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私募论2018年A股新环境:更关注价值成长、先进制造

今年的风格是需要重新去习惯的另一种风格。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林雪

近期,在格上财富2018春季投资策略会暨《私募的进化:金融超级蓝海中的跌宕十年》新书发布会,观富资产首席执行官詹凌蔚、星石投资副总经理易爱言、拾贝投资首席投资顾问李达、乐瑞资产海外及另类投资总监李佩颖分享了关于今年市场的观点和投资策略,观点十分精彩。

如何应对新的市场环境? 

易爰言:今年A股市场机会大于风险,机会源于上市公司盈利的改善。去年A股上市公司开启盈利上行周期,第一步是一线龙头、大蓝筹受益,今年盈利逐渐扩展到二三线公司。 

詹凌蔚:宏观上有三个词:一是测试年,二是重构年,三是结果有可能是上行周期的修正年份。今年收益率预期要比去年降低。 

李达:今年要有更强的波动忍耐力。我们对企业有信心,能找出好的公司;我们的资本市场能够持续地做到有效性的提升。 

李佩颖:从3月份以来,债券处于小牛市的阶段当中,而且这个趋势可能延续一段时间。在严格把控风险的前提下,短期的信用债可能是相对比较好的策略。

关于市场风格切换?

易爰言:我们今年从价值转到价值成长,周期、消费、科技三块,比较均衡的配置,从这里面寻找真正价值和成长两边兼备的公司。 

詹凌蔚:我们觉得风格不会完全转换,只是一个扩散。贸易战代表中美国之间关系的重构。我们最关注中国先进制造,这个落脚点肯定是在竞争力和盈利上。 

李达:贸易摩擦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可能只是一个开端。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回来对资本市场长期来说是一件好事。 

李佩颖:我们面对比较大的风险目前主要来自于财政以及金融整顿的尾部风险,以及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我们比较关注的是城投债的风险。

何为优秀的私募管理人? 

易爰言:能够存活下来的一定有专业的投资能力和特色投资产品的公司,私募更有可能在第二条道路上发展,私募绝大部分不太可能有很强的资源背景。 

詹凌蔚:我们要能够生存和发展下来,就是两个词:一个是专注,一个是战胜自我。 

李达:我们觉得最难的是招聘和管理,真正吸引到合适的人。 

李佩颖:量化的角度,从经验来看,长期夏普比率如果能做到0.8的水平,就是非常优秀的管理人。

    

以下是此次私募圆桌的精彩内容,以飨读者,如下:

(嘉宾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张彦:对于今年A股市整体波动在加大,这一季度就有两波大的调整,全球资本市场联动效应也逐渐凸显,向问下在场的三位股票型私募,该如何去应对这种市场环境?

易爰言:总的来讲,我们认为今年A股市场机会大于风险,为什么这样讲呢?可能最近中美贸易战还有一些地缘政治让市场的干扰因素比较多,但是其实从2015年下半年,尤其是2016、2017年两年以来,投资A股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看宏观,而是看企业盈利,这是我们大的背景变化。所以在今年的世界市场环境下,大家做A股投资虽然短期的干扰因素会非常多,但是总的来讲,机会源于上市公司盈利的改善。

去年大家看到涨得最多的基本就是50个或者100个股票,这50个和100个股票在去年主要是受宏观经济供给侧改革带来上市公司盈利的改善。今年情况有些变化,这些特别大的股票有点涨不动了,现在有一些成长股涨得比较好,实际上我们的观点是去年就开启了A股上市公司盈利的上行周期,只不过第一步的时候是一线的龙头、大蓝筹受益了,今年盈利逐渐扩展到了二线、三线的公司,并不是简单的周期切换,而是上市公司盈利改善扩散到一些新的行业、新的公司。全年来讲,我们认为只要是把握住了投资的主脉络,能够回归到价值投资,挑选出这样的行业和公司,今年在A股上的投资收益一定不会太差。 

