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上限松动 有望放开自律上限

4月12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机构成员召开会议,讨论关于放开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事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孙璐璐

券商中国记者从知情人士独家了解到,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限的行业自律约定将放开。4月12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机构成员召开会议,讨论关于放开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事宜。

另据外媒报道,央行拟允许商业银行适当提高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按银行的规模分批进行。

这意味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再下一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隐性干预逐渐减少,将对银行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004年,我国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5年,央行放开同业存款利率;

2013年7月,我国取消贷款利率的下限管制,利率全部放开,由银行与借款人自由议价;相比于贷款利率的放开,存款利率则依然有上限管制;

2015年10月,央行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上限。

然而,尽管从2004年实施存贷款利率的上限或下限管理,到2015年再放开上述限制。但实际上,由于2013年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设立,即便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后,各银行之间形成“利率同盟”,对存款利率的上浮幅度进行行业自律约束。例如,目前银行普遍的存款利率上限是基准上浮40%-50%左右,很难再突破这一幅度。

正是因为由此存款上限的行业自律约定,使得外界普遍认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并未完成,而此次进一步放开这一存款上限的行业自律限制,才真正意味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迈向“最后一步”。

对货币传导机制的影响

贷款利率大概率还会继续上升

央行行长易纲近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分论坛上表示,中国正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中国仍存在一些利率“双轨制”,一是在存贷款方面仍有基准利率,二是货币市场利率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目前我们已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可根据基准利率上浮和下浮,根据商业银行自身情况来决定真正的存贷款利率。其实我们的最佳策略是让这两个轨道的利率逐渐统一,这就是我们要做的市场改革。

光大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张旭认为,易纲所说的“最佳策略”,并不是指在短期内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而是减少对存贷款利率的隐性干预,真正意义地逐步放开利率的上限。

我国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一直在不断进化完善。张旭表示,“当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过去”产生出了一些改变,而在“未来”这个机制仍会不断进化。

具体来说,在“过去”的货币政策实践中,OMO操作利率总是依附于存贷款基准。通常是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之后,央行会跟随性地调整OMO利率。因此,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感受是相同的。

自从2017年初开始,上述机制出现了改变:央行一直没有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对OMO+MLF利率进行了多次调整。在这个机制中,对于贷款加权利率的影响主要通过金融市场以及银行的FTP的定价机制进行。

“但是,由于央行仍隐性限制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因此FTP对于贷款实际利率的传导作用非常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去年债券市场出现了剧烈的调整,而实体经济的增长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张旭说。

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是宏观经济的两个组成部分,“现在”的策略对两者所受到的影响进行了区分。在“现在”这种政策传导模式中,由于没有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因此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非常有限,有助于货币政策在“稳增长”和“去杠杆”之间进行更好的平衡。同时,金融市场利率的上调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套利行为、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合理的利率预期,避免金融机构过度加杠杆和扩张广义信贷,对控制宏观杠杆率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未来的货币政策中,张旭预计,央行会允许政策紧缩的压力更多地传导至实体经济层面。但是,过早地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将释放出强烈的紧缩信号,并于当前的金融监管政策、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政策的影响相叠加,其影响难以控制。

对银行的影响

息差未必下降,但竞争更加激烈

外界对于存款利率实现市场化的一个担忧是,在负债荒的背景下,银行出于拉存款的压力,会竞相抬高存款利率,进而导致银行存款成本提升和净息差的收窄,对银行的盈利水平造成负面影响。

国信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剑认为,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看,国外的经历通常是在货币宽松的时候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最终放开。这时,往往是房地产、能源、大宗、证券等资产价格表现不错的时候。

然后,存款利率在放开后开始上升,当然是侵蚀息差的(同时,因为是宽松时期,息差本身也是较薄的)。银行为了保住息差,开始铤而走险,寻找一些高风险的领域去投放信贷,获取更高的收益。这时,各国银行业总是不约而同地选择房地产贷款,因为房地产价格此时正在上涨。所以,我们观察到,各国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息差都没怎么下降,这个原因是重要的一方面。

然而,等货币宽松期结束,央行收紧银根,房地产风险暴露,此前为了保息差而开始浪的银行,就开始出事了。“因此,利率市场化带给银行的风险,不是因为银行息差没了导致亏损,而是自己作死的”。

因此,王剑认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银行业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加强微观审慎监管,别让银行干坏事。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尤其提防银行股东层、管理层制订不切实际的考核任务。此外,监货币政策预调微调的极为重要。

来源:证券时报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