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去杠杆成效显著 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仍值得警惕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最新研究显示,2017年,中国实体经济杠杆率微升2.4个百分点至242.1%。当前杠杆率增速大幅回落,总水平趋于平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最新研究显示,2017年,中国实体经济杠杆率微升2.4个百分点至242.1%。当前杠杆率增速大幅回落,总水平趋于平稳,自2015年提出的去杠杆与防范化解风险在去年真正取得了成效。

NIFD在3月29日发布的报告中称,导致去年杠杆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比较快。居民杠杆率从2016年的44.8%上升了4.1个百分点至2017年的49%,但其他部门的杠杆率都有所下降。

其中,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从2016年的158.2%下降至2017年的156.9%,政府部门杠杆率从36.6%降至36.2%,金融部门加速去杠杆,资产方统计口径杠杆率回落了8.4个百分点,负债方统计口径的杠杆率下降了4.8个百分点。根据NIFD的数据,2016年末,资产方统计口径杠杆率为78.2%,负债方统计口径的杠杆率为67.7%。

“居民部门杠杆率快速攀升致风险凸显,”NIFD副主任、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表示,“一方面短期消费贷成变相的抵押贷,另一方面,较大的贫富差距也使得平均意义上的杠杆率不能完全反映实质上的结构性风险。拥有负债的家庭缺少相应的金融资产作为覆盖,一旦其收入流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违约风险。”

尽管如此,张晓晶认为,居民部门杠杆率风险不宜夸大。首先,从收入流角度,据NIFD估算,居民每年债务负担,也就是还本付息额,尚不到可支配收入的10%。其次,即便在收入出现下降的时候,居民部门仍有大量的存量金融资产来应对流动性风险。最后,居民高储蓄率提供了最终保证,显示有足够的清偿能力。

NIFD指出,值得警惕的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尽管政府显性杠杆率只有36.2%,远低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设定的60%预警线。

一方面,融资平台债务增速放缓,但有些情况下,还要增加对平台企业的持续补贴。虽然融资担保债务引入了市场化机制,但实践中违规担保和变相举债仍时有发生。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约30万亿,约占GDP的40%,是地方隐性债务的最大部分。

另一方面,以政府投资基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购买服务、PPP项目等形式存在的“新马甲”成为地方隐性负债的主要形态。

NIFD认为,防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根本上应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地方与中央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分出边界,厘清权责。与此同时,还要改变政绩考核机制、打破刚性兑付、破除隐性担保,既形成长效机制,又有短期可操作的方案。

“国有企业去杠杆仍是重中之重,”张晓晶指出,“2017年非金融企业部门去杠杆主要由非国有企业实现的,国企杠杆率仍显著高于非金融企业的平均水平。由于非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的速度比国有企业更快,使得国有企业债务占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的比重在2017年反而上升了3个百分点。”

不过,国有企业已经出现了降杠杆的苗头。2017年国企资产负债率为65.7%,较上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根据NIFD的统计,A股上市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共计342家,2017年三季报相较2015年年报,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的家数为175家,超过了一半。各省国资委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共计643家,2017年三季度相对于2015年资产负债率下降的数量为330家,也超过了一半。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