詹凌蔚:我们对今年2018年的市场看法觉得会比较复杂,分三个方面:第一,宏观上有三个词:一是测试年,二是重构年,三是结果有可能是上行周期的修正年份。

第二,请大家重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在刚才讲的重构里面如果衍生会有很多内容,变化最大的在于金融环境以及流动性环境,我们隐约能感觉到一季度债券市场的表现比较好,已经初步感觉到一种跟前两年不一样的金融环境的初步变化,可能会重回到紧货币、宽信贷的环境下,整个市场可以衍生出很多的内容。

第三,今年还是有机会的,整体看重构之年事情比较多,国内稳的基调会变,也有充分的手段和工具保证稳定,从年头看到年尾,我们觉得市场有机会,正收益有可能做到,但是收益率预期要比去年降低。要做到正收益,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改变。

当然,这三点都是针对一年来看,如果放在更长的时间,比如三年,中国上行的周期从底部出来是不会变化的。

最后我想讲一点,我们除了大的关注宏观以外,在中观层面我们非常关注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如果我们看到利率市场化,如果看到僵尸国企、地方政府都被按住的话,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春天应该是一个原点,这个就是我们对市场的观点,我们也会沿着这个方向做布局和深入研究。   

李达:我感觉在座的都是过去一年、三年比较关注这个投资领域,过去三年打个比方来说,就像你在玩王者荣耀,如果你的对手都很菜,你会感觉很爽,肯定是2016、2017年。如果你一落地,发现你跟你的对手瞬间被消灭掉了,你也就体会不到乐趣了,但是过去两年感觉市场像一个过山车,让大家感觉到不同的变化,让我们不断地反思这个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看2018年看企业的改善,测试、重构,今年要有更强的波动忍耐力。

站在拾贝的角度,我们想送给大家两句话:第一句话大家要看到积极的事情,这个市场的有效性在提升,我们在中国做投资,归根到底投的是什么?其实投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我们对中国未来有信心,我们对企业有信心,能找出好的公司值得投资。第二件事情就是我们的资本市场能够持续地做到有效性的提升,以反映这种进步。这样我们才能从投资种获益。过去几年我们非常明显看到了这种进步,虽然这个市场一天天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至少现在为止,不管是监管的政策、流动性的方向、市场参与者的结构和大家的心态,大家每天谈论的事情都在有助于市场有效性进一步提升,包括全球市场的关联度和我们市场的关联度在上升,大家想想去年以前,美股也好、日本股市也好,跟我们的关联度不太大。今年二月份一次暴跌,大家意识到关联性越来越强。过去几年,从港股通的开通到前两天双向资金的额度进一步提高了5倍,包括今年要进一步纳入MSCI的配置年,中国占全球的GDP差不多15%,但是全球投资者关注到我们只有1%、2%。在市场大的背景下,我们也是能够找到新的平衡方式,从而找到我们的赚钱之道。大家要相信这个市场的有效性在提升。

第二句话就是大家一定不要过于盲目乐观,资本市场和我们所有的历史一样,以史为鉴,可知兴衰,过去发生过的波动,或者过去发生过的危机,未来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但是你要相信一定会以我们不知道的更猛烈的方式到来。中国市场过去这20多年,其实上证综指最大回撤不也就73%吗?2015年跌那么惨也就一半。美国股市200年的历史,最大回撤95%。所有公司都跌到10%的平均市值,我们还没有接触到这样的市场,未来大家要注意到这个市场永远要保持敬畏之心,永远要有学习的态度。像我们私募机构投资者如何应对?很简单,你不能保证你每一次都躲过灾难,但是你可以在每一次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用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让你的资产组合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处于不错的性价比,熬过了一年又熬过了一年,过了30年、50年,你自然就成功了。时间是我们做投资最好的朋友,谢谢大家。

张彦:感谢三位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在座的还有一位是债券和宏观领域专家,就是乐瑞资产,对于流动性环境、大类资产配置的研究很深,那么请教一下佩颖总,您认为今年哪类资产值得关注?有什么样的具体投资机会?

