装置。

简单来说,这将增强自动驾驶系统最基本的分析和预测路况的能力,让从前靠单车传感器单独作战,演变为道路设施与车辆的协同作战。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硬件,软件更是自动驾驶实现的关键,软件指的是“算法”。而具有不断优化学习能力的“算法”被称作“人工智能”。宝马希望通过在该领域的投入来有效地对车辆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和评估,通过特定的计算模型准确地分析和预测当前和未来的交通状况。

当车内司机面对前方路况时,肉眼固然能辨别出附近车辆与行人——但问题是,不够快、不够准。而当摄像头收集到的图像信息通过强大的算法处理后,系统的辨别精度和速度远非人类所能达到。

“数字化创新日”现场,工程师当场给媒体做了一份测试,在电脑显示屏上有一张“第一视角”的驾驶画面,显示2秒后,提问人眼看到了多少辆车和多少个行人。显然没有人能够正确回答——但算法可以。

人工智能的算法不会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地自主优化,它将协助驾驶者安全可靠地应对各种复杂路况。

现在,与其说自动驾驶是一项技术,不如说它是一个体系。硬件传感器性能、数据传输速率、车路协同、算法缺一不可。而宝马正在试图建立这套体系。

在全方位整合数字化应用的过程中,宝马的研发成果并非全部体现在成品量产车上。

一项被称为“MR混合现实”的技术被应用在汽车设计阶段。如果对AR、VR有所了解,那么MR不难理解。通过MR,工程师设计内饰时将现实场景与虚拟环境进行结合,因此被称为“混合现实”。

设计师坐在真实的驾驶座位上,将视觉与听觉内容利用VR技术进行模拟演示,可以让研发人员的肉体与视觉感官统一,犹如坐在一辆真车内部。在车辆开发之初便可感受各种路况下的真实感受。

这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建立物理模型的时间,更能帮助他们更轻松、更精确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实现更加舒适和人性化的内饰设计奠定了基础。

同样被用于车辆开发设计环节的是3D打印技术(此处指“增材制造”,另一种3D打印被称为“减材制造”),它与MR具有不同的分工。前者更多地用于车身架构的开发与改进。

有别于传统的零件制造工艺,增材制造不再需要传统的冲压、铸模等生产工具,零件的几何形状完全由电子数据决定。正因为该技术在数字化方面的高灵活度,增材制造经常运用于生产结构较复杂的车辆部件。

例如,新款BMW i8敞篷跑车软顶顶篷的生产就用了类似的金属粉末激光熔化技术,新BMW i8敞篷跑车的软顶具有更加优化的几何形状、更轻的重量和更高的刚性。同样,增材制造技术还被用于MINI个性化定制服务当中,侧舷窗及车内装饰面板等个性化部件均由该技术生产。

这项技术每年可向宝马的各个开发部门提供约140,000个各种样式的原型部件,大幅提高了开发效率,助推宝马在生产方面的发展。

人机交互系统、自动驾驶、MR、3D打印,四个看似关联度不高的领域实际上体现了宝马集团在设计、制造、用户体验以及车辆安全等汽车各个层面上的数字化运用。而这种改变,将帮助这家公司从一家传统属性的汽车制造商转变为一家以“重塑人类出行方式”为目的的高科技公司。

需要指出的是,宝马的改变并不只局限于上述领域。

在“共享化”理念普及的当下,汽车共享被认为是未来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人们将逐渐接受并偏向于此类出行方式。试图重塑出行方式的宝马显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从推出DriveNow共享出行服务,到扩展至ChargeNow(即时充电)”、“ReachNow”、“ParkNow”等多项业务,再到收购北美地区最大的停车应用软件服务商Parkmobile,直至近期与戴姆勒Car2go业务合并,宝马在持续挖掘汽车共享领域业务拓展的可能性。

宝马知道,要改变未来出行方式的第一步是拥抱它。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