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饭局上的陈可,想到曾在北京的我

一个完美的中国式饭局,设局人、局精、局托儿、陪客、花瓶众角色一个都不能少。被吴总拉去参加一个商圈饭局的陈可,讶异于女性无所不用其极的表现欲。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老一辈国人见面就问“吃了吗”,其实很有道理。时至今日,我们不也在时刻关心着马云的饭局、博鳌的饭局、老男人的饭局、饭局上的女青年吗?

在中国,没有什么问题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多吃几顿。让理想青年迅速变得油腻,让怀梦少女迅速变得世故,都离不开那个词——饭局。

连看了6集《北京女子图鉴》,硬糖君很欣慰。这一次日剧IP翻拍,终于有点意思了。单看几场“饭局戏”,起码优酷是用心做了本地化的。日本人下班后也去居酒屋,但放松发泄、好友聚会的成分多;只有中国人,才懂得饭局的觥筹交错,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妙在半熟不熟之间。

女主角陈可初到北京,就在高中同学佳佳的带领下参加了两个饭局。入职外企后,又参加了销售部的两次饭局。她被这样告知,“要融入京圈,就得参加饭局”。

男人们推杯换盏吹牛皮,女人们笑靥无邪不拆穿,并在适当的时候来一句:“某总就是一针见血,我敬您!”所谓人脉,所谓圈子,所谓社会关系,所谓资源,所谓一个人的能量,所谓友谊,所谓生意和交易,最后通通绕不开饭局。

饭局里的名利场

一个完美的中国式饭局,设局人、局精、局托儿、陪客、花瓶众角色一个都不能少。被吴总拉去参加一个商圈饭局的陈可,讶异于女性无所不用其极的表现欲。

最后一个走并送走所有宾客的吴总自然是“设局人”,他控制着整场谈话的节奏和氛围。对于故意洒酒、吃旁边HR女豆腐的地产商姚总,他半开玩笑的提醒说:“姚哥,喝不完别洒酒啊”。潜台词是啥?我做的局,别对女孩毛手毛脚坏了格调。

而HR女显然就是“局精”了。姚总摸她手的时候,能够保持假笑。在大家谈论文化创意产业有经济前景的时候,她立马为旁边的朋友抛出话梗:“要说整个这个桌上,最有文化的就是我这个妹妹,她之前好像得了一个什么奖”。这个时候,她故意不直接说是什么奖,把话递给了白毛衣女。

白毛衣女接过了话茬,才故作谦逊道:“新概念三等奖,人家一等奖的早出书了”。旁边做海贸的老板顺势又接过了这个“传球”:“才女,才女就得出书,我让我们船上三百人每人买一本”。既对女孩献了殷勤,又暗暗炫了一把富,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有一艘三百人的船。

大家谈笑着,陈龙饰演的“设局人”吴总自然也要热络起哄:“一本哪够啊,一人买十本”。眼看酒过三巡,“局精”HR女适当甩出众人没好意思开口的话:“我们互相留个联系方式吧”。大家交换着号码,谈论手头的资源,各取所需的离席。

而这个饭局也是有明显的陪客的,比如说陈总。他应和着大家的话题,但并不抛出有交换价值的资源,只充当陪衬凑热闹的角色。姚总对陈总说有什么好项目介绍,陈总推辞:“我哪有什么好项目,还不是跟着大家混”。

而初次参加这种饭局的陈可和另外一个女孩儿,自然就是饭局中必不可少的“花瓶”了。吴总介绍她是自己的妹妹,客人们调笑:“吴总的每一个妹妹都那么好看”。她们并不是饭局的主角,但俏丽的脸蛋儿不失为美食佳酿之外的调剂。

她们也不是最大的获利者,但毕竟“一起吃过饭”也算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交情。花瓶们可以认识新的“老总”,并捞走一些饭局上的残余红利。比如说戚薇饰演的陈可在外企的工作,就是饭局上的一个老总介绍的。

让陈可瞠目结舌的是,为了获利,饭局之上已没有“是非”甚至“常识”可言。HR女为了不扫某总的面子,非但对某总“珠海是海南省的”谬误不加指正,还说“您说得对”。当陈可在卫生间问她的时候,才知道HR女自己就是珠海人。

《北京女子图鉴》所展现的饭局,几乎是当代饭局的荧幕再现。它有三大主力:宾客、主人、陪客;还有三大纪律:让座、劝酒、抢买单 ;更有饭局三大特色 :吹捧、忽悠、讲段子 ;甚至有三大功能 :求人、密谋、庆功。

透过饭局,涉世未深的陈可看到了饮食之道里的经济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职场中的“站队”论