李佩颖:乐瑞是一家做债权出身的私募,做债券有一大特点,分析什么事物都是以宏观为起点,我给大家介绍宏观方面的想法。我们倾向于分短中长三个维度,我们觉得短期经济和中期、长期基本面决定的经济中枢出现了一定的背离。怎么解释呢?短期看我们现在经济处于一个底部的过程,而且我们认为这个过程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国家政策协调性不断加强,防范底部风险的经验越来越足,我们认为出现螺旋式下降的可能性也非常低。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看到全球经济,特别是以美国、欧洲发达国家为代表的经济,目前仍然是处于复苏的通道中,从各种指标来看,我们出现衰退的风险也非常低,这就导致了我们的经济虽然处于短期的底部,但是经济下行的风险有一定的托底在里面。

从流动性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倾向于分层来看,比如其中一方面比较重要的就是城投和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这两类企业或者行业方面融资角度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另外一方面,由于融资的限制溢出效应,导致了其他实体经济的行业,流动性相对比较宽松。所以,流动性这块需要分不同的层次去理解。

说到通胀的角度,由于对产能的限制,我们认为在中期角度来看,通胀可能会有抬头的趋势,特别是从美国也出现过跟欧洲相同的产能利用率处于近几年高位的状况,对我们的通胀形成一定压力。从中期来看,我们相对比较乐观,产能的去化进行得相对比较顺利,导致我们供给侧改革是非常成功的,这样对企业的盈利形成一定的支撑。所以我们认为中期来看,经济仍将处于比较好的环境当中。

我这里想重点提的就是关于长期这块,不知道最近有没有关注最近比较火的一本书达里奥的《原则》,每个个人和企业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面对痛苦,在痛苦当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去执行,遇到更高层次的痛苦。我们团队对宏观做了比较深的梳理,近期集中精力梳理了我们过去五年比较宏观的政策,我们国家也处于这样的过程,经济危机以来,我们遇到了很多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其中比较显著的一点就是我们处于经济新常态以及我们相对应的政策不配套的失衡过程,我们看到我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包括从高数量的GDP发展向高质量的协调效应的转变,以及我们进行供给侧改革去解决深层次发展问题,我们认为这一系列问题一旦解决,包括企业盈利的中枢都可以得到不断的上移,对我国经济长期前景来看,都是相对比较乐观的。

基于上述宏观经济方面的分析,我们再说资产层面,首先谈一下债券,从3月份以来,债券处于小牛市的阶段当中,而且这个趋势可能延续一段时间,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从2016年四季度债券市场收益水平不断提升,处于历史价格相对极致的问题,从而导致收益率在极值之后的下行,全球经济基础利率的水平整个中枢在向上移,我们认为这个也会传导到中国。长期来看,我们对债券市场并不特别乐观,但是股票其实也是抱着比较乐观的心态,主要认为我们改革不断地深化以及企业盈利水平提高,股票资产还是拥有比较大的机会。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如果今年想单纯像去年那样,从一级资产层面寻找机会,难度比较大,主要原因是各类资产的波动都比较大,所以你想维持一个投资组合比较稳定的收益,相对来看平衡一点的策略更为适合,至于资产层面我们也倾向于从一级资产下沉到二级资产寻找更有利的投资机会,比如债券,我们倾向认为在严格把控风险的前提下,短期的信用债可能是相对比较好的策略。

市场风格将扩散 贸易摩擦将重构中美关系  

张彦:宏观、各大类资产预判以后,我们想回到投资者比较关注的微观问题上。比如今年独角兽概念很火,科技股一度成为今年市场的强势板块,市场也有声音说成长股已经被压制了很久,今年或许成长股的大年?关于市场风险的切换,想问下拾贝的李总和观富的詹总,你们怎么看?未来对于中国经济和市场影响怎么样呢?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对于风格切换以及中美贸易,大家有什么比较核心的观点能够给我们的投资者一个比较简洁的指引呢? 

