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老兵陈锡文的新角色

3月19日,中农办原主任、全国政协原常委陈锡文被任命为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68岁的陈锡文又有了新角色,这位中农办原主任、全国政协原常委将履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下称全国人大农委)主任委员,3月19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这一任命。

在深化改革背景下,本届人大立法修法任务繁重,三农领域尤为突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未来的五年的立法计划中,就包括耕地占用税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制定和修改。

生于1950年的陈锡文,自18岁起至今的50年来一直在三农领域工作,后成为中国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领域最主要专家及决策制定者。此番前往全国人大农委履职,必将对未来三农立法产生重要影响。在今年两会期间,陈锡文曾建议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1968年,陈锡文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在校期间,他开始参加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调查研究活动。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工作,1985年调入国务院农村研究系统,先后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2003年,陈锡文出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并于2010年1月出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直至2016年转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今年3月18日,他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陈锡文对于农村经济向有深入研究,凭借1984年与人合著的《农村经济改革的系统考察》、1986年与人合著的《国民经济、新成长阶段与农村发展》、1988年主持并执笔完成的《农村经济改革的中期纲要》,曾前后三次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在深入研究农村问题的同时,陈锡文一直被外界认为是中国土地与农村政策决策的主导者、智囊。他的核心观点包括,落实党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承诺,并尽快落实到法律和制度上,坚持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从而切实保护耕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作为农民利益的悍卫者,陈锡文对于诸如对城市人口是否能购买农村宅基地等问题观点鲜明:“非农民就根本不应该想可不可以买,这是非分之想”;对很多地方推行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农民集中居住”等,都给予了否定,认为其意图多在于扩大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在国家批准的耕地占用指标外,谋求更多的建设用地的指标。

去年年底,陈锡文曾透露出目前正在推进的“三块地”改革试点进展:征地制度改革难度大,近期难以拿出改革成果,但是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会拿出改革成果。

此次陈锡文前去任职的全国人大农委是全国人大的10个专门委员会之一,其职责是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研究、审议和拟订三农领域各项议案,以及相关的法律起草,同时对国务院及各部委的有关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进行合法性审议,行使立法监督权。

2017年11月29日,当时身为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陈锡文在“《财经》年会2018:预测与战略”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乡村振兴是关系中国全面发展,并最终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大事。

以下为发言实录:

我想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七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其它六大战略以前多多少少都有提及,但是乡村振兴战略是第一次提出,为什么这次没有提新型城镇化战略反而要提乡村振兴战略?我想这是党中央准确把握了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所作出的判断。

曾经有这样一些议论,认为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世界各国乡村都是注定要衰落的,为乡村衰落而担忧是杞人忧天,觉得这是一个必然规律。但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提出来讨论。

第一,从世界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来看,未见得农业在GDP中比重下降,农业人口减少,就一定意味着乡村必然衰落。我们到经济发达的国家调查会发现,尽管他们的农业比重很低、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很少,但是乡村仍然是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这表明农业在现代社会中比重降低、农业人口减少,不一定意味着乡村注定要衰落。

第二,在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中,人口上亿的其实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日本。美国有3亿多人,还不到中国人口的零头,日本只有1.2亿多,只相当于中国总人口的9%。所以他们国家的发展规律不见得跟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相同。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和印度离现代化还有相当的距离。

十亿以上人口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城乡结构的变迁、城乡居民的分布到底有什么规律,世界上还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参考。对中国来说,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中国实现现代化以后,城乡格局和城乡居民的分布是什么局面?这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正是因为这样,中央才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

在我看来,乡村振兴确实是一个关系中国全面发展,并关系最终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大事。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部分文字并不长,有400多个字,一共八九句话,但是内容非常丰富。乡村振兴战略跟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也就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方面的全面建设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关于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的生活,还涉及到更多内容。从乡村要振兴这个角度看,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未来农业农村和整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必须抓好的一些重大问题。我谈一下我个人的认识。

第一,从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表述可以看出,我党一贯强调要坚持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这次有了更坚定的表述。

比如,首先提出了“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始终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个话并不是新话,但是现在讲,有它的特殊意义。因为现在中国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降到只有8.5%左右,农村常住人口按去年的统计已经减到42.6%,还不到5.9亿人。正因为这样,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看法,因为农业比重的降低,农村人口的减少,农业的重要性、“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是否也会随之降低?但中央仍然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非常明确地针对着在四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农业还是一条短腿,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农村还是一块短板的突出问题。

就像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那样,我们现在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而这种不平衡和不充分最突出的体现在农村。因此在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过程中,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十九大报告还明确提出了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全称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我个人认为,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改革取得的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的智慧和能力。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央的文件中曾经有过不同的表述,曾经讲过要稳定和坚持,也曾经讲过要坚持和完善,这次十九大的报告则提出巩固和完善,进一步强调了党中央对于坚持实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决心。

尽管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已经有30多年时间了,但是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我最近到各地农村去调研,农民对这个决定是非常拥护的。

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曾经多次讲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他之前就已经明确表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坚持和完善,必须坚持和完善四个基本要点。

第一,必须坚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因为只有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制,才存在家庭去承包集体的土地以实行家庭经营这种形式。如果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存在了,家庭承包经营也必然就不存在了。

第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农民家庭,是承包本集体土地的法定主体,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代替农民成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主体。我们的《物权法》规定得非常清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不动产和动产都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农民之所以能成为承包集体土地的法定主体,因为他是本集体土地的主人。不是本集体的成员可不可以经营农村的土地?当然可以,在三权分置的条件下租赁土地、流转土地的经营权。

