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发展十年:头部效应明显 深化策略核心能力成未来发展主线

 私募行业的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月15日,由格上研究中心打造的新书《私募的进化:金融超级蓝海中的跌宕十年》正式发布,书中对私募基金在我国的10年历史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就私募十年来的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界面新闻对该书主编景卉进行了采访。

界面新闻:私募发展这十多年来,哪些方面的变化最大?

景卉:首先,2014年私募基金备案的推出正式确立了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这是私募行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的十年里,整个证券私募行业的规模也就五六千亿;但是在2014年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被确立了之后,规模在四年中翻了5倍,快速做到了现在的2.6万亿,这是第一个最大的变化,即承认了私募的法律地位,让这个行业有了非常长足的一个发展。其次,在近年来监管趋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各个行业的利润都向龙头公司集中,私募基金也不例外,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据统计,我们全市场大概有近9000家证券私募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当前30家百亿私募管理了整个行业25%的资金,这个就是非常明显的头部效应,而我认为未来这种趋势还会越来越明显。

界面新闻:书中选取了业内18家私募机构作为个案进行了介绍,优秀私募一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景卉:成功的私募共同点比较多,主要可以总结为四方面:一是拥有一个非常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指的是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把资产管理这件事情当做是一个短期赚钱的工具还是一个毕生追求的事业。优秀的私募往往都是用非常正确的价值观吸引了一批有理想的人共同在这个平台上做成一个事业。二是拥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投资理念,优秀的私募通常都能很清晰地知道自己赚的钱是从哪来的,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论来赚钱,以及这种方法论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三是拥有一个凝聚力很强的团队。私募业是一个人才密集型的行业,优秀的私募不仅是投资团队,包括研究团队、市场团队、运营团队等各个方面的团队都要配得很到位。四是核心团队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优秀私募的核心团队长期来说都是非常稳定的。

界面新闻:从地区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私募会有很大的区别吗?

景卉:我觉得整体来说从投资方法上和投资策略上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差异,只不过是大家所处的地域不一样,身处的大环境和接触的信息界面有所不同,在具体的投资上会稍微有一些差别,比如深圳因为距离香港比较近,所以对港股投资关注最多的是广深地区的私募;上海是金融中心,更国际化一些,所以第一批做海外基金的私募实际上也是诞生在上海;北京则是大型的偏价值投资的私募会比较多一些。

界面新闻:近年来,在一系列新规的影响下,私募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了,以后想进入私募会不会变得越来越难?

景卉:现在的门槛确实是有显著的提高,虽然还是一个备案制,但实际上协会那边对提交上来的一些法律意见书、私募基金创始团队成员的从业背景、从业资质等考虑得会更多,所以其实收紧是一个大趋势,包括协会也把过去已经完成备案但没有发行产品的一些私募基金管理人进行了清退,这都是行业整个门槛提高和监管趋紧的一个信号,长期来讲一定是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的。

界面新闻:私募发展十多年来,由最初的股票多头一家独大,到现在有八大主策略30余种子策略,多策略融合会是私募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吗,为什么?

景卉:目前私募细分的投资策略确实非常多,但是每一种细分的策略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不同的。举例而言,一个选股型的机构可能要组织一个比较强有力的行业研究员团队,去研究商业模式、调研上市公司、去跟管理层做深入沟通;一个做量化投资的机构则可能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投入在量化策略的开发以及IT系统的建设等方面,所以不同策略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是完全不同的,我不太倾向于认为有一个机构可以把所有的策略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全部都具备,所以我认为未来私募还是会围绕自己的策略,不断去积累和深化该策略所需要的核心能力,这是一条比较明确的路线。当然不排除有一些机构会在各个产品线上做得都比较不错,但是这种集大成者会是少数。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