易爰言:我重点给大家分享一下市场风格的切换,我们在2017年底发布了2018年全年A股投资策略,将从价值转到价值成长,我们自己投资组合的操作是在今年的1月份,就把基本上在去年以价值股唯一风格,切换到了有科技周期和消费三个比较均衡的配置里面。为什么有这样的预判和动作呢?2012年到现在为止,市场所谓风格切换,内在逻辑是什么?实际上是不同类别的周期,价值股和成长股之间的盈利和业绩之间的变化,2013到2015年,我们统计的大盘为代表和创业板为代表的价值股和成长股的股票综合盈利水平,周期股基本是从两位数百分之十几下降到负的百分之二。成长股创业板为代表的从个位数增长到两位数。2015年到2017年三年的变化,传统的周期股从负的百分之二,2017年三季度是百分之八,是持续上升,创业板的代表最高的时候是差不多百分之八十,一直下降到去年年底是个位数的水平。这样的一个内在逻辑提前分析是能够捕捉到这样的改变。

第二在什么周期?这样市场风格的转变肯定不是一刀切和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这几年A股市场上整个指数有比较大短期波动,市场风格切换会比较快和明确,这样可能涉及到分析主要投资者的持仓会发生一些调整。在今年2月份的调整之后,我们非常确定今年投资风格将是由价值转到价值成长。

我们认为风格转换不是简单的由过去的周期转到成长,由大盘转到小盘,不是这样简单的概念,我们现在提的价值成长,而不单单是说成长,现在我们看好了一些标的,我们认为将来有持续上涨的股价标的,估值比较合理,业绩可以持续改善和增长,这两个要素如果能在一个行业和一个公司里面发现,可以认为这个行业和公司将在今年有持续的投资价值,这是我们要重点跟大家分享的,风格确实转换了,但不是简单的转换,而传统的一些价值股里面也有很多的标的,我们现在周期、消费、科技,比较均衡的配置,从这里面寻找真正价值和成长两边兼备的公司。

詹凌蔚:这个问题是大家都喜欢问的问题,在不同的场合也跟不同的投资伙伴或者投资同行做一个交流,我们关注的观点会比较简单和明确,如果仅仅就今年来看,相对去年我觉得讲一个词,肯定基本上不会错,就是“风格扩散”,2017年实在是太均衡了,这个词后面还有一层意思,我们觉得风格不会完全转换,只是一个扩散,换句话说是以盈利为主线,而不是单纯走到估值和主题事件,这些可能是阶段性的,不可能成为持续的力量,这是我们对主持人问题的直接回答。

我更想说的实际上我们自己讲宏观视角,我们今年非常重视一个词:重构。我想稍微展开一点,贸易战发生了,大家都能聚焦到这上面,这个非常重要,贸易战后面代表中美国之间关系的重构,现在是我们考虑国内宏观政策的出台,包括整个国内经济的方向和国内财富的重新分配自上而下的意图,这些东西可能都是我们现在去思考的原点和出发点。中美之间的关系在30年之后发生了一次重构,这个重构的元年必然会影响非常长时间的局面或者宏观的格局。

我想说的是因为贸易战和重构,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一些反映,包括大幅度的开放,包括在海南的改革宣誓,包括我们在看到海南博鳌上新任央行行长的表态都有一些变化,比如新任行长的表态把利率市场化放在非常看重的角度,这个东西的推进和我们宏观的稳杠杆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表态,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里面的变化都值得我们在中观层面上做行业风格配置的时候,去实践我们讲的风格扩散的打击点或者寻找落脚点。

总体上,我们感觉可能整个国民财富或者社会企业部门的财富分配,自上而下的层面上要做一次大的重新切割,这个切割实际上是外部压力带来的,我们可能面临一些利益格局更长时间的变化,今年只是一个元年,这就是我们讲的重构。

所以我们还是回到第三点,我们讲风格扩散,我们自己关注什么呢?我们最关注中国先进制造,这个落脚点肯定是在竞争力和盈利上。所以我们今年关注的是进阶,不仅是供应层面的升级,更重要的是进阶,中国企业要有国际竞争力,能在全世界占领市场,在国内实现大幅度的进口替代,这是我们最愿意寻找的方向。 