第三,总书记特别强调农民家庭承包土地之后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流转给别的经营主体经营,土地经营权流转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率显然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农民承包的土地流不流转,流转给谁,怎么流转,一切都应该由农民决定,而不能由行政机关强行推动。

第四,土地经营权流转正在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现象,但是经营权无论如何流转,土地的承包权仍然属于原有的承包者,这一点不能改变。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正像总书记讲的那样,它有着丰富的政策内涵。第一轮“土地承包期15年不变”是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到1993年中央感觉到第一轮承包已经快要到期,所以1993年中央十一号文件中又提出这轮承包到期之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这样合起来就是45年时间。到明年农村改革40年了,很多农民都在关注第二轮承包到期之后怎么办。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曾经提出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那个时候大家就一直在关注长久不变是什么含义?有没有期限?有期限的话多长时间?从哪一天开始算起?这几个问题在十九大报告中都已经明确回答了,到第二轮承包期满后再延长30年。总书记对这个问题做了非常精辟的解释,他说之所以现在提出二轮承包期满后再延长30年,因为这个时间和我们实现强国目标的时间节点相契合。

有些地方还有七、八年第二轮承包就到期了,还有些地方会长一些,到二轮承包期满后再加上30年,大概是在本世纪中叶的2050年以后,所以总书记说再延长30年这个时间节点和我们实现强国目标的时间节点是契合的。他说等我们建成现代化强国后可以再研究实施新的农村土地制度。同时,他还强调我们党的农村土地政策是稳定的。

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不是新话,但针对当前的形势它有非常深刻的新含义。

中国的粮食已经从2004年到2015年实现连续12年的增长,去年粮食产量有所减少,仍然是历史上第二个水平最高的年分。今年的粮食产量估计与去年不相上下。正是由于持续的丰收丰产,也容易产生这样的观点,认为我们的粮食已经不成问题了,粮食问题没有必要再这么重视了。但是回顾我们改革开放将近40年的历程,我们曾经经历过几次粮食生产的大起大落。一旦粮食产量滑坡想要再拉上来,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的。中国的粮食滑坡容易爬坡难,我们要避免粮食生产出现大的波动,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安全。

这样看来,十九大报告对我们过去一贯强调的重大基本原则问题都是再次重申,表达了更加坚定的意愿。

第二,对当前正在推进的农村改革和发展,十九大报告给出了更加明确更加精准的指导。那么,既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什么叫乡村振兴,怎样才能做到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给了非常明确的指导,这有几个方面可以体现。

一是农业到底放在什么位置,农村到底放在什么位置,这部分内容做了非常准确的指引,强调在今后的若干年中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家看到十九大报告中讲到优先发展的只有三处,第一处是讲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第二处是讲教育要优先发展,第三处是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我们今后若干年内实现现代化、建成现代化强国来讲,这个定位非常重要。

二是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过去对农业现代化讲得比较多,农村现代化基本没有讲,提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对全面振兴乡村非常好的诠释。

那么到底如何振兴乡村?12年前,就是2005年,中央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五方面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次也提出了五方面要求,要求更高了。过去讲生产发展,这次讲产业兴旺,过去讲生活宽裕,这次讲生活富裕,过去讲村容整洁,这次讲生态宜居,过去讲管理民主,这次讲治理有效,当然同时也提到了乡村文明这条仍然要坚持下去。认认真真地按照这个要求去做,乡村振兴就一定可以逐步达到目标。

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什么要改?要达到什么目标?讲得非常清楚。为了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为了壮大集体经济,这对于健康地推进农村正在深入的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报告中全面论述了下一步如何推进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明确提出要使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效衔接。

据我所知,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文件和党代会报告中,从来没用小农户这个概念。在我个人看来,中央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户在中国社会中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历史现象,短期内不可能把它完全消灭掉。

建设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一方面要通过土地确权等形式,让承包了土地的农民对于流转自家的承包地更加踏实更加有信心,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小农户提供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的服务。比如通过耕地托管、代耕、购买社会化服务,让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现代技术装备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农户的生产,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第三,十九大报告还明确指出了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矛盾,并且明确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基本思路。报告对于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矛盾强调了两方面。一是关于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民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开拓就业空间。

有些农民兄弟在问,过去强调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增加收入,最近几年更多的是在讲让进城务工的农民返乡创业,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实际上是因为时在变、势在变,每个阶段做法不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曾经有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解决了大量的农民就业问题,但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渐渐的退潮了,于是很快又兴起了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最近几年大家又感觉到新进城的民工数量在降低。下一步应该更努力地为农民创造第三就业空间。

把农民的土地作为农民的第一就业空间,但仅仅靠这些土地解决不了农民就业,因此要让农民到城镇到非农产业去就业,这是他们的第二就业空间,但现在看仅仅靠第一第二就业空间还不够,还要开辟农民的第三就业空间。就像中央讲的那样,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村在耕地之外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几年农村发展的网购、电商、乡村旅游、乡村养老养生等,都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增收渠道。

二是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农村的基层基础工作,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农村的社会治理,这次文件强调农村社会治理要突出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在农村不仅要充分发挥村民的自治功能,而且要加强法治和德治的作用。第二,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在当前农村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会使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使得中国在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征程中有着更加坚实的来自农业农村和农民基础。

来源:财经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