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人洛夫是如何与唐朝诗人“打擂”的?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V.S. “我把酒壶摇呀摇 / 摇出了一个寂寞的长安”

诗人洛夫

按:台湾著名诗人洛夫于今日凌晨3时因肺部疾病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享年91岁。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廖咸浩在接受《联合报》采访时表示,“洛夫是台湾上世纪50年代诗坛的拓荒者之一。”他参与创办的《创世纪》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标志性刊物之一,强调纯粹性、独创性、世界性,主张整合中国与西方、现代与传统,以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现代汉诗诗学体系。

作为华语现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洛夫对古老的唐诗亦有着深沉的爱。他对唐诗的“解构”为现代人提供了另外一种进入与了悟原诗的途径,又以另一种视角和艺术手法表达了他自己对于原诗情境与情感的理解。“我认为对古诗的改写也好,对古典题材的加工或重铸也好,这绝不是‘古诗今译’,而必须是创新,”洛夫称,“其中一定要有他个人的观念和他独特的美学趣味,否则充其量他只是一个翻译者,而非诗人。”

在洛夫《唐诗解构》一书的自序中,他写道:“我不是恋旧,更无意复古,而是希望从旧的东西里寻找新的美,发掘所谓‘意在言外’的‘意’中潜在的诗质。无疑的,这是一种对旧体诗的重新诠释和再创造,一种试以现代语言表述方式、全新的意象与节奏,来唤醒、擦亮、激活那曾被胡适等人蔑视、摧毁、埋葬的旧传统,并赋予新的艺术生命。”洛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传统文化的视角与一种唤醒传统文学的路径。在洛夫离世之际,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经出版社授权,从《唐诗解构》一书中节选了部分章节,以慰逝者。

《唐诗解构·自序》

文 | 洛夫

近年来我写了一系列的“古诗新铸”的创新作品,冠以总题“唐诗解构”,乃我个人从事诗歌创作以来另一项突破性的实验工程,一种谋求对古典诗中神韵之释放的企图。我不是恋旧,更无意复古,而是希望从旧的东西里寻找新的美,发掘所谓“意在言外”的“意”中潜在的诗质。无疑的,这是一种对旧体诗的重新诠释和再创造,一种试以现代语言表述方式、全新的意象与节奏,来唤醒、擦亮、激活那曾被胡适等人蔑视、摧毁、埋葬的旧传统,并赋予新的艺术生命。这种思考与做法也很可能被视为一种徒劳,不过我相信,这是翻新传统、建构中华新文化的一项值得一试的工作。

幼年启蒙之初,我曾读过三年私塾,无非《三字经》、《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之类,入新式小学、初中时开始读《西游记》、《七侠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章回小说,从此奠定了我初浅的传统文化的根基。念高中时心智日渐成熟,对新文学产生了兴趣,并学写新诗,但仍未忘情于古典文学中那种内敛蕴藉、简洁练达之美。来台后受到西潮影响,开始全方位地向西方现代主义倾斜,初期不自觉地与当时一般年轻诗人高分贝地叫喊反传统,乃至多年后,自小潜伏在血脉中的古典文学因素,似乎在一夜之间突然苏醒,并清楚意识到,文学的正常生成与茁壮,不仅需要外来新兴美学思潮的挹注,同时也需要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发掘、摄取古典文学中那种万古常新、不可取代的优质元素。这时我已接近中年,一方面从旧文学中汲取创作所需的养分,再一方面使其与富于现代性的创作进行有机性的融会。其实在这方面,我已投注不少的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这在我中期的作品中当可窥其端倪。然而环顾今天年轻诗人的走向,发现更趋极端,语言过度西化这且不说,对古典文学嗤之以鼻,对唐诗不屑一顾,尤令识者侧目。感叹之余,我便想到利用诗体解构这一招,或许能引起年轻诗人的注意而逐渐接近唐诗、喜爱唐诗。

中国诗史数千年,为何我独钟于唐呢?我毕其一生以追求诗的现代化,创造现代化的中国诗为职志,多年前我在《建立大中国诗观的沉思》一文中曾说:“我们要创造的现代诗不只是新文学史上一个阶段性的名词,而是以现代为貌,以中国为神的诗。”我认为这个“中国之神”就深藏于唐诗中,而唐诗中的神奇、神性、神韵却长期封闭在僵化的格律中,“解构”的作为就是对唐诗中“神”的释放,也可说是一种变形的重生。

所谓“解构”,原滥觞于后现代主义。关于后现代思潮,有人认为:所有文化体系都应加以怀疑,都可以被解构,也就是说,文化符号之间既有的关系都可以使其分解裂变,从而使我们对文化符号意义的理解和它的价值产生怀疑。这种解构观念显然有些消极,却是人类文化演进的必然过程。不过如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文化的演进其实就是一种不断被解构、又不断被重建的过程。就文学史的演变而言,这就是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诗人洛夫