李达:今年的风格是需要重新去习惯的另一种风格。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看法,先说一说独角兽,目前中国由于过去的资本市场制度的种种原因,我们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在海外上市,这些可能有几万亿的总市值,这些公司回来当然是一件好事,对资本市场长期来说是一件好事,短期影响会怎样?有些人倾向认为网易要回来,是不传媒板块、娱乐板块总体要提升?会有扩散效应?但是我们更倾向认为,原来这个领域最优秀的企业在外面,我买不到,未来他们回来了,我们机构投资者可能会花很更多的精力关注到优质公司。

关于贸易摩擦,对于这件事情,我们过去的知识储备和信息都非常有限,因为这件事情在全世界很长范围内都没有出现过,以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接触到信息,我们只能做到大致的判断:

第一,过去很多的贸易摩擦,跟日本、德国也发生过,都是体量不对等,都是一方占有明显的谈判优势,都不是在产业上针尖对麦芒的,但是这次不一样,我们跟美国是两个不一样的体系,又是非常全面的体系,我们在这件事情上,双方可能在经济体的联系广度、互补性上都要大得多,双方基本上内需驱动为主体的国家,基本上受到单一因素对整个经济体产生非常巨大振动的可能性也较小,所以这其实是一个我们大家都需要走着看的一件事,大家现在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第二,这件事未来其实是绕不过去的,体现的是过去这么多年韬光养晦之后,现在要逐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未来我们需要正面面对很多事情,贸易摩擦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可能只是一个开端,我们未来如果想要向世界输出中国的体系、智慧,我们就需要做好走上去、迎上去、以我们的能力、我们的聪明才智、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斡旋,最终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这是过去这么多年大家体会到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未来可能会发生悄然的变化。

第三,从中短期来看,我们内部的体系、制度跟美国不一样,我们的目标跟美国也不一样,所以,这可能是更长时间的拉锯,不会谈僵了就进展不下去了,一定是走走停停,过去一段时间上市场也一样,经历了担忧、缓解、再担忧、再缓解,这两天叙利亚一开战,大家都不太关心这件事了,未来怎么样不知道,但是路一定很长。对于我们来说有可能的,过一段时间我们会看到三种组合,第一种组合就是我们以适当的经济层面的让步,来去换取更加稳定的外部环境,这是最有利的,经济上的事都不是事,我们现在有家底。第二种可能性就是逐渐脱离国际分工体系,我们也可能回到走国家资本主义大投入的路子上去,也有可能。第三种就是可能整个经济的发展未来借着这个事正好加速我们自己的迭代,加速我们自己的自力更生,寻求我们更快的进步,也有可能。不管哪一种,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如果资产的价格有浮夸和泡沫体现封闭主义,对于长期我们自己的竞争力一定有害,如果资本市场能够服务于大的经济体的目标,以健康的方式反映这种摩擦和进步的结构,就值得期待,我们也将密切关注这件事情。

张彦:非常感谢,大家都提到了中美贸易战对于中国的经济提出了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我们还想请佩颖总站在全球的角度分析一下现在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面临的风险点有那些? 

李佩颖:关于宏观风险刚刚也提到了,我们面对比较大的风险目前主要来自于财政以及金融整顿的尾部风险,以及刚才各位分析的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

关于市场风险我们相对比较乐观,我们认为目前各种市场风险处于较适中的水平,但是我们比较关注的是城投债的风险,目前监管政策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这一块的态度就是开前门、堵后门的态度,开前门就是地方政府可以继续通过比较合理合规的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以及专项债务的发行或者PPP的形式延续这样的债务。所谓的堵后门就是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已经从前单一GDP考核逐渐发展为对发展质量考核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城投债为城市过去GDP发展作出很多的贡献,但是也积累了很多的矛盾。政府削减的不仅是非标以及间接融资方式,更多是将注意力转移到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对现有债务的进一步规范的过程中。在规范的过程中,可能短期会面临部分的城投企业由于债务负担过重出现的一系列风险事件,从整体范围来看,我们认为政府处理一系列危机过程中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所以大规模爆发城投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可控。