《史记·孟尝君列传》写出了一段典型的中国饭局。孟尝君广招宾客,对于那些投奔自己而来的侠士,无论贵贱都与自己吃一样的馔品。但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这里所谓请客吃饭,从一开始吃的就不是饭桌上的东西。因此有门客因饭食而自杀,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战国四君子,门下笼络了食客三千,每日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饭局开张———中国最早的圈子文化,就这样诞生在夜夜笙歌不绝的饭局之中。

饭局之妙,不在“饭”,在乎“局”。

一顿高端饭局后,陈可入职外企。但部门里的两个经理“斗法”,同事姚梅指点陈可要“学会站队”。室友佳佳更加明确表示,要想站稳脚跟,你得先为自己选一个“站队”。

公司即将提拔一个经理,销售部的两个经理:一个是冷面郎君张超,业务好但是没什么关系;一个是眼观六面耳听八方的静姐,靠着自己的姑父是公司的大客户而作威作福。

因为和张总走得过近,同事饭局上,陈可一度遭到排挤。静姐甚至对她说:“你看菜都还没上呢,要不你先去帮张总?”

从饭局到职场的众多潜规则和法门,让陈可困惑也让她思考职场女性的自我定位。设计出了好的方案,却惹得静姐不高兴;和公司老板出差,却面对潜在的暗示和危险。

职场新人,尤其是陈可这样的女孩,太容易被各种陷阱和障碍给摔得头破血流。一方面要拿出自己的业绩,但也要收敛锋芒,不要扫了领导的面子;一方面装聋作哑,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最难的是公司的神仙斗法,一般都是小职员遭殃。

这不光是北京女子图鉴,也是一份北京女子修炼手册。因为装病躲过投票的陈可,逃过了“站队”的尴尬场面;让前台代为送烟,免了一场潜规则和婚外情的狼狈后果。而从外企跳槽网络公司,更是陈可职场成熟的一个转折点:为了挽回谈丢的一个合作,她用尽一切手段在于总面前示弱,醉酒哭泣甚至是呕吐。

这种转变不能不令人感叹。为了让哭泣时的妆容好看,陈可买了防水的眼线笔和口红。但这种转变也是辛酸的现实,老板对她下了通牒:合同签不下,就辞退她。

曾经放话不再去有钱人饭局的陈可,开始发现并利用“美丽”这个职场武器。恰如波伏娃所说:“姣好容貌是一种武器,一面旗帜,一种防御,一封推荐信。”笑脸迎人的背后,不过是为了在北京继续待下去的平凡理想。

饭局女子图鉴

西晋石崇夸富,让美人劝酒,谁不喝就杀劝酒姑娘。饭局中的姑娘不仅是“花瓶”,还是摔碎了也不可惜的“花瓶”。

那天死活不喝酒导致三个姑娘被杀的人叫王敦,是王导的堂哥。而当时王导就坐在王敦旁边。目睹三个女孩被杀,王导很不落忍,劝王敦喝酒,王敦说:“他杀他的人,和我有什么关系!”

《北京女子图鉴》中所展现的饭局,和大多数现实生活中的饭局一样,对女性表面夸赞,内里并不尊重:透露自己是学跳舞的,就被要求现场表演一段,“花瓶”甚至能像耍猴戏一样娱人。看着不断翻跟头的女孩,饭桌上叫好的男人们,饭局文化糟粕尽显。直接的吃豆腐就更不用说了。

在这个饭局中,女性毫无疑问是被男性观看和把玩的对象。话语权的主导掌握在男性手中,女性的美貌和桌上的佳肴一样是供男人消遣的“物件”。饭局中的女性更像是一件摆设,而不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

D. H. 劳伦斯说,男人按照自己的喜好,制造了诸如“少女型的妻子,男童脸型的姑娘,完美的女秘书,高尚的配偶,自我牺牲型的母亲,处女般生儿育女的圣洁母亲,低三下四取悦男人的妓女”等等类型。

饭局上的姑娘们,其实也是经过组局者筛选。熟谙套路HR女和陈可这样的青涩菜鸟都不可少;会写书的和会跳舞的也各取一个。但如果不能很好应对男人们的调侃和戏弄,并对自大体质的他们报以吹捧,饭局将不再欢迎这个姑娘。

有时候这种筛选甚至是相互的,比如说陈可的室友佳佳,她没有参加吴总饭局的原因是:“我还有更大的局”。不同的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圈子,男人们筛选好看的脸蛋,姑娘们挑选有用的资源。

看似对等交换,实际却是男人对女性的物化,以及女性的自甘附和。陈可对饭局的排斥实际上体现着当代女性的独立观:饭局文化里男性主导,女性依附的权力结构正在被淘汰。女性依然可以参加饭局,但饭局已不再是“以色侍人”交换所。

你我都曾是饭局中人,陈可曾经“出局”,又最终真正“入局”。你是否也曾为了梦想,或是欲望,变成自己认不出的人?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