关于对古典诗的传承,当然不在于它的格律形式,我认为要者有二,一是重新认识和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今天我们面临最严重的生态问题,现代科技文明正在不断地大规模污染自然、破坏生态,人与自然形成一种敌对关系,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古人反映在诗歌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说来,中国古典诗中大多有道家自然主义的色彩,田园诗在古典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这类诗都表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境界,一种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试以王维的《竹里馆》为例:诗人闲坐在竹林里,又弹琴,又长啸,独自享受那份孤寂与幽静之美,此时竹林里别无他人,只有月亮这位千古作伴的亲密朋友。这首诗充满了禅意,说明王维的生命既丰富,洋溢着自在的喜悦与生趣,然而他又活在一片空寂中。我把这首诗的趣味与禅意加以延伸拓展,以现代的意象语言重新建构成一种全新的现代诗体。

我们再看孟浩然这首《宿建德江》:傍晚,诗人乘坐的小舟停泊在烟雾朦胧的江边,暮霭中引起一阵因孤寂而生发的愁绪,与他为伴的不是家人和朋友,而能与他对谈解愁的是水,是水中的月亮。这首诗的主体意象是水和月,诗眼是一个“愁”字,所以我特意在解构新作中加上“远处的箫声”这一情节。

对古典诗传承的另外一项,乃在如何寻回那失落已久的古典诗意象的永恒之美,且看李白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但富于想象空间,境界开阔而情意真切,且由于成功地捕捉到景物之神,经营出空灵的意象,完成了一种超越时空、万古常新之美的创造。这首诗的空间处理得极好,李白采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尤其后两句的意象就像电影镜头一格格地推进:孤帆载着老友远去,渐渐没入杳不可见的天际,眼中只见浩浩的江水,胸中却激荡着悠悠不尽的离愁。

当然,新作与原作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本,解构之后的新作可能失去原作中的某些东西,但也可能添增了一些原作中所没有而又必须的东西,比如新作中凭空多出“一只小小水鸟横空飞去”这一镜头,意在反衬原作中“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个意象的孤独感与寥廓形象。又如新作的最后三行,看似蛇足,但这种对两位老友在江边话别时情景的描述,该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想象,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令人莞尔的诙谐。

……

我并不冀望这项实验工程能给当代诗坛或后世带来如何的影响,但我仍未忘记我从事这项工程的初衷——一则藉以唤醒新世纪甫出道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与古典诗的再认识、对其艺术价值的重估,再则,更为重要的是,在透过历代各种不同的解读、诠释、评析(当然也包括这次的《唐诗解构》),使古典诗的艺术生命得以持续成长,不断丰富,以证明诗艺术的超越性和永恒性。

二〇一四年五月脱稿于温哥华

《唐诗解构》
洛夫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年1月

一、

《月下独酌》李白版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洛夫版

独酌是对酒的一种傲慢

可是,除了不解饮的月亮

我到哪里去找酒友?

*

天上也月,地上也月

花间也月,窗前也月

壶里也月,杯中也月

我穿上月光的袍子

月亮借去了我全身的清凉

*

举杯一仰而下

一个孤寒的饮者月下起舞

下酒物是壁上零乱的影子

我把酒壶摇呀摇

摇出了一个寂寞的长安

摇呀摇,摇出了一个醉汉

一卷熠熠生辉的盛唐

二、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版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洛夫版

从高楼俯首下望

人来

人往

谁也没有闲工夫哭泣

*

再看远处

一层薄雾

漠漠城邦之外

寂寂无人

*

天长地久的云

天长地久的阡陌

天长地久的远方的涛声

天长地久的宫殿外的夕阳

*

楼上的人

天长地久的一滴泪

诗人洛夫

三、

《回乡偶书》贺知章版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洛夫版

你问我从哪里来?

风里雨里

茅店鸡鸣里,寒窗下的灯火里

从丢了魂的天涯

从比我还老的岁月里

有时也从浅浅的杯盏里

*

孩子,别说不认识我

这乡音

就是我守护了一辈子的胎记

四、

《登鹳雀楼》王之涣版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洛夫版

轰轰然,一颗巨大的落日

应声入海

把黄河涌进的水

差点煮沸

*

登楼登楼

再上一层

更上一层

你准可看到荒烟千里之外

另一颗太阳

哗然升起

*

五、

《宿建德江》孟浩然版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洛夫版

与月最近?

还是与水最近?

我把船泊在荒烟里

*

与水近就是与月近

与月近就是与人近

而更近的是远处的箫声

*

我在船头看月

月在水中看我

江上有人抱着一个愁字入睡

六、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版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洛夫版

一早赶来送你

披一身夜雨未干的衣裳

临别时你我对坐无言

无味无觉无烟无酒之

诸多无奈

这几年俺混得不怎样

混不出一个像样的春天

洛阳亲友如问起俺的近况

你就说

说什么呢

就说

就说……

说俺正在一把壶里酝酿一场大雪

七、

《闺怨》王昌龄版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洛夫版

推开楼上的窗子

两眼皆绿

满室那个春,满窗那个色

浑身皮肤那个痒

陌上柳枝那个轻,那个柔,那个浪

*

四月那个愁

枕边一撮落发那个怨

出征的人儿呀

封啥侯,拜啥相

怕只怕

那远方的杨柳

比这里的更轻,更柔,更浪

搔得皮肤更痒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