何为优秀私募? 专业、专注、战胜自我

张彦:对于投资人而言,个人投资者要有全面的视角以及对标的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还需要看中美贸易战对内心焦虑的打击,目前能够感觉得到,对于机构投资者的依赖性越来越提升,但是私募管理人数量现在已经非常多了,格上的私募数据库已经有一万多家私募管理人,对于投资者如何筛选私募就是非常大的难题,我想请四位优秀的管理人能给投资者分享一下,什么样的素质是优秀的投资管理人需要具备的,也是投资者需要关注的点呢? 

易爰言:我们公司是2007年成立的,到今年是11年的历史,也算是这个行业里面见证了一路风雨飘摇走过去的。去年资管新规出台,到现在虽然正式稿没有落地,但是从征求意见稿里面充分体会到了可能将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重塑和重新梳理的起点。所以,不仅仅是放在私募行业里思考,而是应该放在百万亿资产管理行业来思考,在未来什么样的私募公司能够活下来,在未来什么样的私募公司有可能变成千亿级的私募公司。我们现在面临的竞争格局不光是来自内部的重塑,更多有来自央行提的金融开放,非常快和非常大的节奏,还会面临很多来自外部的竞争,现在有11家外商投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经在中国进行了备案。

所以,我们思考的结果可能不是一个标准答案,但是起码有两点我觉得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在过去11年一直在践行的。第一点未来的资管机构我们认为会有两类,第一类是品牌大、规模大、平台大的大型公司,比如像银行还有大型的金融机构;第二类能够存活下来的一定有专业的投资能力和特色投资产品的公司,私募更有可能在第二条道路上发展,私募绝大部分不太可能有很强的资源背景。在第二条专业化个性化的道路上面,我们这么多年做下来就是两点非常重要:第一点就是要专注和坚守,因为现在市场上面临的诱惑和选择非常多,从我们公司发展到现在,我们一直专注做A股的二级市场投资,中间有数次选择机会可以做一级,可以做一些港股等等还有各种各样的产品诱惑,在选择面前,你是否能够分析自己的优势,坚持地走下去,这是私募机构非常重要。

第二点资产管理行业本质是人的行业,绝对收益的实际是人才和专业团队,一个公司是否解决了人才机制,最早我们简单理解就是一个激励,比如给基金经理很好的奖金制度、股权制度,他就可以做出好的业绩,我们做了11年以后发现没有这么简单,除了最核心的激励,这个比较容易解决,很多私募公司里面,这是第一个可以被解决的问题,你在人才的选用育留,人才体系的建设、培养、是否能够留住优秀人才,面临第二个挑战,一个公司如果既能够专注地打磨他的投资能力,又有非常好的人才机制,保证目标可以实现,我认为兼顾了这两点的私募公司,值得大家信赖和选择。我们给大家最核心的价值,不是说一年挣50%、100%,我们没有这个能力,而是能给你提供持续稳定的提供行业前1/3排名的收益,不用十年,五年下来基本就是前5%左右,这两点是我们要看中的。 

詹凌蔚:观富是行业的新兵,到现在还不满三年,没有思考得那么深入。

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观富要能够生存和发展下来,就是两个词:一个是专注,一个是战胜自我。从在座的投资者来说,挑选私募就一个原则,因为它没有那么抽象,这个公司的规模一定要稳健的增长,能够跟管理能力相匹配地增长,包括业绩也是,你能够稳定在1/3的业绩就非常好了。作为私募规模也是一样,都是从0往前走,规模扩张过快,对于各位挑选私募应该是一个量化的风险点。 

李达:詹总在中国资本行业已经做了20多年了,这么谦虚精炼地分享两点,我听了也很有感触。对于私募来说,时间是检验私募唯一的法宝,你再过十年,看到拾贝、观富、乐瑞,那就说明我们成功了,但是时间会淘汰掉很多人,这个行业太残酷了。

对于私募来说,如何能够战胜时间、战胜自己呢?我们认为两件事非常重要,一个是理念,你到底在投什么、交易什么?你到底能否真真正正做到知行合一?这是第一点。大家买的是什么?是要看企业盈利还是什么?这些都是理念,每个私募背后对应的就是理念,我们要持续完善我们的理念,大家也要看究竟哪一种理念能够长期在这个市场上生存,有的理念能够支撑短期的市场,可能这段时间表现得很好,但是很有可能只是跟这个市场契合得好而已,但是真正长期的东西是要不断的打磨,要持续的深入。第二就是团队,一定不是一个明星出来,就能长时间活下去,巴菲特也不是一个巴菲特,而是一个公司。

对于我们来说,拾贝也是经历了市场上的大风大浪,我们觉得最难的是招聘和管理,真正吸引到合适的人,按照你自己的体系把他培养出来,让这个团队持续地有生命力,创造研究价值,最终以投资业绩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个事最难,长期来讲,私募永远要做的就是完善自己的理念,完善自己的团队。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座的各位肯定是想投私募来赚钱,怎么能做到呢?我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像格上那样对私募做研究,大家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当成严肃的事情,你辛辛苦苦在自己的行业里面赚了那么多钱,你如果只听了客户经理一两句话,没有想清楚自己的收益风险特征是什么,如何跟自己的家庭生命周期结合起来,你投的这家私募公司是什么理念、什么策略,你如果没有花时间去研究,当然这些东西很难,如果你花了时间研究,你就会发现研究的思考越来越深入,获得的收入就会越来越多,你自己能不能从这支股票上赚钱,取决于你对这支股票了解多少,到底有没有超越市场的平均水平。所以,希望大家以后多花一点投资,从现在开始,不管您是20岁还是50岁,研究私募,研究投资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也是很有帮助的事情。

李佩颖:4月11日是乐瑞成立7周年的日子,在这个时候我们收到了格上的这本《私募的进化》的书,里面有一个章节是讲乐瑞的,我们从成立到现在没有好好梳理过自己是怎样的历程,觉得非常好,像是7周年的礼物一样。

我拿到这本书也浏览一下,很多的私募管理人都给各位推荐了很好的书目,不乏国际国内做得比较好的私募管理机构,包括巴菲特、资本集团以及富兰克林等一系列的公司。从这些优秀的私募管理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共性,私募基金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企业,避免不了需要去处理有关客户、员工、以及股东三角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表面看起来是矛盾的,深层次分析这三者反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能看到就是做得比较长期和优秀的私募在处理三个关系的时候把客户的利益处于首位,就是投资人的利益,特别是投资的长期利益。在比较优秀的私募管理人身上都看到比较明显的特质,就是绝对的正直,我相信在台上的各位也是绝对具备这一点的。与之相辅相成的就是比较长期一以贯之的投资理念的坚持,对客户的长期利益放在首位的执著信念以及更为长远的发展目光。

上面我们提到的这些理念更多的是一种比较感性的认识,理性的认识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体会出来,这一点像格上这样的专业机构肯定做得更好。投资者除了从更为感性的角度,理性方面如何筛选比较优秀的私募管理人?我们乐瑞在这方面也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思考,我们比较推荐相对简单一点的数量化指标,承担单位风险能够获得的回报,我们梳理了基金管理人的数据,从经验来看,长期夏普比率如果能做到0.8的水平,就是非常优秀的管理人。而且不能看短期,应该放在一个相对长期的时间内,因为国内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业绩相对比较短,可以三年为基准观察,像国外的巴菲特、彼得林奇的夏普比率可以做到1.4的水平,是全球非常顶级的水平。

我们需要强调一点,从我们开始谈私募基金的特质,我们一直在讲的两个字就是长期,因为每一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如果遇到各种各种不可控的因素,短期都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不利的情况。如果频繁换仓的话,对于投资人无论是长期的收益和本金都是非常不利的,我们相信随着投资者教育不断深入,国内投资理念不断深化,大家对长期投资的理念也会逐渐深入人心。

来源:中国基金报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